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在朋友圈祭奠不认识的名人是装X吗?

作者:LinkedIn中国 来源:LinkedIn中国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最近两年,好多文化名人去世。


David Bowie、Chester Bennington、余光中... 最近的一次是桃乐丝。


2018年1月16日,桃乐丝死后的第二天。朋友圈的云悼念达到2年来云悼念的顶峰。


我回顾一下,上一次水平相当的全民悼念,好像还是1997年伟人去世的时候。


有无数种宗教或者哲学讲过,死只是生的另外一面。人的生命,挣脱了肉身载体,前往另外一个地方。


墨西哥人悼念别人的方式是放烟花。我对绝大多数名人之死也没有悲痛,但我对云悼念背后的逻辑却有兴趣。它可能反映了一种时下的心灵状态。


有人是真的悲痛,有人被别人指摘为装逼。一切事情,是否属于“装逼”,其实只是对 “意图和行动是否一致” 的猜想。


而你猜不出来这结果。你连判断你老公是不是真的爱你,你都猜不出来。


你没办法在任何一个场景下都当一个100%Real的人,除非你对这个世界毫无企图心。


有的时候,在SNS上看到同一种表达,只不过是企图心类型不同而已。





一、不是装逼,而是迫于“职场文革”


我的朋友改霞曾经遭遇一次网络攻歼,发生在David Bowie死掉的第二天。



她在一个初创互联网公司上班,是新来者。


如今初创公司的早期团队其实都是朋友。既然是朋友,总伴随着气质相投这样的属性。那很显然,早期的人喜欢同样的文化偶像。


但作为新来者,你有没有一瞬间感受到,你好像很难融入到你司文化里。


你在工作以外,跟同事毫无交集,烟抽不到一块,酒喝不到一块。你为了“融入”,也许会在朋友圈上,进行一些品味上的示好。


我的朋友改霞显然是陷入了这样的窠臼之中。一个从来没有听过David Bowie的人,必须要在David死后的那一天,在朋友圈上来一根蜡烛。


这种现象如果成为了一种普遍,必然会有一些作家对此进行一种批判:


你连他一首歌都没听过,却要蹭这种社交热点。


余光中死的时候,这种批判逻辑,作家们也是可以复用的:


你只读过《乡愁》,却也要参与这场云祭奠。


最为炸裂的图,是形容张国荣的粉丝,只在4月1日暴增:



而在这样的时刻,我的朋友改霞,自然会觉得自己遭受到了一种批判,因为她确实没多喜欢David Bowie。


任何人在遭受到一种声势浩大的批判之时,内心都会感受到震颤。


自己或因某种妥协而作出的行为,在批判面前一文不值。


这样的文化受害者,很少想到:自己的妥协表现,其实基于一个很正常的心理诉求——不想被圈层排挤。


如果真诚的悼念者对虚伪的悼念如此嗤之以鼻,他们实际上和文革没有太大区别。


批判者在侧面要求,别人跟他们拥有同样的情绪,同样的偏好,并要求他人为此付出真心。


而如果你是一个圈层的新来者,你如果内心不够强大的话,也许会很害怕自己跟自己圈层里的人,拥有的共同点不够多。


在品味方面的敌我关系是很严重的。比方说,你到底喜不喜欢《银翼杀手》、《无问西东》或者《星球大战》,也可以成为区分敌我关系的一个基准。


那些看似拥抱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人,你很难想象,在这种敌我氛围的培育之下,他如果有朝一日掌握了话语权、或者成为某个集权系统的一部分,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独裁者。


如果你的真爱是宋祖英的话,或者你说你喜欢David Bowie可是听的歌不够多的话,你会不会被批倒批臭,并踏上一万只脚。


一句“傻逼”可以被轻而易举,或者带着优越感地说出来。


你是否会成为希特勒或者金正恩,没到某种处境,你无法确定。


二、真诚悼念者与“世界不会好了”


一定有真诚悼念者,一定有一群真正悲痛的人。


每一次云祭奠,北京的胡同就是实体祭奠的重点区域。David Bowie和桃乐丝,胡同们都在他们死后第二天进行过实体祭奠。


在北京能喝酒的地方,大概只有胡同里,能落实一次文化名人之死的实体祭奠。


毕竟,三里屯或者其它任何一个喝酒的地方,能坐下来聊天的,基本是为资源整合服务的。


你在三里屯永远感觉不到经济的下滑,或者精神世界正在走向废墟,你永远会觉得:


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在开张,城市啊,永远是吃了几十吨春药的样子。


只有胡同还能容忍你内心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


在桃乐丝死后的第二天,我去了一个胡同酒馆。



一进去就听到小红莓金曲,当我表达了我的惊叹之“卧槽”时,我早到的朋友告诉我:


放一天了,昨天晚上收到消息,然后就开始放了。


那天我在胡同酒馆里遇到的最炸裂的实体悼念者,他简直把胡同酒馆当作卡拉OK,边哭边吃边大声与BGM合唱,他可以清晰地记住每一句歌词。甚至作出了极大的创新。


例如这首歌:



你可以试着播放听下,然后你会发现,你把歌词中的"you and me"换成“我和你”,并且用东北口音的念白(注意不是唱),念出来,是毫无违和感的。而且"you and me"连环多次,你用这种表现方法,会肥肠牛逼。


而这样炸裂的情感表达方式,自然会遭到附近客人的不满,旁边桌客人实在忍不住了:


兄弟,我知道你很悲伤,但你可不可以小点声?


卡拉OK哥则表示说:


悲伤??? 你知道什么叫悲伤吗!!! 你知道什么叫音乐吗???你你你,喝酒的时候不要聊工作!!!


所有劝架的兄弟,都跟他说“诶你管人家干什么呢”,但卡拉OK哥却愈演愈烈,还对邻桌那个投诉的哥们说:“诶诶诶你怎么回事儿啊,你怎么长得像高晓松啊。”


本来只有几个人知道他长得像高晓松,现在整个酒吧都知道了。关于这件事的结局,有2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高晓松没有任何的反击,他说他也因为悲伤而烂醉忘形,而闹到局子里,作为同道中人,对这一切表示理解。


第二个版本,说这场架大概后来花了 200块钱平了。绝大多数喝酒的人相信第一个版本。


文化偶像之死,令人陷入深刻的悲伤,这确实是存在的,至少我目睹过若干次这样的真情,或者自己也曾陷入到这种情绪里。


有可能他陪伴了你的青春,你悲伤的是青春已逝; 


有可能他抚慰了你逆境中的心灵,让你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你悲伤的是他无法再次出现,告诉你一切都会变好;


有可能是独立的灵魂越来越少,在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再没有人真诚地、看似不求回报地为你输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可能性有很多,但我始终相信,文化名人之死而引发的你的悲伤,实际上是因为,你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你自己。



悲伤的祭奠,总是会随着时间流失,化作“不那么悲伤的纪念”。现在想到Michael Jackson,John Lennon, 也不会哭得要死了,因为已经很多年了。但这并不妨碍,你我依然能感受到精神力量。


之所以周而复始地进行某种祭奠,是因为他的精神依旧活在这个世界上,或者被这个世界需要。


无论是真实的悼念者,还是虚伪的悼念者,往往会或间接、或直接地表示说“这个世界不会好了”。哪怕悼念本身是虚伪的,可这句话我却觉得,算是比较真诚。


你不去欣赏一个文化名人,但你也许可以感受到一种独立精神的消逝,而这跟个人在世俗中的境遇,好像有点关系。


例如一个在胡同里开酒吧的人,也许对“一切只谈钱”的二环以外,也没有太多好感。


Joni Mitchell讲过:


Something's lost,something's gained.


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时代的大方向发展,都会伴随着某些你喜欢的东西消逝。这些消逝,或被一些主旋律式的声音淹没、屏蔽、404。


正如二环以外的世界,正在持续不断地吞噬着胡同。


因此文化名人的实体祭奠,只会发生在胡同。一个理解,不一定对。


不过世界还是没那么坏的,因为精神是不死的,虽然若隐若现,但确实可以超过肉身生命本体,活在这个世界上。类似于Coco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悼念的虚伪性检证,好像就不怎么重要了。关键是,你是否想要使用你信仰的精神,或者你打算怎么使用。


况且,装逼这件事情,其实我们都干过吧。作为一个在城市里生活的个体,"be real"只是你装逼的一部分,我们不在此处装逼,就在别处装逼。


所以别想那么多了,想说就说吧,毕竟选择人生这件事上你已经不用猜火车了。





本文作者殷斯坦,常年关注城市新中年心灵大保健转载自公众号“公路商店”(id:zailushangzazhi)。

本文为LinkedIn经授权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LinkedIn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原作者和yestone.com。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存在问题,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进行删除,并就版权问题联系相关内容来源。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阅读9036
朋友 
举报0
关注LinkedIn中国微信号:gh_04faa23eb9e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