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年终盘点,最受关注的十大行业研究报告大汇总!

作者:新材料在线 来源:新材料在线 公众号
分享到:

12-30


赛瑞研究是专注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以新材料产业研究为核心,致力于为新材料产业相关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和新材料产业链上企业提供新材料细分市场研究、企业战略咨询、政府及园区产业规划、投融资咨询、IPO上市等多项专业研究及咨询服务。


目前已累计发布数百篇新材料行业精品报告(点击查看),以下是十大最受关注的新材料行业简版报告,以供参考。


一张图看懂新材料产业区域发展规划

☟☟☟



地区产业规划是一份比较全面的产业发展计划,是为当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工作进行全局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将指导当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开展工作的行动纲领。


赛瑞研究是专注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咨询机构,以新材料产业研究为核心,致力于为新材料产业相关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和新材料产业链上企业提供新材料细分市场研究、企业战略咨询、政府及园区产业规划、投融资咨询、IPO上市等多项专业研究及咨询服务。



本报告被关注46900,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石墨烯产业发展白皮书》

☟☟☟



【内容摘要】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安德烈·海姆教授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教授,在实验室成功从石墨片中剥离出了石墨烯,证明了石墨烯可以单独存在,并在2010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从此石墨烯走入大众的视野,在全球范围里掀起了石墨烯制备和应用的研究热潮。


2014年和2015年,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估计分别为290万美元、336万美元。石墨烯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前夕,预计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以达到3.85亿美元。石墨烯将在散热材料,高性能计算系统(晶体管材料),透明显示材料,超级电容器,锂电,传感器,结构材料等领域取得实际突破。到2025年,石墨烯市场规模将达到21.03亿美元。届时,超级电容器、结构材料、透明显示材料、高性能计算材料将释放更大的市场空间。


全球石墨烯市场规模预测(百万美元)


Source:赛瑞研究


我国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起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晚,但在近些年的努力下,文献发表量和专利数量都已经位居全球首位,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正和发达国家一样处于起跑阶段。目前部分石墨烯公司具备生产石墨烯粉体、浆液、导热膜、功能涂料、导电油墨和触控屏的能力,但在产品质量提升和下游市场开发方面仍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本报告被下载2059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锂电池材料行业调研报告》

☟☟☟



【内容摘要】


正极材料:2012-2014年,锂电池正极材料增长主要由手机、平板、移动电源等带动,但历年增速呈下滑态势,由此说明数码市场增速开始趋于饱和。2015年,受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爆发带动,正极材料市场增长强劲,2015年,中国正极材料产量达11.3万吨,同比增长49%。


负极材料: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且其集中度较高,产能由日本向中国转移比较明显。目前负极材料以碳素材料为主,占锂电池成本较低,在国内基本全面实现产业化。从区域看,中国和日本是全球主要的产销国,动力电池企业采购负极主要来自于日本企业。


隔膜材料:从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市场来看,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相应的规模化产业。 2015年,全球隔膜出货量为15.5 亿平米,同比增长42.67%,其中湿法隔膜为 9.06亿平,占比58.53%;中国隔膜出货量6.28亿平米,同比增长49.5%。


电解液:2015年,全球电解液整体产量为11.1万吨,同比增长34.3%;中国电解液产量为6.9万吨,同比增长52.7%;从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电解液产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球。


2012-2016年中国锂电四大材料产量情况


Source:赛瑞研究


本报告被下载1896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中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内容摘要】


按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生物医用材料可分为医用金属、医用高分子、生物陶瓷、医用复合材料、生物衍生材料等。按临床用途,可分为骨科材料,心脑血管系统修复材料,皮肤掩膜、医用导管、组织粘合剂、血液净化及吸附等医用耗材,软组织修复及整形外科材料,牙科修复材料,植入式微电子有源器械,生物传感器、生物及细胞芯片以及分子影像剂等临床诊断材料,药物控释载体及系统等。近20年来,全球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持续增长,美国、西欧、日本仍然占据绝对领先优势。2015年,美国、欧盟、中国、日本销售收入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之比分别为39%、28%、12%和11%。


主要国家生物医用材料销售收入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比重分析


Source:赛瑞研究


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研制和生产迅速发展,初具规模现已经成为一个新兴产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目前,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在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作医疗器械,并已成为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重要基础,其产品约占医疗器械市场的40%-50%。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市场销售额已近144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7.2%,保守估计10年内我国将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生物医用材料市场。


2011-2015年我国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规模分析


Source:赛瑞研究


本报告被下载1342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简报》

☟☟☟



【内容摘要】


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现状: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


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从国际情况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纷纷启动“再工业化”战略,不约而同地将新材料作为回归实体经济、抢占新一轮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的重要基础,不断加大对新材料的支持力度,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市场不断扩大,初步统计至2014年全球各种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了12604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了10%。


图表1 2009-2014 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亿美元)


本报告被下载1401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中国碳纤维行业市场调研报告》

☟☟☟



【内容摘要】


自从1959年,日本人发明了用聚丙烯腈制造碳纤维的方法,碳纤维便逐渐以“新材料宠儿”的身份开始大放异彩,并从最开始的国防军工领域逐渐走进了民用市场。中国碳纤维行业起步于1962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探索,但仍在关键技术上四处碰壁。随着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碳纤维产业的封锁愈烈,加上国内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行业对于高性能碳纤维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碳纤维的国产化已经迫在眉睫。


世界主要碳纤维生产企业有日本的东丽、东邦、三菱,美国的Cytec、Hexcel,德国的SGL,土耳其的AKSA,中国台塑等企业。2013年,东丽通过收购美国第一大大丝束生产商Zoltek,成功进入廉价碳纤维领域,而其产能占世界全部产能的比例则超过30%,成为当之无愧的碳纤维巨无霸。


根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在小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占有的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 49%;在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上,日本企业所拥有市场份额占到全球产能的 52%,美国企业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占全球产能的 24%,日美两国合计拥有全球76%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能力,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


我国碳纤维产业规模尚小,产量低于远产能,产业链尚不完善。在产业规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包括威海拓展、中复神鹰、江苏恒神等。受制于产量及成品质量,我国碳纤维制品仍大量依赖进口。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我国高端碳纤维材料主要依赖进口,每年进口的碳纤维及碳纤维制品的总量在 1万吨左右,进口依存度依旧在高位徘徊。


2009-2015年中国碳纤维产能及产量增长图


Source: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赛瑞研究


对于中国碳纤维企业来说,经过多年的追赶和沉淀,下游应用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大规模应用时代或许并不遥远。但是,在国内外企业的双重竞争下,行业的洗牌将会更加残酷,成本控制和技术实力将成为通往下一个时代的路引。


本报告被下载6070,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全球3D打印行业分析报告》

☟☟☟



【内容摘要】


3D打印(3D Printing)是借助三维数字模型设计,通过软件分层离散和数控成型系统,利用激光束、电子束等方法将金属粉末、陶瓷粉末、塑料、细胞组织等特殊材料进行逐层堆积黏结,最终叠加成型,制造出实体产品。3D打印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喷墨打印机的发明。1984年,查尔斯·胡尔将光学技术应用于快速成型领域,拉开了3D打印的帷幕。3D 打印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聚集了一批领先企业。全球范围来看,以Stratasys、3D Systems为代表的设备企业在产业链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且这些设备企业通常能够提供材料和打印服务业务,如具有较强的话语权。


2015年全球3D打印行业的年复合增长率低于过去27年的平均数,是过去3年最差的。2015年,全球3D打印机的总出货量达到230228台,同比增加了47.73%,其中桌面/个人3D打印机保持了较快增长了,但是工业级/专业级3D打印机的销售量一定程度上下降。2016年,全球3D打印设备出货量达到140823台,同比增长14%。


2008-2016年H1全球3D打印设备出货量增长情况


Source:赛瑞研究


从各国20余年来总装机量的占比来看,美国以38%的份额遥遥领先,日本、德国和中国占据第二梯队。装机量也基本反映了全球这一先进加工制造技术和应用的状况,与传统的加工制造相似,只是美国这次又走在了前列。中国也正在奋力追赶,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 2025》将 3D 打印列为智能制造发展方向之一重点扶持,中国3D打印行业前景可期。


本报告被下载879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中国胶粘剂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内容摘要】


我国胶粘剂使用量最大的仍然是建筑建材和装饰装修行业,约占我国胶粘剂总产量的27%,其次是包装、标签和木材加工行业,交通运输业和机械装配行业对胶粘剂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增长速度最快的主要是应用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的胶粘剂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胶粘剂生产企业达3500多家,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不足百家,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其中有1,800多家为作坊式企业,分散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


2015年,中国胶粘剂市场消费量达693万吨,同比增长6.6%。从消费量占比来看,中国市场胶粘剂消费量占亚洲总消费量的比重超过75%。2016年,面对国内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持续推进,工业领域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悄然弱化,传统行业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压力下,影响着某些胶粘剂应用的细分领域需求滞涨甚至负增长;部分胶粘剂产品市场竞争加剧。


2012-2020年中国胶粘剂消费量及预测(单位:万吨,%)

Source:赛瑞研究


随着国内经济调整及消费市场持续拉动,未来几年中国胶粘剂市场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中国胶粘剂市场消费量将达近千万吨,五年复合增长率达7%左右。


本报告被下载777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中国特种合金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内容摘要】


高温合金发展现状:高温合金从诞生起就用于航空发动机,在现代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材料的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主要用于四大热端部件:燃烧室、导向器、涡轮叶片和涡轮盘,此外还用于机匣、环件、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等部件。


图表:高温合金在航空发动机的应用

Source:赛瑞研究


高温合金材料是航空发动机首选材料,在现代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规模发展与否直接决定了航空装备的发展水平。此外,高温合金也广泛应用于航天发动机的热端部件。伴随工业化发展,民用高端装备工业对高温合金材料的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温合金的耐高温耐磨耐腐蚀的特点使其在柴油机和内燃机涡轮增压、燃气轮机、能源动力、石油化工、玻璃建材等民用工业中的有广泛的应用,民用工业的高温合金使用量已经提高到20%左右,未来这一比例有望持续提升。



《中国气凝胶材料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内容摘要】


气凝胶因成分不同,主要有二氧化硅气凝胶、氧化铝气凝胶、氧化锆气凝胶和碳气凝胶等。当前,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绝热性能最为引人注目,技术也最为成熟,国内外气凝胶的产业化发展大多围绕二氧化硅气凝胶绝热应用展开。如果从产业生命周期角度,气凝胶产业发展至今,仍然处在较早发展阶段,整体上处于成长期早期阶段。该阶段,气凝胶行业技术研发速度加快,产品价格显著降低,进入企业不断增多,整个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2015年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约4.02亿美元,估计到2020年可达19亿美元,在预测期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6.4%。随着气凝胶材料在新的应用领域探索的持续进步,市场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增长的动力会进一步增强。


2013-2020年全球气凝胶市场规模增长及预测


Source:Allied Market Research、赛瑞研究


2014年国内气凝胶产量大约在8500立方米,进口产品大约1500立方米,市场规模1.82亿元;2015年是国内气凝胶规模的突变之年,新增产能达16000~20000立方米(已经实现量产的主要气凝胶企业都在大力扩产),实际产量19600立方米,进口产品约1000立方米,市场规模约3.30亿元。国内市场起步较晚,前期主要是国外气凝胶产品在销售,近年来随着国内气凝胶企业逐步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再得益于国内节能减排政策推行和经济体量的的迅速扩大,国内气凝胶行业或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本报告被下载6690次,下载方式,查看文末指引!


#查看下载以上简版研报方式#

1、长按识别二维码成为新材料在线APP会员,查看下载简版研报!



2、会员用户下载APP,选择首页“研究咨询--研究报告--点击研报--下载简版研报


查看下载过程遇到任何问题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工作人员解决!


新材料在线商务合作

请联系:王小姐 0755-86060912(9:00-18:30)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材料在线APP

阅读5
行业 
举报0
关注新材料在线微信号:xincailiaozaixia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材料在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材料在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材料在线

微信号:xincailiaozaixia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