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发现佛山 | 粤曲百年:清歌往事知多少?

作者:佛山日报 来源:佛山日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1-07


一百多年前,佛山的夜晚是这样的:“……整个晚上会间断地传来守夜人的有规律的梆子声,远处某位歌女尖细的歌声,附近阳台上赌博的喊声,臼米声,船工的号子声,撑小船的小贩把水果蔬菜搬到小船上的声音。”


这是1870年来佛山传教的传教士司多马在《Chinamen athome》一书中的记录,当时他租住的房屋在汾水铺永兴街。


一百多年后的夜晚已经面目更换

背景的声音早已经换了主题和旋律

100年前的歌女令我们无限遐想:

她是谁?她在唱什么?



瞽姬时代的说唱艺术


南国水乡泽国,氤氲着热爱歌咏的浪漫气息。明人屈大均曾经这样描述:“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定唱歌以为欢乐。”


不断南迁的各地移民和本地的原住民族,在长期的共处中,形成了多元族群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形成了绚丽多姿的粤调说唱音乐艺术,包括木鱼歌、龙舟歌、南音、粤讴等群众热爱的歌体。


粤曲至今在佛山仍很有群众基础,很多地方都有私伙局。


辛亥革命以前,以卖唱南音、木鱼、龙舟、板眼等歌谣为业的群体除了龙舟佬和沿门卖唱者,剩下的就是失明的女艺人和失明的男艺人了。那么,传到传教士耳中的歌声,是否来自一位失明女艺人?她唱的是粤讴吗?


直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佛山仍然活跃着两种专业性的民间艺人,一是童子八音班,二是瞽姬。前者是由几个14~16岁左右男童组成的一支能奏粤乐会唱粤曲的乐队,一般在红白喜事上,作为迎亲或者出殡的前导。他们都是班主从穷人家雇用或者买来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操练之后,师傅就带他们外出接生意了。瞽姬便是失明女艺人,也称师娘,她们平时聚居于高基街里的一条小巷内,老中青都有,属于不同堂口。她们自幼双目失明,家境困难,由堂主收养,教她们演奏乐器、唱粤曲,学艺过程中,免不了鞭笞之苦,学了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替堂主赚钱。瞽姬们一般四五人组成一组,各操一个乐器,由一个明眼的男工,带她们外出沿街卖唱。富有之家的婚嫁喜事,常常会请瞽姬来歌唱助兴。不过全部所得,都要上交堂主。


▲大英图书馆馆藏清代外销画中有失明女艺人上门为人唱曲的情景。


瞽姬中也出过少数享有盛名的师娘,其中一位叫钻姑,一位叫银好,前者以擅唱小武大喉的《岳武穆班师》及《六郎罪子》出名,后者以花旦子喉唱《黛玉归天》《小青吊影》而享誉。两人声线、腔调俱佳,两人卖唱时座无虚席,工价也比一般瞽姬高。不过等她们年老声衰时却被一脚踢开,下场十分悲惨。


当年,说唱形式的曲艺表演在佛山非常兴盛。辛亥革命以前,以清唱粤曲的八音班和纯以乐器吹奏粤剧曲牌为主的锣鼓柜开始兴起,八音班后来发展为大八音,由二十四人组成,负责演奏乐器,还兼唱生、旦、净、末。八音班以佛山为据点,民国初年,佛山“最多时达30个班子,巡回演出于各县城镇”。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佛山仍有凤和鸣、振玉华、凤来升、顺天乐等20多个班,在协天里还有乐行会馆。另外,佛山民间的锣鼓柜组织在抗战前也很多,著名的有栅下永联社、张槎云雅仙馆、石湾紫胜山房等10多个。



女伶时代的粤曲勃兴


粤曲表演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很多人把粤剧和粤曲混为一谈。二者虽然有紧密的联系,但其实仍然是两种不同的演出形式。粤剧包括了唱、念、做、打,而粤曲表演是将粤剧的音乐精华,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粤剧专家梁国澄说,辛亥革命前后,粤剧舞台从戏棚官话改为纯粤语表演,在此过程中,粤曲表演也分化出来,再加上平喉的运用,粤曲成为独立的表演形式,并不断完善和发展。


清末民初佛山八音班演出现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茶楼在广佛两地兴起,也为粤曲的勃兴创造了条件。最初,失明女艺人受邀到茶楼演唱,极受茶客欢迎。茶楼的兴盛带动了歌坛的发展,而佛山茶楼的兴盛,仅次于广州。官府允许盲女在茶楼卖艺,带有一定的救济性质,不允许明眼人也加入这个行列,因为这会抢了失明人的饭碗,且有伤风化。辛亥革命之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从广州开始,这条规矩被破坏。一个叫林燕玉的五十多岁妓女,从良后又被抛弃,生活所迫,也加入茶楼演唱粤曲,后来混入歌坛的明眼人越来越多,比盲人歌者更受欢迎,于是茶楼也买通官府,慢慢地,歌坛上出现了失明艺人和明眼艺人混合演唱的局面。在这种竞争中,失明女艺人必然处于不利的局面,于是渐渐被挤出市场,到了30年代,基本上在歌坛上完全绝迹。


失明女艺人退出舞台,开始了“女伶时代”的到来。早期的女伶是由略有才艺的妓女转行而来,由于她们在曲艺上有其所长,所以扩大了歌坛的影响,后来便有人送女子来学习曲艺,作为谋生的出路,还有一些爱好曲艺者,自动学习,并走上歌坛。


从1918年林燕玉登上茶楼演唱开始,到1938年广州沦陷,由女伶主导粤曲发展的这20年时间,是女伶时代的全盛阶段,也是歌坛的鼎盛时期。这一阶段,女伶的活动以香港、广州为两大基地,向周边地区发展,佛山歌坛之盛,仅次于广州。据民国时期报纸记载,“自歌伶盛于羊石之茶楼,佛山继之。而西南,而肇城,亦尝一度为歌伶所哄动”。


粤曲文化的兴起和茶楼酒馆因此大量涌现互为因果,茶楼为粤曲提供演艺场所,粤曲为茶楼赢得声誉。仅佛山名楼就有芳园茶室、富如楼、怡心楼(后易名冠南楼)、翠眉楼、英聚酒家、三海楼、三品楼、玲珑娱乐场、翠仁娱乐场、兄弟凉茶店等20多处。茶楼请女伶演唱,成为固定节目,此外,汾江河上来来往往的众多华丽的紫洞艇上,也有女伶献唱。夜夜笙歌的繁华,正是粤曲演唱的辉煌时代。



女伶盛世中的佛山唱家


这一女伶盛世中,佛山有许多杰出的唱家脱颖而出,小明星邓曼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她所独创的星腔低回婉转、缠绵悱恻,受到广大歌迷的喜爱,至今仍有人传唱。


星腔创始人小明星。


小明星邓蔓薇1911年生于三水县高丰区伏户乡墩头村(今三水西南街道伏户村),父亲邓联生一男十女,蔓薇排行第十。因为家境贫困,邓曼薇从小便被江湖艺人收养。邓曼薇很有音乐天分,酷爱唱歌。养母见她有天分便送她去学艺。她先拜叶贻孙为师,学习大喉,又求教于失明男艺人钟德,从此开始专门研究平喉的旋律。不久技艺大长,其歌喉清丽自然,潇洒绮丽,她便开始了正式的卖唱生涯。最初她还没有艺名,人们叫她“阿女”,后来随着她在歌坛上冉冉升起,听众开始叫她“小明星”。


仿佛艺术绝美的花朵需要用生命的血泪来浇灌,小明星传世优美歌声的背后,有着凄惨的身世和命运,伶人不幸和红颜薄命,是她身上的双重魔咒。1942年七月的一个晚上,一曲《秋坟》还未唱完,31岁的她便咯血倒地,从此卧床不起,一个月后芳魂归天,只留得幽怨缠绵的星腔长在人间。


和邓曼薇同时代的“平喉四大名家”中,其他三位分别为徐柳仙、张月儿和张惠芳。和粤剧剧坛佛山籍艺术家成为中坚力量一样,在粤曲歌坛上,佛山籍的艺术家一样占了很大的比例。仅“平喉四大名家”,就有三位佛山人,除了小明星,还有张月儿和徐柳仙。



“平喉领袖”张月儿。


张月儿,1907年生于顺德谢村,在徐桂福门下学艺,十三岁登台,初试歌喉,各大唱片公司就争相聘请去灌唱片,“平喉四大名家”中,她的资历比较老,二十年代就有“平喉领袖”之称;徐柳仙,南海金沙人,1920跟随温森学《桃花送药》《五郎救弟》等粤曲,被粤剧名武生靓全认作义女,有“神童”之称,1929年正式投身穗港歌坛,并拜乐师徐桂福为宗师,习唱名伶燕燕的《断肠碑》,渐渐声名鹊起。


她们两人嗓音都很好,但唱功上各有各的特点:张月儿爽朗、活泼、花巧而又玲珑清脆,使人不觉其拖沓;徐柳仙嗓音最好,所独创“仙腔”,明亮顿挫,刚柔相济,不足之处略嫌高亢尖锐,运腔上略有不足。


小明星一代之后,佛山籍比较出色的女伶有白燕仔以及星腔传人李少芳。白燕仔1919年生于佛山,自幼随父学习子喉和平喉,十一岁开始卖唱,后得名家熊飞影指导,专攻大喉,成为熊飞影之后,大喉演唱造诣最深的粤曲演唱家。李少芳,广东南海人,生于1920年。1938年她赴香港,认识小明星,其后几年间都向小明星学习。她的演唱发音准确、节奏稳健、吐字清楚,不仅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星腔”,还在小明星身上学到了一股对艺术的严正之气,被世人称为“星腔泰斗”。


这些杰出的粤曲表演艺术家们承载了岭南音乐的精髓,共同成就了粤韵悠长的地域音乐文化



今日精选


① 

② 

③ 



来源|佛山日报

文字佛山日报记者唐燕

图片佛山日报资料图片

编辑|徐嘉楣

佛山日报社全媒体整理发布


阅读8926
佛山 
举报0
关注佛山日报微信号:gh_cf1fc2bf30d9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佛山日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佛山日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