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北大学霸拉黑父母 | 爸妈早已忘了的打骂,孩子一生都记得

作者:Vista看天下 来源:Vista看天下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1、「狠心」的北大高材生


北大优秀毕业生王猛(化名)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过年,并且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整整六年。


舆论或许不解于他的决绝,但从王猛的15000字长文能看出,这只是一场——一方需要自主权,另一方不愿意交割权力——的典型中国式父子矛盾的极端案例。



在王猛看来,父母一直把自己当成对手和敌人一样不断进行讽刺和打击。


比如母亲照个人喜好把他打扮成女孩、考试丢了文件还被父母伤口上撒盐、因为不会剥鸡蛋受到亲戚讥讽却没有人帮自己说话……


自己17岁之前的生活里,充斥的只有来自原生家庭「必须听我的」的肆意操控「儿子考上北大」无谓炫耀「挫折是必经之路」的谆谆教诲,过度关爱成了他的枷锁,却唯独没有给予他任何鼓励和自信。




直到大学毕业后,北大生物学毕业的王猛进入研究机构上班,说起来跟专业再符合不过,但他并没有信心能做好这份工作:「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绩效评估下跌,不到一年只好离开。」


这下,王猛才意识到原来儿时家庭的枷锁,对自己的影响这么大。


因为剥不好的鸡蛋受到讥讽,让他对一切动手的项目产生阴影;被公开嘲笑父母却不站出来保护,让他与人群的交流也出现了问题。


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却给自己造成了致病级别的精神损害。



王猛也曾多次向父母讲述过自己的委屈,甚至曾去过美国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自己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


报告出来后,父母依旧不以为然。根据@红星新闻的采访,王爸爸坚定地认为儿子是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


在抑郁症都经常被认为是「就你矫情」的中国社会,这其实是一种很常见的逻辑。


习惯于替人说「没关系」的人,难以理解一个玩笑为何会被耿耿于怀到今天。


只剩一句——都多大了,还跟父母纠缠不休 ↓↓↓



可王猛却坚持认为自己性格中的「弱点」,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结果就是两代人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拉锯,直到王猛用最决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


2、忘不掉的鞭子和疤


面对采访,被儿子拉黑的王爸爸一直在强调——17岁就离开家上大学,父母亲戚到底能掌控你到什么地步,怎么就这么玻璃心?


是啊,老一辈人总是说:一家人之间哪有不吵架的,吵完了还得住在一个屋檐下,不会那么计较的。


可实际上,每一次被讥讽和束缚都在孩子的童年回忆里生了根,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的继续被忽视发了芽。


对于创伤性应激障碍,王爸爸认为是儿子离开家庭后抗挫折能力差;但在王猛看来这是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到大学潜移默化里被影响的,尤其是亲近的人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最大。


其实这种父母与孩子在中国很常见,或许没到北大男生这种激烈的程度,但一个可悲的事实是——只要经历过,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一道疤


有人因为从小被父母打,直到24岁回家过年还会焦躁不安:


@穷胸极饿张美丽:到了现在,我已经虚岁24了,依然很恐惧面对她们,她的心情依然阴晴不定,时刻担心着哪句话惹到她了会甩脸色,所以毕业了到现在一直没有回去过,马上要过年了,现在已经开始焦躁不安了,我害怕回去面对她。


就算没有动手,长大后听到父母叫自己的全名都会非常害怕,甚至频频做噩梦:


@隐鸪:我妈不打我。她只会用最最尖刻的话在我心上划刀子。直到现在,我都很少和她打电话。


@冷场恐惧症患者:我直到现在还是会做噩梦,梦到爸爸当众辱骂我,直到现在这个年纪,我还是会从梦里哭醒。


著名心理学教授钱铭怡曾提出一份《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报告》,指出父母的负面教育会直接影响子女以后的性格 ↓↓↓


研究中提到,当被父母一直骂「你这个笨蛋」,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相信这些评价,导致长大后有强烈的自卑感;


父母经常争吵和互相不尊重,会导致孩子对爱情十分不信任,直到婚恋时依然不会爱别人,表现得十分笨拙;


父母的草木皆兵也很容易让孩子过分敏感,别人无心的举动会让他们如临大敌,甚至做出过激举动……等等。


就比如,因为剥鸡蛋产生心里阴影的王猛;


比如,因为家庭期许过高而陷入了「性格缺陷——争议——放大的性格缺陷——更大的争议」的恶性循环的郑爽。人人都说她不适合娱乐圈,但当12岁那年被送去跳舞的时候,这一条在多年前就被父母选定的轨迹,已经很难更改了;


再比如,和从小打骂自己的妈妈一起上节目的陈乔恩。因为手曾被妈妈用枯树枝打到流血,提到这段经历她的双手还是会不停地交叠互捏手指,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紧张局促的表示 ↓↓↓



外人理解不了原生家庭怎么就成了一代人的流行病。尤其是像王猛这样年少成才的北大高材生,是没有资格舔舐伤口的,怎么看都像是忘恩负义。


可殊不知,这种棍棒教育带来的亲子裂痕,并非是外在的荣誉能够掩盖的。


就像同样优秀的董卿,40岁提到严厉的父亲还会失声痛哭。那些每天早上到操场跑一千米、不许照镜子、不让妈妈给她做新衣服的童年阴影,都是一生如影随形的枷锁 ↓↓↓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曾经以为长大了就不再脆弱。可残忍的是渗进骨子里的暗病完全治不了,成长也永远不能消弭脆弱,只能慢慢接受脆弱。


站着不腰疼的旁观者试图把「考上北大」归功于其父母的教育,可在王猛看来,自己学生生涯投入惊人的努力,恰恰只是为了逃离——我花了四年时间去证明自身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需要靠父母的认可过日子


3、「小白眼狼就知道说以前的事」


王猛也不是从一开始就选择决裂,他曾多次试图和父母沟通,得到的回应却仅仅是「还是以前说的那些事」,怪他为什么这么久的事情耿耿于怀。


当他写下万字长信,其实也有一种期望父母会理解自己的渺小期望吧。毕竟世界上没有完美不犯错的父母,长大后试图倾诉委屈的尝试,与其说是抱怨,更像是一种求助,希望他们能理解自己当时有多么难受。


可中国式父母似乎有着同样差的记忆力。


陈乔恩的妈妈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就算陈乔恩再怎么哭诉儿时被打的痛苦,可在陈妈妈眼里只有女儿不和自己牵手的委屈 ↓↓↓



哪个小孩不是被打骂长大,是爸妈常用的托辞。


普遍性赋予了家庭暴力和软暴力合理性,每每被质疑,别人孩子都好好的,怎么就你这么矫情?——就成了他们反将一军的万能句式。


而当有些错误没办法硬撑下去的时候,他们偶尔也会承认自己犯过错,就像王猛的父亲从不否认自己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


但绝大多数时候也就止于不痛不痒的承认问题这一步了,一句你怎么还在说以前的事?就能化解一切内疚,好像只有那一件事值得说,看不见压在身上许许多多的稻草。


@平行的shelley:我都说过了,可我爸轻描淡写的说:不就是一句话么。我无数次的沟通过,好好说话、吵架说过,最后他们还是忽视我。


这并不意外,人本身就是种容易自我感动的生物。


孩子忘不了鞭子和疤,可父母却只想让孩子记住大人给予的每颗糖。


养育之恩是比天大的,这种恩情足以让一切不愉快的经历大事化小:


@爱是凝望又离开:父母好像都会美化自己的记忆,我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麻将馆里被我妈莫名的打了一顿。后来我给她提了这件事,她的回答就是「我不就是碰了你两下么?」而事实却是我妈把麻将桌都掀翻了。


小事化了。


@花润夏:我爸做过很多伤害我的事,有一次他还在打我骂我,我控诉他那些事时他竟然全部矢口否认,说我疯了,满嘴胡说八道。


如果父母不记得了,可你还记得,那你就是不该被养这么大的纯种玻璃心「我养了你这么久,偶尔不尊重你也不需要道歉」↓↓↓


@懒懒染染懒懒:现在有时候当笑话一样轻描淡写地和我妈提起她以前揍我的事情,她总是说我没有良心,还说小时候就没怎么揍过我。搞得我都以为自己是太讨厌她,在回忆里编造事情。


并开始哭诉自己养孩子的努力,在言语之间透露出孩子是白眼狼的意味,甩出一句「你是不是要我死了才满意」的绝杀。


@summer妈:我尝试跟我爸妈沟通过,得到的回答是「辛辛苦苦把你养这么大咋还养出仇人了?这么点儿 事儿还跟我们记仇呢?」从此真的再无沟通欲望


长幼有别的中华传统美德,在「认错」这一点上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很少有父母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甚至当2016年那位四川达州的男孩小斯(化名)在高考后自杀,用生命写下遗书描述了父母不尊重自己的各种细节。



可即便是这样,孩子死后,父母不是忙着寻找原因吸取教训,而是第一时间忙着辩白:「他怎么不想想我们的好。」


4、孩子希望爱,父母希望孝


人们常说,中国式家庭最常见的矛盾就是——


父母在等孩子一句道谢,孩子在等父母一句道歉,最终彼此都不能得偿所愿。


相当一部分像王猛父母一样的50后60后们,经历过社会大环境中的集体创伤。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任何心理支持和帮助,甚至没有机会去正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导致那个年代普遍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不足


偏偏固执的孩子却一次次单方面努力地和父母建立沟通桥梁。就算有关爸妈的回忆已经变成了一根刺扎在血肉里,但他依然试图把脓包扒开给他们看,可得到的回应却只有再一次在伤口上撒盐。



其实孩子要求的也不多,不求怎么赎罪,一句简单的对不起、或者爸爸 / 妈妈误会你了就够了。但对方却丝毫低不下头,甚至朋友问起来还会表面上为孩子撑面子,实际上是自己抹不开脸 ↓↓↓


「每年春节都有人问,你们儿子咋又没回来,我都说他在美国,忙,不方便也没多少时间。」母亲觉得这样回答是在为儿子撑面子,「不然说他和父母决裂了,不回来了?」via红星新闻。


这直接导致了这场王猛式悲剧的诞生。


与其说家庭教育带来的心理问题给他带来了伤害,更残忍的或许是父母到现在也仍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有任何不对的地方。


给予伤害的人都是善于遗忘的,反而被伤害的耿耿于怀就会被说斤斤计较。家庭矛盾如此,性骚扰如此,校园暴力也如此。


双方就像两个不同频道的电台一样,自说自话,渐行渐远。



孩子希望的是爱,父母却希望孝。在这种常见的认知矛盾下,「父母皆祸害」的控诉似乎也显得有些自说自话了。


在不同的时代成长背景下,很难强求父母和孩子能够理解对方,最后达成共识。


结果就是大多数人没勇气、也懒得费力像王猛一样表达出来,而是选择闷在心里。更可怕的,是把原生家庭的悲剧作用在下一代。 



从这个意义上看,看客除了眼看着难以弥合的矛盾越拉越远,若是这场北大学霸12年不回家过年的悲剧,能让父母意识到——


下次孩子回忆童年伤痕时,可以不再用一句「芝麻大点儿事怎么还记得」来敷衍,可能就是王猛15000字长信的最大意义吧。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


吵闹飞机 | 热搜消失 | 道德绑架 | 30岁明星

买单大战 | 韩式夸人 | 1998春 | 都市烟火


阅读8715
举报0
关注Vista看天下微信号:gh_52a264d064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Vista看天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Vista看天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