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挨骂后不说话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

作者:成长树 来源:成长树 公众号
分享到:

02-02

关注成长树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小树妈妈

成长树原创文章,其他公号转载请输入“授权”


- 01 -


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关注的一位美妆女博主发了这样一番感慨:


我记得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或许更早,我妈就跟说我“你怎么都不跟我说话了?”“你不跟我说话我怎么知道你每天在想什么?”“怎么养你还养出了个敌人呢?”初中的时候叛逆期,这种话几乎每天都要听一遍。


但我只是记得我刚上学的时候每天回家里都很兴奋的跟爷爷讲,我每天在学校里做了什么,老师又讲了什么新鲜的东西,同桌带来了超好吃零食,玩了从来没玩过的玩具。虽然我爷爷耳朵不好,但他从来我都认真听着,笑逐言开的说好好好。


等我妈妈下班我便又把这些话跟她讲,可每次她不是应付的嗯嗯啊啊,就是不耐烦的跟我说赶紧去做作业,她还很忙,叫我不要捣乱。


慢慢的有什么事我都不讲了,热情得不到回应谁也不可能总是贴上去。要么就是我偶然信任了我妈一次,被她哄着说了些什么,比如放学跟朋友去了哪里玩,喜欢上了一个偶像,年级里有哪个男生追我。


她当时装模作样地听着,可每到期末出成绩就会跟我吼,说我就是因为做了这些这些这些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才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后来我就什么都不说了,我学会了怎么做她们会最难受。



- 02 -


其实把这种描述放大到所有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中,也有普遍的适用性。


我们养育一个孩子,实在是太不容易。仅仅是照顾好他的吃喝拉撒,保证他的衣食温饱,对很多家庭来说,已经是耗尽心神。有时候耐着性子跟孩子讲道理,可发现还是吼一吼,威胁一下,甚至打一下,孩子才更听话,更省心。


更“美好”的一件事是,当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怎么凶他,他都会爱我们。


明明才因为滔滔不绝的各种碎碎念被吼过“能不能消停会儿”,没几分钟又拿着自己的画过来说“妈妈妈妈,你看这个”;


刚刚因为走路磨蹭被吓过“你再不跟上来我就不要你了”,他们就马上小短腿抓紧倒腾两步,过来牵住我们的衣角;


偶尔因为一些小事情被责骂一番,被人问起还是会回答:“妈妈好,我爱妈妈”……


可是这段时间真的不会太久,这种奢侈的幸福也有尽头。跟孩子相处,就是一个耗时耗力耗神的事情,只能用尊重和理解来沟通,不能有“不信他不服软”的胜负心,更不能有“他是我孩子,就必须听我的”“我就不让你做这件事,看你能怎么样”这种控制欲,否则即使暂时达到目的“赢”了孩子,最终输掉的也一定是我们自己。


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有自己的思想,会在心里面有一杆秤,记住那些父母的爱和守护,也会记住父母用强权、暴力,让自己无助丢脸的那些时刻。


当我们享受着不跟孩子讲清楚道理带来的“省时间”时,也意味着以后要耗费更多的时间管教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当我们炫耀着一个不吵不闹,超级听话的孩子时,也意味着可能以后会跟孩子十分疏远。



- 03 -


最近被广泛报道的北大毕业,美国留学归来的高材生王猛(化名),写了15000字的长文数落父母的事情,就是这样的一种悲剧。


王猛连续12年春节没有回过家,拉黑父母联系方式也已经整整6年了。记者问他原因,他把自己与家庭决裂的根源归结为父母从小对自己的“过度关爱”。


他提到“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那时,班里要搞文艺演出,前一天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齐膝短裤参加,但演出时却只有王猛没按要求着装。


“我母亲不由分说地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的请求也没被准许。”在穿衣的事情上,这不是孤例。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信中提到的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从这些简短的控诉,可以感受到王猛自身的压抑和痛苦。他没有自主选择朋友的自由,也没有自主选择专业的自由,任何事情都需要听从父母的安排。结果就是虽然考上了北大,却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这其中肯定有他自己本身性格和心态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王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值得我们每个做父母的人提高警惕。



- 04 -


王猛的父母绝对是为孩子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也绝对是很爱孩子的。他们应该一直都知道,父母对孩子,天然的有抚养他和管教他的责任,只是可能没有分清管教的基础应该是爱、包容、鼓励,而不是指令、监视和控制。


从规定孩子每天必须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到指定孩子每天必须吃多少分量的饭,这些都是基于父母权威性的管制。这些矛盾本身,并没有原则性的问题,只是涉及到孩子是不是听话,父母有没有“赢”得绝对的话语权而已。


健康的家庭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无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应该是基于孩子自身状况的理性分析,而不应该存在控制和输赢。


看过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段剧情是围棋天才阿泽的爸爸的讲述:


“阿泽一开始说要下围棋的时候,你知道当初我有多反对的。我一看就觉得这孩子,一辈子都会被围棋盘所困住。所以我当天就把他的棋簿和围棋盘,全部拿去扔掉了。”



“但是好像第二天吧,我估计他已经睡着了,所以打开他的房间门,结果发现这小子偷偷在房间里看着棋薄。”


“明明我都扔出去了,没想到他偷偷藏了一个。怕被我说,一副很害怕的模样。瞪着眼睛一直看着我,但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拼命守着棋薄不想被抢走。”


“这样的孩子,我怎么能说得过。从那天起,我就开始两眼一闭,同意他下围棋”


“我当初是没有自信一个人供他,也希望还能平凡一点。但这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子女的事并不是那么顺心的。”



看这段的时候感触很多,这段剧情里,父亲是输给了孩子的。面对孩子对围棋的热爱,即使自己心里没底,预见到了种种困难,也只好选择了妥协,硬着头皮随了孩子的心愿。


但同时,他又没有输给孩子。因为他从来没有把这件事当成一场博弈,从来没有胜负心,从来没有战场,当然也无所谓输赢。他阻止,是因为太爱孩子,怕孩子受苦。他同意,也是因为太爱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


父母,不是不可以批评孩子,不是不可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给予必要的纠正和责罚,而是所有互动的立足点,必须是爱,是跟孩子站在同一个立场上的沟通。



- 05 -


我不相信这世界上会有比父母更爱自己孩子的人。孩子快乐,父母会比他更快乐。孩子难受,父母会比他更揪心。孩子生病,父母会恨不得替他病,替他疼。所以会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想法:“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不懂事呢?”


可是啊,这世界上,没有人能跟对不够接受自己,不够热情,永远高高在上的人交出真心,良好互动。也没有人能够一直无条件的听从另一个人。当亲子沟通演变成为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博弈,结果往往是父母累,孩子累,事情越来越糟糕。


真的爱孩子,就始终跟孩子站在一起。去引导他,鼓励他,陪伴他。即使他犯错,也要让他明白你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你还是爱着他这个人的。别去跟孩子赌气,争高低。因为这世界,没有能赢过子女的父母,孩子永远是父母一辈子的软肋,除了跟他站在一起,用心守护,别无他法。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即可收听下方全部音频



- 小学生必背唐诗解读 -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

- 英文有声绘本 -


棕熊,你看到了什么?《Brown Bear,Brown Bear,What do you see?》


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 》




…………

- 中文有声绘本 -










…………

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故事



成长树
关注收听上千部儿童有声绘本、唐诗解读


阅读8968
举报0
关注成长树微信号:gh_cd33e3739712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成长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成长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