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风筝》:有些事即便万劫不复,仍百死不悔!

作者:清华南都 来源:清华南都 公众号
分享到:

01-10

在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中,古斯塔夫·勒庞评价了群体的信仰,他将之同化为带有宗教性质的偏执与狂想。

对这个结论,我想我们应该警惕地保留意见。毕竟,信仰不能被如此轻抛。信仰并不是勒庞所以为的、在一次倏忽而来又倏忽而去的狂热集会中声嘶力竭喊出的口号。

信仰是,你知道无数人在梦中和你浴血奋战,然而面对现实千军万马中,只有你一人默默独行。

信仰是,无人知道你的喜怒哀乐,也无人知道你路向何方,你是天空中一只断线的风筝,随时有可能一头栽下,粉身碎骨——然而即便如此,你的内心依旧恒定如初。

而最近热播的谍战剧《风筝》,将“信仰”二字,入木三分地楔进了我的心里。随着剧情越行越深,除了千夫所指却仍旧坚忍不屈的情报员郑耀先,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丰富了信仰的内涵。

老首长钱重文是家长式的人物,和蔼可亲,似乎永远温和从容,不徐不疾,透露着共产党人那一份不卑不亢、却又从不迟疑的清明坚定。陈国华,一个从枪林弹雨中滚打出来硬汉,却无数次为了家国、为了战友而泪流满面。

在那场郑耀先将自己全部隐蔽身份和盘托出的审讯中,老陈一开始对“国民党老牌特务”恨之入骨,随着层层剥茧,疑心渐退,终于泣不成声地握住了对面潜伏战友的手。

因为共同的信仰,所以知你所知,苦你所苦,这样虔诚的热泪,让人情不自禁眼眶发热。

那个一直嬉皮笑脸,仿佛永远没个正经的马小五也成长了。这个郑耀先一手调教的关门弟子,既是他信仰的寄托,也是他信仰的叠加和延续。马小五身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信念的双重深化,一重来自于他自己的蜕变,一重来自于他师父郑耀先的殷殷期冀。

这个曾经大大咧咧、只知道扛枪打鬼子、单纯而情绪化的大男孩儿,慢慢知道了自己扛枪战斗的真正意义,也毫不犹豫只身闯进了更凶险的情报战场。他的眼神开始流露出沧桑与悲辛,但他终于明白了为何要在夜间独坐阶上,说出了信仰就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终身”,在九死一生结束任务回返时,拼劲最后一口气,也要在阳光下朝五星红旗敬礼。


这就是信仰,无数共产党人为之慷慨赴死的信仰。

《风筝》仿佛声音沧桑地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看似是写战、写谍,但其实是在写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惊险悬疑的谍战中,人性的浮沉与挣扎才显得格外鲜烈。

在这故事里,人物丰满,情感真挚,有血有泪,有光有暗,让观众感到心绪与剧中人在时刻共振。

它的描写是那么平实而亲切,譬如它说坚定的共产党员同样怕疼、怕死,夜半的噩梦可能会让每个人惊醒哭泣,这种软弱和畏惧根植在人性深处,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类的互通和共性,伟大的人也和我们同样“凡俗”,而我们只要心中有所秉持,或许也可以如同他们那般高贵。


这故事让剧外的我如同得到一次净化,它让观众不再是局外人,而是随之一起,重新思考起忠诚与背叛,虚无与价值,人性中的臻美与丑恶,以及自由、信念与死亡之间的较量。

关于这些,《风筝》更不仅仅是让我们得到一个答案。


《风筝》是一个入口。我走进这扇门,如同打开一段尘封的传奇。战场的飞沙黄土、山城的灯红酒绿,历史湮没了太多太多英雄的名字。信仰是什么?如同人落入一口枯井中,在毕生黑暗里,心中秉持一点光的信念。那光在正午从井口倾泻,只有十几秒的洪辉。然而正是这转瞬之光让人明了:纵然万劫不复,仍然百死未悔。

是啊,此时此刻的我们已经走出黑夜了。然而我们不能、也从未忘记:是那些心中有光的人,在黎明到来之前,以心火为明灯,领我们走出一条通途。那千万盏明灯中的每一盏灯曾经都可能是孤独的,孤独地点明又熄灭。然而哪怕脚下就是泥淖与深渊,他们依旧静默地走向未知,终于星星点点在未知处汇成一片灯海。

他们说:“舍生忘死,救众生苦。”

于是有了光。

阅读9063
举报0
关注清华南都微信号:qinghuanand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清华南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清华南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清华南都

微信号:qinghuanand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