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禅宗的日本化:枡野俊明的“道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08

在日本的寺庙里,随处可见一方灰扑扑的沙潭,这种用白沙、砂石和石组做成的微型景观叫做“枯山水”,它完全不同于山石、曲廊、池庭的那种中国传统式江南园林,看起来枯燥怪诞,且还常藏于钢筋水泥的楼丛间,不易被发现。


家庙里的住持


在常人眼里,很难说枯山水是美的视觉享受,但在日本,它备受推崇,且为国民所知。更为有意思的是,枯山水一般出自禅门,正如同样是禅宗的曹洞宗建功寺第18代掌门枡野俊明所说:“做枯山水一定得是僧人,不然是做不好的。”那天从横滨的鹤见站下火车,眼前是一番山中之闹市的景致,济济的广告牌和商店随着毛细血孔般的小岔道慢慢向远处升高,出租车一直在民居簇拥的山道上兜转,开了十分钟就到了“德雄山”建功寺。

横滨鹤见车站所在商场顶楼是枡野俊明早期的枯山水作品

山门前还是人间烟火的村庄,而沿着石级走入山门后就来到一个绿荫环绕的清净世界。寺庙的总接待瑞云阁就在左手边,一座现代与古典混融不明的木构带玻璃的和式建筑,其余的建筑都深埋在一片自然的老林里,不轻易透露这个庙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住持枡野俊明走进小会议室和我们碰面,裹着一身密不透风的褐色僧衣,胸前挂着一个黄色的幡般方形小褂子,可随时拿下,我立即认出这是他在很多国际交流会及政府活动上出现的行头。在见我们之前,他刚刚去到一户人家里做法事,那时他会穿上正式的袈裟,见我们之后,他会立即换上便装坐JR线去大学里做个暑期演讲。一副金丝框眼镜泄露出他在日常生活里停不下来的工作,既是行遍全球的园林设计师,又是横滨多摩美术大学的园林设计学教授。

所以他笑一笑说,他脖子上这个小褂子是代替袈裟的,在不做法事的时候以这么折中的穿法去一些公关场合,但是在做枯山水,也就是他的正职的时候,又会切换到一身“做务衣”的工匠行头。这座曹洞宗寺庙从他的上三代开始变为家族继承制。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僧人世俗化,也可以结婚,所以慢慢在世袭中变为家庙。

枡野俊明在横滨建功寺的和屋里坐禅

“我们的庙比较小,香客不算很多,所以我可以有时间做别的工作了。”枡野俊明说得很谦逊。我的翻译里燕是一位常住日本三十年的中国画家,她告诉我,枡野是一位不合俗流的高僧,常出席正式的政府场合,与一些一流的艺者同台,原因就在于他的枯山水作品在国际上有一番地位,甚至担当了一部分文化输出的意味。

在日本,和尚在宗教事务以外经营自己的事业是一种传统,坊主职业化(日语里“坊主”即僧人)之路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像枡野俊明这样入得庙堂出得厅堂的僧人遍地都是。朝日电视台两年前的一部电视剧《朝五晚九》就讲了一个寺庙继承人闹闹哄哄的恋爱故事,而东京和京都的“坊主酒吧”也是日本的时髦猎奇地。

枯山水里的“减法”


枡野俊明从不混迹在娱乐节目中,但他在NHK有一档固定的五分钟节目,叫作《一日一禅的做法》,教人如何坐禅,而在建功寺的网页上也尽是他的节目预告及书籍广告,他享誉国际的公司“日本造园设计事务所”就隐蔽在建功寺的一处庵堂里。在这里,看不见世俗与道场的边界,正如他一身庄严森然的行头,时常被言语中世俗及随和的语气消解,但是在他坐立之间岿然不动的平稳之姿又得道于三十年参禅的内功之深。

京都龙安寺的枯山水石庭,室町时代的作品,被视作典范

“做加法是容易的,但做枯山水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怎么做减法,石庭的境界在于它减到了恰到好,不能再减了,这种功力是要必生修行的。见作品如见人,是人给它生命的。”枡野俊明这样说。枯山水要追溯到平安时代藤原时期的造园书《做庭记》,无池无溪处立石即成,中国禅传入日本之后成了一种世俗追求中的精神工具,所以枯山水摒弃池泉而用砂石等枯硬、粗糙的恒常元素来作为意念世界的投射。方寸的石坛间所寄寓的玄远、寂灭、侘寂在枡野俊明说来与制作人的修行境界有很大关系。

他的中文版《日本造园心得》一书的前言里有言:“禅宗《镜宗录》里有一句,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把空间制造成乳还是毒是造园师切不可掉以轻心的。”所以他常说石头有心和表情。当我首度见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外与钢筋水泥一色而不起眼的“缘随庭”时,它并不具备一种感官上的形式美或是气场上的幽致,只是枯寂而单调,并且不能留下脚印,隐约中在那清灰色、石鳞森森的底子上能觉出些日本禅最终极的追求,那就是“余白”和“間”(“留白”和“间”),有的石头周围耙出的石纹寓意是水纹,那种缺乏灵动感、枯苦中追索的禅意就是永固在日本禅里的对无限宇宙、天人合一的映射。

如果说砂石敷沙代表水,石立其间代表山,有的略饰以青苔起到一些柔和作用,那么最初枯山水的石组都在中国传统神话典籍中有原型可循,禅宗在日本的发展最终是儒释道合流。然而更多的枯山水是信步而做,如同在三维空间里挥毫作画。

我很难理解这么简单的元素所排列组合的“心像”之作如何称之为美,但枡野俊明并不和我讨论那种感官意义上的东西,他说,禅宗象征着无形的事物,出没于修行者的心态之间,修行者会尝试用一些东西代替它来表达自己,只是各有不同。“表现于文字就是一休宗纯的汉诗的世界,表现为二维空间就是雪舟住持的水墨画,而表现在三维立体就是枯山水庭园,庭园和禅宗的意趣是不可分割的。”

步步是道场


枡野说过,枯山水本身没有得失,得失在于人心,然而这又是极为主观的一种说法,自解自悟,不足为外人道。在把这句话说得玄机重重的背后,他实则是一个作品超过百件的有着三十多年履历的职业园林匠,穿着行脚僧般简素的作务服在各国楼宇间的园林基地上搬弄着石块,如果业主要求要植树,他会亲手尽量精减枝蔓,直到茶僧千利休所践行的那种满园枯淡,只留一枝朝颜(牵牛花)的境地。

不同的文化决定着每个业主对日本枯山水本身就存在变异的看法,而世俗中的石立僧就必须顺应每个客户的要求,并着意地坚持自我,所以枡野认为从现代实用价值上来看几乎没有特别上乘的枯山水作品。“读懂现代空间是最难的,业主的要求以及不时变换的环境可能都是你的障碍物,而石立僧又要致力于在时间和空间上让作品永恒,那就要花太多心思去理解环境和使用它的人,从不能移动的障碍上借势。”枡野告诉我。

枡野俊明云水修行过的横滨总持寺,一处没有香火的曹洞宗最高学堂

当我来到东京千代田地区的麴町会馆,在这座位于富人区的五星级酒店寻找枡野于上世纪90年代制作的城市枯山水典范“青山绿水庭”,它狭长形地夹杂在咖啡座和另一个会馆间,嶙峋的山石叠嶂依石级摆布在楼群的缝隙间,原本设计的小瀑布已经干涸,前台一位女士告诉我,那是为了节水。但松柏已经成荫,在石级上支出一片葱茏的绿障,那位女士自豪地端出一部硬封面的枡野作品图集向我展示,此庭在日本被视作枯山水向城市迈进的坐标,虽然它失却了传统意义上之枯。

枡野的追求是减到不能再减,但又如枯山水的开山鼻祖禅师梦窗漱石所言,以自然为首,万事皆为本分,所以是道法自然中体现日本禅的极简原理,参悟了透的方法只能是日复一日地修行。日本禅宗在13世纪时经由日僧明庵荣西从中国带至日本,之后曹洞宗将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统传承下来。作为禅宗精神的具型化,花道和茶道的美学意向都始自禅宗,正如20世纪将日本禅介绍到美国的禅宗研究大师铃木大拙所概括的“一在万之中,万在一之中”,裁减一切冗余,留一花观一世界就足够充盈起一方美学空间。“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里的空性大概不是它的真意,但“間”与“余白”时常出现在枡野的言辞里。

正如他常在论坛上教人坐禅,回答一些问题,“教学内容在教学本身之外,同样,言说的真意在言说之外”(言葉の外に)。如今在日本,三四十岁的年轻人对坐禅兴起一股潮流,建功寺每周日早晨7点开始的坐禅会来了很多新人,禅宗寺庙就是人间道场,如社会团体般吸纳着很多慕名而来者,枡野在忙碌之余出了大量的坐禅教材,如最新版的《一日一禅的做法》,大致都是些开解现代人压力的“鸡汤”文字,不厌其烦地说着“心灵之丰富”的重要。

他在媒体上推介一种“椅子坐禅”法,他告诉我这是照顾到老年人坐榻榻米上身体不便而折中的办法。在Youtube上的一则近20分钟的椅子坐禅视频里,他亲身示范,先是左右微晃身体再在中间落定,下巴放下,气沉丹田,摄像机就对着静止的他摄了15分钟。他宣扬把修禅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像僧人一样呼吸禅”,他在新书里写,“禅的规则也从日常中起降筷子的方式来体现”。

枡野告诉我们,他一直在追求摒弃基本欲念以外的欲念,否则见枯山水作品如见人,就显得俗气。8月的东京,台风和淫雨相继造访,建功寺的主殿正在扩建中,它将按照宋制寺庙,不用轴承和钉子,建成一倍的深,所以此刻香火极少。在建功寺的网站首页,挂着枡野的“住持挨拶”,它写道:“最近蝉的种类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早晨在山门内行走,被风刮下的落蝉密集如雨,我轻轻地把它捡起放在箩筐中,以免被人踩踏……”一种无所住无所不住的闲寂从网页上传来。

告辞的时候,蝉声如同此起彼伏的交响,在参道的浓荫下聒噪地震着耳膜。我从瑞云阁门前的一处签箱里抽了个签,四角见方的签纸顽固地叠着,展开是透薄的,写着几行俳句,大意是:“夜间明月出来的时候,你心如月光地走在夜道上,神佛之御会加持于你。”这签虽是吉签,却让我思量了很久。“日本人就是这样,他们不告诉你确定的好坏,用谦语把可能性拓得无限宽。”我的中文翻译这样说。我想到问候与挨拶之间的那层关系,也许禅宗的谦和敬最终就无意识地定格在日常中了。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心中的庭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阅读9526
日本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