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那年他五岁

作者:音乐 · 进行时 来源:音乐 · 进行时 公众号
分享到:

10-13


在古典音乐领域里,是没有「编曲」这个概念的。


那个时代的作曲家(Composer)写歌时不仅要写旋律和声,还要一并写作出完整的钢琴伴奏谱才能交稿。如果歌曲用管弦乐队伴奏的话,还得把包括了各个声部分谱的总谱都一一写好。进入流行音乐时代后「作曲」和「编曲」逐渐成为了两个工种:前者只需要集中精力考究词曲咬合、旋律线条和和声色彩,而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填充织体、强化律动、排布段落打磨接口。如此一来,优美流畅但形态相对粗糙单薄的歌曲框架经过了一番雕琢润色后,也就变得丰满而精致起来。如此的分工大大提高了歌曲创作的效率和制作精良程度,这也让「Songwriting + Arranging」成为了流行音乐产业中被广泛使用至今的歌曲制作模式。


显然这种方式也有些弊病。「基于小样进行二度创作」这种工作方式很容易让编曲者和歌曲作者间产生理解偏差,而且「编曲」也容易让歌曲变得更为范式化从而更符合娱乐工业标准——因为「编曲」这个工序本就是音乐产业标准化的产物嘛。


所以汪峰选择了以包揽词曲编的方式来阐释这首严肃、深沉而富于艺术化气质的《那年我五岁》:整首歌曲时长接近11分钟——这已经是一首普通流行歌曲的三倍长了。 歌曲中,每次出现的主歌和副歌段各有完整的四长句构成一个闭环段落。段落内的主歌副歌有分别位于 e 小调和 E 大调这对同主音大小调,每个循环都包括了一次大小调的调式色彩切换,整整六遍。其间夹杂了长短不一的间奏以及前奏和尾奏,形态不一、形态多变、信息量极大。


显然,复杂的结构是为了支撑起庞大的命题。歌曲的深意远在音乐之外。


————


这首《那年我五岁》可以理解成汪峰对过往人生的回顾。歌中的几个时间节点正好对应这汪峰不同的人生阶段:五岁时因为此前崭露出的音乐天赋而已经被父母安排开始了高强度的小提琴训练,整个童年笼罩在重压之下;十五岁时音乐技巧已经相当高超但长期的高压训练让他变得压抑敏感,和父母的矛盾逐渐凸显;二十五岁时挣扎在音乐理想和惨淡现实之间,承受着生活压力且渴望得到社会层面上的认同;三十五岁时已经完全成为了各种意义上的成功歌手,组建了家庭,同时开始要面对随着成功而来的各种压力;四十五岁,历经了父亲离去和家庭变故后汪峰也走上了新的人生高度,组建了新家庭开始思考新的方向、调整形态。


即便词曲采用了叙事长诗常用的回旋式结构,但各段主歌大体上还是围绕着典型细节进行写意式表达(也没那么多篇幅让你叙事啊),但如果对汪峰的个人经历有一定的了解的话,就更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心境,以及创作的深意。比如汪峰从艺就是从一次和家庭出游开始的,三岁多的汪峰在北海公园上大声唱出了《闪闪的红星》,音准之好声音之洪亮引得路人侧目,也让汪父决定了让汪峰走音乐道路(这也是为什么汪峰要在已经严重超时的歌曲前面还要加入大段的「小小竹排」的采样);比如汪峰在少年时期是非常内向敏感(且很可能和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所以「十五岁」那个段落结束后用了非常柔软细腻的萨克斯来引领间奏(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而「二十五岁」那段结束后长长的电吉他 solo 又呼应着当时汪峰的音乐风格(鲍家街的硬摇滚里布鲁斯的比例非常大),以及当时苦闷矛盾与愤怒的生活状态(疲于巡演但有名气无收入);比如在最后一段在人生步入下半场时感慨也越来越多,对已经离世的父亲的怀念某种程度上也是与笼罩在高压之下的怨念童年的和解(而编曲相应得也更为辽阔怅然),等等。


这些细节很多都在汪峰上个月发布的音乐记录电影《存在》中被提及。成功人士谈及自己时常会刻意回避自己的成功(这部片子也不例外),但谈及自己的苦难时可信度通常会很高(而且非常有参考价值),也利于我们对他们的经历、性格有了更多了解,从而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作品。


————


汪峰说话没有口音。


这个细节不太起眼但细想起来却很蹊跷:汪峰祖籍江苏,从小住在海军大院。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读书,然后又考上附中和中央音乐学院本院,成长环境相对比较固定封闭的(中央院的附小附中的招生规模都很小,扩招了好几轮以后现在一届学生还不到一百人呢)。但纪录片里汪峰的母亲和亲姐姐说话时带有不同程度的江浙口音,龙隆(既是乐队成员也是同学)说话一口京腔,栾树(音乐学院附中同学)的北京话没那么油,小韦(乐队经纪人)说话也是北方家常味儿。


但汪峰却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他说话的语速还特别慢,明显慢于一般人的语速,而且用词非常正式,很少有细碎的口头禅。不管是在这部纪录片,还是在他参加的几届好声音里,以及他在其他场合的一些采访中,他都是这种慢条斯理一本正经的语气。纪录片里只有一个小场景,他陪着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并和章子怡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时,用了轻快放松的语气。


很多当年的老师和同学说汪峰上学时是个「书呆子」,想想一下谁要是天天用这种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方式说话,那肯定显得怪了吧唧的啊。而且在中央院附小附中的氛围里,学生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练琴上面,文化课的时间被压缩得少之又少(这也是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中最保守诟病之处),而汪峰却花费很多时间思考、写作、阅读,这当然会让他显得格格不入——你看汪峰成名之前照相时是不笑的。


我想,汪峰可能本就是个严肃的人吧。他的自我要求的强度可能比其他人要大一些,导致他更多的时候处在一个相对紧绷的状态——被人可能会觉得他在「装」,但实际上他没有,他只是时刻在紧绷。那么这种紧绷在生活中会表现在语速、措辞、表情、外型上,而在创作中可能会映射出深刻、厚重或是批判精神。


所以汪峰不太具备娱乐气质(想想他在节目里强行开玩笑时也不是特别好笑),当你把他放在娱乐化的语境中,通常会解读得滑稽、蹩脚而古板。


但你用同样紧绷且认真的方式仔细感受他的作品时,你会更容易进入到他的语境和氛围当中,接收到他的用意。



这是一首中国顶级的音乐人认真审视自己艺术生命的作品。我共鸣于他对自己人生的坦白和感悟,我触动于这种积淀于岁月中深沉而复杂的情怀,我更受启发于他对自己艺术生涯的梳理与分享。


汪峰的音乐还在继续,而今天我知道了他音乐的起点。


那年他五岁。


阅读2
举报0
关注音乐 · 进行时微信号:Musictalkingnow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音乐 · 进行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音乐 · 进行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音乐 · 进行时

微信号:Musictalkingnow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