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原创】让国未必都贤明

作者:北大清华讲座 来源:北大清华讲座 公众号
分享到:

01-04

请点击上方蓝字 ↑【北大清华讲座】加关注,知识改变命运!


让国未必都贤明


“让国”一词出现一定是在家天下、嫡亲继承制建立之后,因为之前天下是大家的,不存在所谓让的问题。继承制出现之后,做皇帝的和天下老百姓都认为,谁做皇帝,天下就是谁家的,兄终弟及,老子死了儿继承,是天经地义的事。相反,如果出现了哪位皇帝老子将自己的天下让给别人,那一定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谦让者一定是圣明之人。文人史家争先为其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甚至将其列为万世楷模。《史记》本纪中将《五帝》列为首篇,其中用了很多笔墨记述了“禅让”之事;世家中将《吴太伯》列为首篇,就是因为太伯三让其国;列传中将《伯夷》列为首篇,伯夷、叔齐也是因为让出君位而名垂青史。可见在司马迁等先贤的眼中,让国是多么圣明的行为。


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老先生对尧、舜、禹、吴太伯、伯夷、叔齐,是从心底里崇敬的。在谈到尧帝时,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谈及舜禹时,孔子说:“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在论及吴太伯时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在《论语》全书中,多次赞许伯夷、叔齐,孔子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当子贡问伯夷、叔齐为何人时,孔子答曰:“古之贤人也。”孔子还说过:“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孔子本身就是圣贤,而他对这些让国之人钦佩得五体投地,他们可谓圣贤之中的圣贤。


在这些禅让历史中,确实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为动人的当数尧让舜的事情了,《史记》对这一事情进行了详细记述。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为了考察舜得德行,他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舜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同时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舜的德行。尧又过二十年因年老而告退,让舜代行天子政务,向上天推荐。尧让出帝位二十八年后逝世。百姓悲伤哀痛,如同死了生身父母一般。三年之内,四方各地没有人奏乐,为的是悼念帝尧。尧了解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配传给他天下,因此才姑且试着让给舜。让给舜,天下人就都得到利益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就会遭殃而只有丹朱一人得到好处。尧说:“我毕竟不能使天下人受害而只让一人得利”,所以最终还是把天下传给了舜。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诸侯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舜帝。“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至今读到这句话,仍然令人振聋发聩。

人们一致认为,禅让制度的终止,是自大禹开始的,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其实在《史记》记述的五帝之中,除了舜之外,前面四帝都是有血缘关系的。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颛顼帝的侄子,帝尧是帝喾的儿子,只有舜和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述:“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也就是说,大禹最先是将皋陶作为帝位继承人,并把他推荐给上天,同时把国政也授给了他,但是皋陶没有继任就死了。后来大禹又举用了益,把国政授给他。过了十年,禹帝到东方视察,到达会稽,在那里逝世。把天下传给益。服丧三年完毕,益又把帝位让禹的儿子启,自己到箕山之南去躲避。为什么益要这样做呢?因为禹的儿子启贤德,天下人心都归向于他。等到禹逝世,虽然把天子位传给益,但由于益辅佐禹时间不长,天下并不顺服他。所以,诸侯还是都离开益而去朝拜启,说:“这是我们的君主禹帝的儿子啊”。于是启就继承了天子之位,这就是夏后帝启。真正建立家天下制度的就是这个夏后帝启,因为夏后帝启逝世后,把帝位传给了他不肖的儿子帝太康,这个太康整天游玩打猎,不顾民事。这个坏头一开,便延续了几千年。


其实,历史也不是对让国众口一词地予以赞许。对吴太伯三让天下,人们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说其是主动让国,有的说是被动让国,这些姑且不谈,我们来专题分析一下我们常州的人文始祖季札让国吧。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述,季札是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避让不答应,于是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诸樊服丧期满,又要把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您作为长子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干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反而抛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当时被封在延陵,号为延陵季子。直到老三王余昧死了,大家都认为应该传位于其弟季札。可是季札避让,逃离开去。于是,问题就来了,吴人说:“先王有令,兄死弟继位,一定传国给季子。季子现在逃脱君位,那王余昧成为兄弟中最后一个当国君的人。现在他死了,其子应代其为王。”于是立起余昧的儿子僚为吴王。但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就不干了,他认为,我父亲兄弟四人,应该传国传到季子。现在季子不当国君,我父亲是最先当国君的。既然不传国于季子,我应当继承我父亲当国君。于是他在暗中结纳贤士,准备袭击王僚,这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吴王的故事。

季札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让国客观上导致这场血腥的夺位之争。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季札为什么三度让国?一方面是由于他的贤明,他要效法自己的先祖吴太伯三让天下,要学习曹国子臧那样的义举,成就自己的美名。这似乎是人们的一致共识,正因为如此,季札的贤明一直为历史所传颂,据说孔子曾经向季札问礼,季札墓碑的十个字也是孔子题的。至今我们这些居住常州的人,为有他这样的人文始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但我们可否大胆探究一下,季札三让国度,是否由于他性格中有其不敢担当的一面,或者说其性格中有其软弱的一面呢?公子光集团搞政变夺权,最担心的就是他这个叔叔季札了。但最了解季札的也是公子光,他起事前就断言:“季子虽然回来,也不会反对我的。”果然,当季札从国外回来之后,说:“只要对先君的祭祀不废止,人民不至于没有国君,社稷之神得到奉祀,那就是我的国君。我敢怨责谁呢? 我只有哀悼死者,事奉生者,来对待天命安排。祸乱不是自己制造,就应听从新立之君,这是先人的原则啊。”于是季札到王僚的墓上,汇报了自己完成外交任务的经过,痛哭王僚一番,之后回到朝廷中自己的位置等待新君之命。这样的性格,实在是无法担当起国君的重任的。因此,季札三让国度,也算是自知之明吧。


历史上,让国让出乱子来的不仅仅是吴国,远在北方的燕国出的乱子更大。燕王哙非常宠信国相子之,子之位高权重,野心膨胀,与苏代等人合谋夺位。他派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其尊贵起来。又有人对燕王说:“大禹举荐了伯益,却任用启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不久,启就和他的同党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天下人都说大禹名义上是把天下传给了伯益,而实际上接着又让启自己夺了回去。现在大王说是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正是名义上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还是由太子执政啊。”燕王于是把俸禄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来,交给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国王的权力;燕王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国家一切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不仅导致国内几个月的祸乱,齐国趁机进攻几乎灭掉了燕国。

纵观历史,对于让国是不能一味地去称颂。让国者必须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知己知彼,对应不应该让国、让给谁,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对那些善于伪装,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的“两面人”,要极其当心。要像尧考察舜那样,一方面要假以时日,一方面要在实践中考察。引用白居易先生的一首《放言》诗作为本文的结尾: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作者简介

朱海山,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高级经济师。


图片来源:网络

本版编辑:阿姬哈

投稿事宜见左下角“阅读原文


部分往期原创文章:

阅读3
举报0
关注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号:gh_7e26f01432cc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北大清华讲座”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北大清华讲座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