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未来汽车将是啥样?新型“车展”CES给你答案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10

科技一直在进步

本文来自周刊君大家族AutoMan

(ID:AutoMan-No1)


2018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 2018)将于1月9日至12日(美国时间)在拉斯维加斯举行,本来CES是一个以IT界、科技圈内容偏多的展览(手机、电视、PC、VR等等),可近几年汽车厂商也纷纷也去CES“凑热闹”。在Man哥看来,这些汽车类展出的内容更多的是厂家对于未来汽车的“憧憬”而已,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拜腾概念车Byton Concept



你可能听说过速腾迈腾辉腾,但是拜腾你听说过吗?实际上拜腾并不是某个单一车系的名称,而是FMC下的一个电动汽车品牌,这次的Byton Concept也是首款产品的正式亮相,这也是本届CES上最为惹眼的汽车产品。



这款车最大的亮点就是中控台用了一块50英寸的屏幕,显示各种驾驶以及车辆的信息。


从这张概念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基本上中控台已经摒弃掉了常规的物理按键,取而代之的就是这块超大屏幕以及拜腾所宣传的“保证安全性的触摸式方向盘”,还包含手势识别,人脸识别以及情绪识别等直觉式的交互系统。


接下来Man哥给大家理性分析一下,不是咱们不能接受新鲜事物,只是有些太新的东西放在汽车上未必是一件好事,就比如说厂家宣传的这个“保证安全性”的高科技方向盘,真的能保证安全么?



一边开着车一边操作这个方向盘,以目前现有的人类能力来说,做到不分神应该是挺困难的事情,也就是说开车的过程中来操作它,时不时再低头看看,怎么就保证安全性了呢?


更何况目前不知道这套操作系统整体的好感度如何,如果想某些车型哪样,调个空调温度得进好几层菜单的,那真的算了吧。另外,如果开车过程中屏幕反光了,或者操作的同时系统卡顿了,又会带来多少的安全隐患?



反之,就在方向盘上搁几个常规的物理按键,开车的同时完全可以实现盲操作,难道不比这块屏幕更好?



再来说这块屏幕吧,先不考虑真的方便与否的问题,就从目前图片可以得到的信息来看安全性就是不合格的,尽管中控台做了下沉的设计,但是屏幕依然填满了整个正前方的下方视野。


这也意味着驾驶这辆车的时候前方一部分视野变成了屏幕,再想想驾车时屏幕各种信息不断变化来反馈给驾驶员,怎么能不分神。人坐在驾驶位上眼前看的几乎都是屏幕,尤其是个矮的驾驶员。


而且,一块50寸的屏幕放在前边,真的好看吗?可靠性的问题就不聊了,产品没出来呢,不评价。


据说这款车型将于2019年在中国南京工厂正式投产,起步价约为30万人民币,概念车里85%的部分都将在量产车中出现,共同期待吧。


松下自动驾驶汽车



提到松下,大家可能想到的更多还是电子产品,实际上松下涉足汽车领域也有年头了,像是特斯拉的电池,福特的车载人机交互的系统松下都有参与。


而从国外媒体曝出的2018CES现场的谍照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次松下貌似把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汽车也带到了现场。


去年的CES展会上松下就曾带来过自己的汽车产品,当时它大概是下图这样。



你没看错,这辆车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车轮。


而这次从目前仅有的谍照来看,有车轮了吗?答案好像是……依然没有。



曾有报道说过松下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有望于2022年实现商用,嗯,自动驾驶技术现在是很多厂商的毕竟之地,作为在科技领域走在前沿的松下公司自然不会放弃这一领域。不过要说研发汽车,看了看这张现场图片,估计很长时间它还仅仅只能存在于“概念”的阶段。


百度无人驾驶:Apollo2.0



百度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算是走到了行业的前列,在前两天(1月5日)Apollo2.0版本的无人驾驶车已经在美国上路了,而这也是无人驾驶中级别最高,面对路况最复杂的L4级别。



Apollo2.0的最大亮点在于可以识别红绿灯,在遇到路边行人的时候也会进行一些避让和行车轨迹纠正的动作,目前L4级别无人驾驶车的最高时速一般在55km/h。


但是Man哥想说,无人驾驶的关键还是在于“你的车是无人驾驶的,可道路上其它的社会车辆可是有人驾驶的”,如果道路上所有汽车都是无人驾驶汽车,那么在系统不出现故障的时候,或许会比人为驾驶更加安全。



但是以目前道路上的实际情况以及无人驾驶的科技水平来看,将一些无人驾驶的汽车跟有人驾驶的汽车放在一起,那么就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即使是现在技术的无人驾驶,不考虑法律因素,老百姓什么时候可以享受到这种技术?车顶上的64线激光雷达价格就高达7、8美元,所以我等吃瓜群众也就看看得了。


日产Brain-to-Vehicle技术



日产这次厉害了,最新研发的Brain-to-Vehicle技术据说可以解读驾驶员的大脑信号,不仅可以减少在紧急情况时车辆动态的反应时间,还能根据大脑的信号来调节车厢的舒适度等一些操作。



这要是真能实现了,那马自达所谓的“人马合一”可以直接玩蛋去了,日产这次直接让大脑和汽车相连,做到“人车合一”,如果可以实现,那真的是重新定义了人与车的交互方式呢。


讲道理,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估计大部分人还是觉得有点扯了。不过,据说日产将在本次展会上用模拟器演示这项技术,咱们就等着看吧,虽然不太相信,但也是希望越完善越好咯。


本田便携式电动汽车电池组



本次CES展会上本田黑科技把精力放在了电池上,很多人不买电动车最大的担心就在于电池,这次本田将推出便携式电动汽车电池组,意在突破电池的可更换性以及充电的便利性,同时还将带来搭载这组电池的Urban EV(上图)和Sport EV(下图)概念车。


本次CES展会上本田还将推出共享电池概念,也意在让移动电源的未来更加便利。



除此以外,本田还会带来4款“3E”概念机器人,本田在造机器人方面可是出了名的高手,相比起前边聊的几个厂家,Man哥觉得本田研究的方向倒是更脚踏实地一些。


丰田全新自动驾驶平台



丰田本次也将推出3.0版本的自动驾驶平台,这次系统的提升主要是增强不易识别的暗物体以及对车身周围较低矮物体的探测,别的倒是没啥新鲜的了。


突然感觉全世界都在研究自动驾驶,不可否认自动驾驶会是未来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汽车行业的领头企业多去研究总是好的,只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要普及确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NVIDIA自动驾驶系统



怎么说呢,这是一个被造显卡耽误的研发自动驾驶系统的科技公司。


三菱的“汽车社会”



三菱这次以“MAKE THE MOVE TO MOBILITY”为主题,希望打造出智能移动时代安心、安全、愉悦的汽车社会。不过,作为一个汽车品牌,打造出一个汽车社会,未免说的有些太大了,还是踏踏实实造车更靠谱一些。


与此同时,三菱也将展出搭载未来辅助驾驶技术的概念车EMIRAI4,而这辆车到底有多概念呢?请看下图


嗯……确实挺概念的。


奔驰的MBUX



本次展会奔驰将推出一款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信息娱乐系统,缩写为MBUX,有望于在今年推广使用。



另外,AMG ProjectOne超级跑车也将在展会上亮相,相信超跑迷们对这款车型还是比较期待的,买不买的,过过眼瘾也好。


现代FCEV燃料电池



本次在展会上即将亮相的是现代旗下第二代FCEV燃料电池汽车,也是现代第二款商业生产的氢燃料汽车。


氢燃料的普及率还远不如纯电动车,因此,也就是看个热闹吧。


结语


2018年的CES展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今天给大家列举了10个典型厂家,其中还有一些品牌以及供应商没有提及,不过整篇文章写下来,真的是越写越困惑了。


如果你看完了整篇文章,亦或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但是恰巧看到了这个总结,相信你会发现一件事情:这些展出的事物也好,技术也罢,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了。


或许第一个提到的拜腾汽车离我们还有些近,但是只问一句,真出来了,你买吗?


Man哥总是劝大家,什么产品的1.0基本都不完善,不光是汽车,大部分产品都是这样,这也是产品发展的正常规律。


看完各种CES的前瞻报道,“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些字眼充斥着整个屏幕,到了Man哥写的时候,文字都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


好像圈里有点实力的一时间都在研究它,就连本身跟汽车不沾边的也来研究。


无人驾驶也好,自动驾驶也罢,跟汽车的未来有关系,而且还有大关系。


但是现如今,如果把一辆无人驾驶的汽车放到正常的社会车流中去,除了危险以外,Man哥不会想到其它的形容词了。


所以,研究无人驾驶和脚踏实地的造好汽车,究竟哪个更重要?


答案或许是都重要,但无人驾驶是对未来汽车发展的憧憬,脚踏实地的造好汽车是世界人民当下刻不容缓的需求。


或许有些企业已经把车造的很好了,但是还不够,其实还可以更好的。


所以,在Man哥看来,汽车厂商去参加CES,除了憧憬以外,更多的是秀技,秀谁家的科技水平更强,实力更雄厚而已。


而这些事,实际上跟你我是无关的。


乐视汽车现在在哪里呢?


毕竟,在2018年CES到来之际,回头看看前几年在CES上各位大佬们提出的高科技都普及实现了吗?又实现了多少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值班编辑:俞杨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阅读 | 朋友圈都在晒18岁,汽车们的“18岁”是什么样?

点击图片阅读 | 9张图看蔚来做工,这锅没人该背

点击图片阅读 | 无论你的车卑微还是高贵、贫穷还是富有 ,大卡车都瞧不起你

阅读2
汽车 
举报0
关注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号:gh_a7bbb71d655c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新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