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去台湾读书为哪般”,我也曾不断问自己这个问题

作者:观察者网 来源:观察者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1-08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姚祺

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生,从事宗教、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


近期,在马来西亚华文学校中流传的一封公开信,使远隔重洋的台湾高校届有些如坐针毡。在马来西亚华人圈子,特别是有即将念大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群体中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在台留学外籍生第二大来源地的马来西亚出现这样的声音,难怪台湾高教届要会紧张。不过事实上,根据台湾“统计处”公布的资料显示,最近10年赴台湾的外籍生数量处于稳步增长之中。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成为吸引外籍生的主要动因呢?台湾高校留学产业又面临何种挑战?作为在台湾读博的陆生,又曾在马来西亚考察,也听身边人不断吐槽台湾教育,倒是很愿意说一说这事儿。

海外侨生的理想选择


“侨生”这一概念源自“侨胞”,即早年远赴海外定居的华侨同胞。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等一干革命先辈在发起推翻满清统治的多次革命中,海外侨胞扮演重要角色,不仅捐款捐物,更有不少身先士卒加入革命队伍,其中不乏壮烈牺牲青山埋骨。

因此,民国政府早在1926年即设立“侨务委员会”,1921年颁布《侨务委员会组织法》,规定侨委会下设侨民教育处和教育指导科,分管侨胞归国教育等事务。“侨生”概念即在此时产生。

1946年,民国政府指定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将侨务列入“基本国策”,其中明确规定了“奖励或补助侨民教育事业”。1949年国民党当局败走台湾后,虽然因所谓“动员戡乱”实施“戒严”体制而冻结了“宪法”,但侨务和侨生工作缺因为要与大陆争夺中国的代表权,非但继承了在大陆时期的做法,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扩大台湾当局在海外华人圈子中的影响力。

1985年,台湾“侨委会”于美国旧金山建立第一个“华侨文教服务中心”,并很快在加拿大、巴西、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铺开,成为向海外华侨宣传“中华民国”,获取华侨支持的重要管道。

在吸引侨生方面,台湾当局自1970年代开始在海外相继开设“留华(台)校友会联合会”,通过从大陆时期民国留学和在台留学毕业回国华侨的力量,推介台湾留学经验,吸引新一代华侨再到台湾留学。


以马来西亚为例,留台联会及其分会就遍布了马来西亚13州,每年在全国各地举办台湾高等教育展,并且与几乎所有马来西亚华文中学(独立中学)建立联系,从而组成了一张绵密的吸引马来西亚侨生的网络。留台联会不仅吸引留学生赴台,更通过“前辈提携后辈”的方式,帮助毕业侨生在台湾或者回国找到工作,解决侨生赴台留学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华人在海外作为少数族裔,难免会受到歧视。在马来西亚,这种歧视甚至落实到了宪法层面。不信奉伊斯兰教的华人在马来西亚升学、就业、储蓄利息、购房贷款等都会受到歧视性政策约束。

就升学而言,华文学校的文凭不被政府承认,华文学校的毕业生不仅不能直接参加大学升学考试,必须要先通过STM高中同等学力文凭和马来语考试,分数高者得进入大学预科班学习。

不能达标者则必须回到高中年STPM“中六班”,是否最终能进大学并不能确定。此外,一些私人大学愿意承认独中学历,但这些大学依然需要学生先通过STM考试和马来语考试,有些对分数要求很高,另一些则是学费很贵而教育水准偏低。

这一系列政策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华人学生在分数与马来学生相同甚至更高的情况下,却无缘进入本地公立大学就读。不难理解,很多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与马来学生一起不平等竞争,不如直接赴海外留学。而台湾优渥的侨生优待政策、留台联会的推介协助,以及台湾相较欧美与日韩更低的费用成本,都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海外侨生,特别是东南亚侨生留学的首选。

2015年之前,马来西亚一直是在台外籍留学生最多的来源地,而其中侨生又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台湾“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2016年台湾在读海外侨生总计11097人,较2015年增加636人。其中仅马来西亚一国就有7013人,占全部海外侨生总数的63.2%。

在侨生工作以外,吸引海外留学生方面,台湾当局亦可谓不遗余力,其“教育部”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基金会”组织岛内高校组团参加亚太APAIE、美洲NAFSA、欧洲EAIE和美国ACTFL全球四大国际教育展年会,在各国成立“台湾教育中心”,并善用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网络平台,介绍台湾留学经验。而“精英来台留学计划”更是专门针对东南亚国家,与当地政府合作,由当地官方组织选派学生赴台湾留学。


为了进一步验证台湾吸引留学生政策的作用,笔者访谈了26名马来西亚同学和朋友,结果发现超过6成表示“考虑过去台湾学习”,他们中有的或者已经有过短期游学台湾经历,或者听过自己学长前辈分享台湾求学经验,几乎都对台湾的求学生涯持正面态度。

而其中有80%的同学实际了解台湾当局对侨生的支持政策,包括学费减免、毕业后工作许可等。在被问及对台湾求学感兴趣的原因时,大多数同学都对台湾温情友善的社会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较低的费用最感兴趣。

对华人学生而言,中文环境自然也是一个原因。其中有一位C同学提到台湾使用繁体而东南亚华人现在都习惯用简体字,但其他同学认为现在写作业主要都用计算机了,简繁转换根本就不是问题。

而另一位J同学则分享了自己到台湾短期交换后迅速融入学校竞技啦啦队社团,并很快崭露头角的经历。回到马来西亚后,她成为促成本校竞技啦啦队社团与台湾方面联谊互动的重要管道,今年2月份即将再次赴台湾交流。而身为马来西亚这边学校舞狮队骨干的E同学,更是每年都会随团到台湾参加舞狮竞赛,在此过程中对台湾高教产生好感。

在过去冷战时期,中国大陆方面的正确消息很难为海外华人所知,台湾与香港等地通过影视作品和人员互访方式,对这些国家华人的影响则极为深远。尽管大陆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很大程度改善了这一状况,但就目前来看,过去的影响仍然存在,彻底扭转仍然需要时间。而台湾在吸引侨生跟侨胞方面的工作确实细致有效,使得台湾仍然成为东南亚学生留学目的地中的重要选项。

陆生成为台湾留学市场“新宠”


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两岸政治隔绝,台湾在竭力推行“侨务”和吸引“侨生”的同时,却对中国大陆紧闭大门。即使在1987年解除“戒严”后,很长一段时间两岸人民互访,特别是大陆人民赴台湾都可谓困难重重。一直到2011年,国民党执政的台湾当局才终于化解民进党“立委”们的重重荒诞刁难,开启大陆学生赴台留学的序幕。

虽然被套上了“三限六不”的“紧箍咒”,但赴台陆生的人数还是逐年上升。特别是在2014年,台湾顶尖的公立大学对陆生开放招生后,报读陆生人数井喷式上升,并在2016年超过马来西亚,在读学位生人数达到41981人,加上32658名短期研修生,成为台湾外籍留学生最主要的来源地。

陆生抗议民进党政府健保方案


陆生选择到台湾就读的原因与侨生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由于种种原因,来自不同省份的高考学生考取相同学校的录取分数并不相同,这就导致了有些学生的分数在大陆难以被心仪“名校”录取,却可以就读台湾国际排名或专业实力更佳的高校。

另一方面,与对东南亚学生一样,台湾低廉的留学费用也成为吸引陆生的重要因素。一年6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费用,不仅远低于欧美高校,较之港澳和东南亚高校也要便宜不少。加上距离家乡更近,来回交通成本也相应下降,因而使得台湾成为一个理想的留学目的地。

而大陆对宝岛台湾的种种正面宣导,以及台湾影视和文学作品对台湾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氛围和温良恭俭让的人文素养的描绘,则吸引了另一些对在台湾生活的同学的注意。

笔者同样访问了16位来自大陆的在台留学同学,在问及选择台湾的理由时,友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较好的大学质量、中文语言环境,以及低廉的价格同样成为了首选理由,这与马来西亚侨生的情况类似。

Z同学是2011年第一批赴台湾留学的陆生中的一员,当年她放弃录取上海复旦大学的机会,来到台湾就读辅仁大学,原因就在于希望体验梦寐以求的“台湾文化”,同时满足“不想离家太远”的“小九九”。

X同学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已经成家立室的他毅然决定之身来台湾攻读博士学位,是充分考虑了自己英语语言上的劣势、所学专业具有名校优势、较低的经济负担,以及家中有事自己能够及时回去的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陆生赴台求学不仅是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更在无形中成为了沟通两岸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的纽带与桥梁。不少陆生与台湾同学们从陌生到熟悉,很多都成了知交好友。

大陆同学慢慢知道台湾男生并不都是“草莓族”,也会非常讲“哥们义气”,台湾女生们也不是个个娇滴滴地操着“娃娃音”,也有可以在雨中与他们一起驰骋在篮球场的“女中豪杰”。而台湾同学也发现原来大陆学生并不是个个都被“洗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陆生也不是如媒体刻意宣传的那样只知埋头苦读的“狼性”学生,各种社团和体育活动中,同样可以看到大陆同学们意气奋发的身影。

两岸青年通过自然交往交流,从彼此身上开始了解对方成长的环境与社会,改变过去受特定媒体或势力操弄而形成的偏见与刻板影响,这在当前民进党当局操弄所谓台湾年轻人“天然独”的背景下尤为可贵。

2016年台湾“大选”,一位民进党的铁杆拥簇在与笔者交流了对“大选”的看法后,就由衷感慨自己过去对大陆人的了解是太狭隘了。而笔者所在的政治大学更有台湾同学发起成立的“台湾大陆学生联谊会”,不仅每学期定期开展校内两岸学生的联谊,还在每年暑假由负责老师组织带队,邀请两岸学生互访,增进彼此了解,消除误会,为两岸青年的和解共融做出了实质贡献。

台湾高校吸引留学生的消长因素


如前所述,在台湾的外籍留学生及侨生数量在最近几年中都在上升,但台湾“教育部”的统计显示,这种增长的趋势实际上正在逐年放缓。

另一方面,由于台湾激进的教育改革将一大批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大学导致大学数量激增,而本地学生数量却因为少子化问题逐渐下降,导致高校日益“供过于求”,不少大学越来越倚重留学生来补充本校生源的不足。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台湾高校招收留学生工作压力日益增大。

台湾招收留学生的困境首先源于其高校排名近几年来连续下降。作为台湾第一学府的台湾大学,目前在权威的国际高校QS排名中仅排到第78位,远低于大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985名校,也低于香港和日本等地的知名学府。

台湾学生的第一志愿已经不是台湾大学,而是北大


排名下降背后的原因在于投入的严重不足。台湾大学每年的资金投入仅相当于大陆和香港殖民学府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教育虽然应该是阳春白雪的,但是教育产业却必须要有资金投入来聘用高级人才和建立一流科研环境。

台湾当局并不是不知道这一困境,近几年连续推出“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和“玉山计划”,试图额外编列预算支持公立高校发展。怎奈两个项目一来总投入与大陆、香港和发达国家高校投入比依然杯水车薪,另一方面由于各方势力争夺,使得资金分配成了“撒胡椒面”导致效果不彰。这使得台湾留学市场至少从高校名气与质量角度而言日益成为一项劣势。

高校资金投入不足的背后,是整个经济环境的不佳。尽管台湾最近几年GDP增幅上显示经济处于增长状态,但从就业率、人均收入增长等指标来看却并不乐观。

这不仅使得台湾高校资金捉襟见肘,也使大学毕业生求职薪资普遍偏低,工作职缺日益难觅。对外籍生而言,由于受到一定政策限制,工作选择相对而言就更低了。

以笔者一名来自澳门的侨生同学为例,她虽然毕业于台湾最顶尖的传播学院专业,在找工作过程中却遇到极大困难,为了留在台湾最后只能接受每月月薪不到三万元台币却要经常加班的工作。

在台北高企的生活成本面前,有时还不得不寻求家里的支援。事实上,在笔者的访谈中,未来就业也是让马来西亚同学对赴台湾留学最为担心的一点。在台湾工作机会日渐减少的情况下,回马来西亚工作可能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但台湾高校无论在知名度还是中文教育的环境,对回马来西亚工作都只能是劣势。

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成为对台湾高校留学市场的一种新挑战。这不仅包括大陆高校的国际排名和整体实力迅速攀升,也包括大陆庞大的市场与经济体量能带给海外留学生广阔的就业前景。

马来西亚排名第一的马来亚大学就读心理学“王牌”专业的W同学就正在考虑前往北京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被问及原因时,她就提到一方面北京几所名校的心理学专业师资与实力都很强,另一方面大陆心理咨询行业正在处于从“乱象丛生”的草创期走向“重新洗牌”的规范发展期,自己此时到大陆求学,很可能可以抓住这一波大陆心理咨询行业新发展的契机。与她持有相似观点的同学并不在少数。

最后,由于民进党当局的一意孤行导致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使得不少大陆学生家长对送孩子去台湾就学心存芥蒂。一位福建学妹曾经向笔者咨询考研和留学问题。

当被问及怎么不考虑台湾,毕竟台湾与福建仅仅一水之隔,作为闽南人的她乡音也通,她直接了当回答说因为父母认为两岸关系紧张,担心未来会有变数。恐怕这种担忧也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声音。

如果民进党当局继续与大陆对立的政策姿态,陆生这一支撑台湾留学市场的“擎天巨柱”也要有“倒塌”之虞。


当然,实事求是地说,台湾高校在留学市场,特别是针对华人学生的吸引力仍然持续存在。传统优秀学门,如机电、微电子和生物医药等专业仍然备受青睐。而台湾经营数十年的国际留学生招募体系也仍然在发挥作用。

相形之下,笔者访谈的26位马来西亚朋友中,竟无一人了解大陆对侨生的支持性政策,有的也只是因为通过媒体资讯了解到中国最近三十年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后,认为在中国可能可以学到更先进的知识,或者毕业后有更多工作机会。

加之冷战时期国民党当局在东南亚大规模散布抹黑大陆的信息,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常年的“反共”政策,使得老一辈东南亚华人对送子女去大陆就学仍然心存芥蒂。可见大陆方面在国际留学生招募竞争中的“软实力”上仍有不少进步空间。

“留学台湾为哪般?”这恐怕是每一位在台湾读书的外籍生都会被问到的问题。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与选择,又何尝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

但通过宏观分析比较,台湾在留学生招募和留学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做法仍然可以被归纳提炼出来,其中正反两方面经验仍然值得大陆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借鉴。

猜你喜欢






转载规范请后台回复:转载

商务合作/广告投放

market@guancha.cn

QQ :2920915625

觉得不错,请点赞↓↓↓

阅读8642
台湾 
举报0
关注观察者网微信号:guancha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观察者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观察者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观察者网

微信号:guancha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