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流行者,李宇春

作者:音乐 · 进行时 来源:音乐 · 进行时 公众号
分享到:

01-03

每一个对华语乐坛有着基本了解的人都不会漠视李宇春的存在。


她是近十几年来华语乐坛知名度和人气最高的女歌手之一,而且风头强劲至今。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李宇春凭借新专辑《流行》超过 120 万张、销售额超过 2400 万人民币的成绩,成为了 2017 华语乐坛数字专辑的销售冠军——要知道是一张11月上旬才上线、销售期尚不足两个月的新专辑。而且李宇春在 2016 年刚刚发行了原创专辑《野蛮生长》,总销量超过 600 万张(拆成了《野》《蛮》《生》《长》四张 EP,销售额和《流行》大体相当),创作力和销量令人咋舌。



演出虽然不频繁,但分量都极重。2017 年末李宇春同时参加了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两场跨年晚会,而且在江苏卫视担任零点压轴表演。这已经是李宇春连续十三年担任各大卫视的跨年表演嘉宾了。


但这样的成绩依然不能平息掉围绕着她的争议、偏见,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困惑。不过至少可以确认的是,把如此优异的成绩简单归因为「狂热粉丝刷销量」是非常片面且勉强的。


该谈谈李宇春了。


————


音乐人朱金泰把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本质区别归结于流行音乐的民主化,我相当程度上同意他的看法,尽管我认为商业属性是这二者更本质的区别(当然商业化和民主化存在着必然联系)。但用「民主化」的视角来概括李宇春的出现却会显得相当精准而深刻:


每次新传播技术的产生与推广都会创造出新的公共空间,而这天然会对既有传媒体系的话语权威形成挑战。05 年火遍全国的《超级女声》依托的是卫视网络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全国观众面对草根歌手集中迸发出的高涨热情,就是对此前数十年间占据音乐、媒体以及文化领域的主流精英审美的集中反抗。从这个意义上讲,稍早的网络歌手以及稍后的彩铃歌手,都可以视为「审美民主化」的代表,只不过,李宇春身处在这个巨大浪潮中竞争最激烈、影响力最大的那个最高点。所以她的出现就等同于某种程度上的流行。


假如不能站在时代、文化与潮流的视角而是仅仅在音乐自身的范畴内去理解李宇春的话,就一定会片面。


————


如果快速梳理一下李宇春的作品的话:06 年的《皇后与梦想》和 07 年的《我的》两张专辑的单体音乐品质不错(张亚东等大牌音乐人加持),但整体定位相对模糊,更多地在延续、强化选秀人设,专辑内可以看到各种当下流行的子风格。08 年起李宇春开始更多地介入到了音乐词曲的创作中(连续几张专辑都参与了半数以上歌曲的创作),但音乐形象仍不明朗(歌迷口味毕竟比较多元基本盘必须护住啊),但在此阶段增加了音乐的技术把控力。14 年的《1987 我不知会遇见你》里电子元素陡增,专辑整体性明显增强。而在 16 年的《野蛮生长》和 17 年的《流行》中,李宇春对于音乐形态的驾驭已经越来越成熟了。


这种形态上的成熟有几个表现:1、基本抛弃了传统的和声驱动式的音乐展开模式;2、在借鉴 Trap / Future Bass 的音乐特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旋律展开空间和旋律形态;3、在音色、调式、歌词行文等层面上融入了数量有限但效果点睛的中国元素。这使得这两张专辑与当下主流华语音乐形成了明显差异,音乐国际化、时尚化但又相当程度上保留了文化根源,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顾及了大众对于歌曲的审美习惯。


这里不能不提到来自电影和时尚领域的影响。自 2010 年底成立个人工作室以来,李宇春开始陆续涉猎电影和时尚领域,尤其是 2012 年起与各欧洲顶级时尚品牌及设计师的合作,对于李宇春重新思考自己的艺术方向并且构建出涵盖音乐、造型、视觉、影像等一系列相关领域的统一的美学体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李宇春从「女青年」突然变成了「女 Boss」。她的气场变了,妆发造型变了,甚至她看你的眼神都变了。


而她的作品,也变得深刻而立体了起来。



————


就比如《Privacy》和《流行》这两首在新专辑首唱会和江苏卫视跨年表演上都作为开场曲连续演唱的歌。


前者藉由网络时代随处可见的隐私泄露事件切入,表达了人在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环境下对于社交风险的恐惧和不安,隐含了对生活被网络高度渗透后的担忧。被多种参数修饰成不同形态的人声片段就好像无处不在、善恶难辨的网络虚拟形象,它们或明或暗的注视让你恐惧、不安,但时间一长又会不由自主地对这些危险麻木起来。专辑同名歌《流行》的批判则更为直白且不留情面:「摇滚人迷恋娱乐新闻」、「C位好戏纷呈」、「手机举稳踮紧脚跟」就是娱乐圈里天天的苟且,但副歌的 Hook 句「Baby I’m the Boss」一出,瞬间就有了霸气女王环视宵小的感觉(尤其是那个竹笛的 fill 穿插得真好)。现场所搭配的,是李宇春以及 dancer 脸上的 VR 式墨镜、 大量 IT 图片素材以及巨型 LED 灯光,你不一定按照歌词本意去理解,你也没必要按照歌词本意去理解,但这个 show 一定会启发出你许多的感慨与想法。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流行》是一张不能只用耳朵去听的专辑。当然它的音乐足够丰富多元,但视觉信息会有助于你更立体感受到艺术家们倾注其间的构思,从而激发出你更多的感触与思考。


而《一趟》则是一首主旨更为悲悯与深远的作品。贯穿歌曲始终的,是寓意着修行与顿悟的沉厚钟声,电子化的铺底之上,竟然是佛谒式的四字念白。机械化的节奏徐中有促,重拍却切分在了小节腰眼(第二拍)。MV 中众位光头裸身男女对黑色神球的争夺像极了当下时时发生的群体无意识狂欢,每个人毫无理由但却奋不顾身地投身其中,痛苦不堪。交织缠绕着的青春美好的胴体上,却是扭曲的表情与迷失的灵魂——耳边适时想起的口白和钟声就好像点醒迷众的真言警句。作品尾声,李宇春一席黑衣,一骑黑车,飞奔向隧道尽头。



而跨年表演的大秀版本更为震撼人心。李宇春站在巨型舞台上,两侧站起了四个巨大的半身 AR 神像,非古非今非洋非中,一股神秘恐惧感扑面而来。一段带有吟诵感的演唱完毕之后,神像灰飞烟灭,十余位舞者出现,跟在李宇春身后阔步向前。而后陆续有舞者成批加入,歌曲的后半段在沉钟、电音、口白的交织下,竟然成为了列队前行的长龙。长长的队列好像世间迷茫的众人,在歌手的带领下,朝向未来坚定地走去,而这首半白半文的长歌,更像是青年面临商业时代重压时的战斗檄文。




前后呼应,贯穿始终。直面沉重,心怀信念。这三首歌甚至可以独立成为一张概念完整的迷你专辑。它们对流行的阐释,是立体、深入而值得思考回味的。


——————


定义「流行」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这张《流行》以流行命名,描述流行、讨论流行、批判流行,最终(已经并且会在更广阔和更长久的范围内)成为流行。我不知道这张《流行》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波普艺术的影响,但从「对消费主义进行的批判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使其最终又成为了被追捧的消费符号」这一点上理解的话,二者有着相当程度的共通之处。


不是每一个艺人都有勇气讨论时代问题的。因为,越是共性的问题,就越需要表达的精准与干练,以及足够强大的形式美感。一旦能力不足,作品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空洞。同时,对于混沌复杂的共性问题的表达通常是启发性的、留存巨大延伸思考空间的,而这种空间必然会带来对于作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误读。


当一个人或者一部作品代表了广泛的共性、能够启发多角度的思考、并且能够承受足够的误读,那它就会流行。


李宇春又做到了。


点击 ↓ 阅读原文观看《一趟》MV


阅读2
举报0
关注音乐 · 进行时微信号:Musictalkingnow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音乐 · 进行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音乐 · 进行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音乐 · 进行时

微信号:Musictalkingnow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