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Hi-Fi时代,如何正确地听一首歌?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我们听一首歌,不只是听到声音,更是身心全方位被触动,由此叠加出某种极致体验。图/xmbt.com


文/詹腾宇


从“掏出手机、插上手机自带耳机、打开App、点击播放”,进化为“掏出Hi-Fi播放器、插上好耳机、在音乐App下载SQ音质的歌曲、放到播放器播放”,应该是每个人都去尝试的音乐生活。


听歌这件事儿,如同吃饭:丰俭由人,可果腹,可享受。


我们的生活被手机大包大揽着。手机元件越发小,堆叠越发紧凑,功能也越发齐全,能替代掉许多常见的数码设备——影、音、玩、摄、录、读,一个不落。连一贯孤傲纯粹的阅读神器Kindle也开始遭受危机:某品牌手机凭借Optic AMOLED屏幕显示黑白效果好、耗电量低的特性,弄了个模拟水墨屏的阅读模式。尽管实际触感和显示原理都与Kindle有本质差别,但可用性不俗。


一台大杂烩式的数码设备,相当于常见的食街或美食广场:门类也还齐全,口味覆盖完整,这种整合而成的产物,会给人以“什么需求都能满足”和“其他人也都这样吃”的幻觉。


在美食广场填饱肚子当然没问题,但里边每个店的出品水平都不算高。这种觅食体验终究不是理想生活的应有之义。换言之,美食广场是一个解决果腹刚需的打包方案,不是一个提供极致体验的地方,对付需求粗糙的一般食客还可以,但对付挑剔的老饕就不行了。


听歌也是一样道理:音乐是如此美妙的东西,但如果听音设备粗劣随意,这种美妙难免打折扣,甚至莫名被冠以“难听”之名,不免可惜。从“掏出手机、插上手机自带耳机(比如人手一条的苹果小白兔)、打开App、点击播放”,进化为“掏出Hi-Fi播放器、插上好耳机、在音乐App下载SQ音质的歌曲、放到播放器播放”,应该是每个人都去尝试的音乐生活。


如果听音设备粗劣随意,音乐的美妙难免会打折扣。图/soso

 

大多数人并非“木耳”,差别在于“好音质经验”。


带新手入音频设备坑的第一道坎,是很多人自嘲为“木耳”,以“我只是随便听听,没啥要求”为由,拒绝听音设备的合理升级。


音频行业资深从业者“索隐君”并不认同这种自嘲,他认为人耳“有向上适应性,而且不能降级。认为自己是‘木耳’的人,是因为缺乏好声音的印象作对比,有感知,但不自知。所谓‘金耳’和‘木耳’的区别,仅限于‘好音质经验’的差异。所以多接触好的事物,才会对坏有认知”。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图/yohoboys


飞利浦、索尼等音频厂商都做过“金耳朵大赛”,让参赛者在音色、细节、声场、低频、响度等维度进行不同音源的比较测试,以此区分音源优劣,顺便测试耳机的解析能力。


基础部分的测试,绝大多数人都能迅速分辨;盲听分辨格式(MP3与WAV)、盲听分辨播放器也不太困难;只有分辨同为无损格式的FLAC和WAV才显得有些反人类。所以绝大多数的正常人,都有听出声音优劣的可能。


实际上,许多人听着Walkman、Discman、MD和MP3等播放器一路成长,经历了音质从低清到高清的发展,只是当听音体验随着科技升级理所应当变得更好的时候,我们逐渐忘了原始阶段的模糊不清而已。


音源质量的升级史,也是我们的耳朵逐渐变得敏感、挑剔和“接近正确听音观”的成长史。


walkman是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一种个人随身音乐播放器的通称,随着walkman的普及,walkman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图/zcool


十年前,主流的64k和128k比特率的MP3格式音乐对应现在音乐App中的“标准”格式。就像当年50万—150万像素的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日光下勉强清晰,放大后细节不清。这种比特率的歌曲仅有的作用,只是“听个响”。


“你能分辨出这里是一声鼓、那里是一下锣,这一声似乎是钢琴、那一下好像是提琴,但想要更多的细节就没了。就好像你放大去看50万像素的照片,想找到更多的细节还原,结果发现的只有一团又一团的噪点。”知名数码博主“耳机吧羊驼”描述道。


多年以后,当我们的耳朵习惯了更清晰的音质,再偶尔回头听64k和128k比特率的MP3格式音乐,会愕然于“我当时怎么忍下来”,然后感慨:“为什么这首歌听起来完全不同了?这么多器乐、人声、气息的细节,以前可都没听见啊!” 


后来有了320k比特率的MP3,也就是“HQ”(High Quality)格式,相当于手机像素提高到了200万—500万,清晰度显著提升。“我们开始能够听得出,这架钢琴摆在右手边,左手边坐着一个拉小提琴的,中间站着的一位正在唱歌,钢琴弹到高音区了,那边的小提琴听得出来是摩擦琴弦发出来的声音,中间唱歌这位声音好浑厚。”“耳机吧羊驼”强调,音频质量的提升除了带来更丰富的细节,关键是“没有像64k的MP3格式那样容易出现破音了”。 


等你听惯了好耳机再去听差耳机,也许心中会暗骂:这也配称为耳机?图/视觉中国


音乐格式从“标准”到“HQ”的提升带来的听感变化,是Hi-Fi入门时比较容易体验到的惊喜。到了这一步,基本就回不去了,这也就是“索隐君”所说“人耳向上适应,且不能降级”的原理。


接下来是“2000万像素”的升级,对应的是无损音乐(FLAC、WAV甚至DSD等格式的音乐),也就是音乐App中的“SQ”(Super Quality)格式。到这儿就有欣赏门槛了:普通的手机前端开始不大够用,需要带Hi-Fi模块或者有成熟调音的手机,以及Hi-Fi播放器搭配一定水准之上的耳机,才能有完整的体验。


到这个程度,就是积攒辨别好音质的经验了,只要进入这扇大门,可以听到很多从来没想过能在耳机中听到的东西:歌手唱歌时的口型和发声的位置,比如某个地方有轻微的偷换气,某一部分舌头弹了一下,某一个部分用上了鼻腔或者胸腔共鸣;小提琴演奏似乎有听不到的余波在眼前空气中震颤,在头顶发丝间飘荡;大型演唱会被整个体育馆人群的狂热塞满,音乐会里能感受到音乐厅的空旷所带来的磅礴气势。


无损音乐所呈现的,是有损音乐无法给予的丰富细节、超脱声音之外的身体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音乐现场。这一切,都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音乐本身的魅力。同时,好的音源、耳机和播放器的准确还原,人耳会在比较中筛选,树立最健康、最舒适的听音观,并适当加入自己的听音喜好。


无损音乐可以让人们听到很多从来没想过能在耳机中听到的东西,甚至能让人感觉置身于演唱会现场。图/视觉中国


听音初烧路径:先改善音源,再买耳机,最后考虑播放器。


想走进“好好听首歌”的大门,设备升级的顺序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先做个类比:音源、耳机、播放器,相当于风景、镜头、相机机身。要记录最真实而美好的风景,理论上这三者缺一不可:找到一处好风景,镜头最大程度地保留风景原貌,并通过机身处理真实还原。


只是有了好的摄影器材和风景,并不意味着能拍出好照片,还取决于拍摄者的审美和操作能力。听音乐不同,只要有足够好的器材,就能很好地感受歌曲的本来面貌。


在《中国好声音》里,选手们可以用自己的歌声打动四位导师,使其转身,一切从“声音”开始。图/中国网


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和虾米音乐等主流音乐App里,花近百元年费即可畅听SQ音质,从源头上解决了音乐本身“清晰度高、结像准确、位置明确”的刚需。接下来,则是耳机和播放设备的选择。


许多高端手机的音频素质已经相当不错,短板仅仅在于推力不足,很难让大耳机(比如“大手办”AKG K701等监听级耳机)发出应有的浑厚饱满的声音。“索隐君”、知名数码博主“午后狂睡”都倾向于“iPhone+好耳机”的配置,“索隐君”用的是兴戈EM700pro耳机,而“午后狂睡”则更为省事,选择了苹果的AirPods。“耳机吧羊驼”则是典型的音频发烧玩家配置:便携播放器享声MR1搭配飞朵天狼星耳机——一套素质高、风格中正的听音器材。


在iPhone等高端手机调音水平不断提升的前提下,“索隐君”认为若想享受好音乐,“先换一条好耳机”是合理之举。“一个放音系统中,手机是前端,耳机是后端。根据短板效应,目前大多数听音短板在耳机上。更换一条好的耳机是目前最合理、最直接、最经济,也是改变最大化、最能被普通用户接受的选择。”


好的音频器材,能换来听感的升级。图/paixin


耳机的选择,需要避开“低音为王”的误区,只强调“动次大次”强烈低频的耳机绝非优选。真正的好耳机应该尽量达到“三频均衡”的指标——低频有力,但不过量;中频凝聚,且不厚重或发虚;高频靓丽顺滑,同时做到不刺耳。


首先,三频是否足够平衡,是评判耳机好坏的第一因素。不过度突出某一频段,在所有音乐类型中找到一个接近完美表征的调音平衡点,合理分布三频的能量,这部分工作由耳机厂商的调音团队完成,也是各大厂商的命脉所在,比硬件技术还要重要。


各家总体调音风格有所差异,在长久的发展中建立了自家产品的个性:拜亚动力中正直白,森海塞尔大气宽松,AKG优雅明亮,创新轻盈清新,而铁三角则以在女声(高频)上的表现突出,被冠以“女毒神器”雅号。


其次,不过分追求高解析度。解析力是耳机素质的突出象征,可以让人充分感知音乐里的细节。但是有些声音过于追求解析素质,缺乏主次之分,信息密度过大,会让人有机械感的疲惫,同时缺乏情感的细腻表达。这同样需要调音团队的调整,让消费者在耳机中接收到合理的信息量。


铁三角耳机是日本铁三角公司旗下的一款产品,在女声(高频)上的表现突出,被冠以“女毒神器”雅号图/dzdiannao


第三,适当的声场、适当的人声和乐器位置,会让人感觉到听音乐时有临场感,不会因人声或乐器过近或过远让人不舒适,营造贴近真实的音乐氛围。适当的分离度则会让人对音乐组成部分的乐器、人声有明显感知,音乐才有层次感。


第四,能准确定位音乐中各种发声部分的空间位置,人声、和声、弦乐、鼓点需要有比较好的层次感。耳机具备准确的定位能力,能让听音乐的人感知各发声部分的位置。


第五,有适当的结像能力。结像是指每个发声部分的范围大小,过大则会让发声部分的密度降低,相互之间会干扰,而过小则会让人无法准确感知。


森海塞尔由弗里茨·森海塞尔博士于1945年创立,它是世界公认领先的专业话筒和耳机制造商。图/hujiang


最后,有好的瞬态与动态。瞬态是指耳机对音乐短暂爆发片段的还原能力。声音大多数是用物理手段(比如动圈)重放,而振膜和线圈有质量和惯性,如果在短暂爆发的音乐电子信号片段中耳机振膜无法及时跟上,会出现瞬态不佳,也就是拖沓、不明朗的糟糕听感。而动态是指音乐振幅的大小,足够的动态能更好地表达音乐中巨大的、震撼的爆发力与起伏,听电子、摇滚等节奏感强的音乐才能震撼人心。


在音源和耳机的听音观培养后,可以进一步接触Hi-Fi播放器。自从手机音质明显超越了MP3和Discman之后,“带一个听歌的器材出门”就不太流行了,成了音频圈里的小众需求。


Hi-Fi播放器在内部电路设计上相对手机有天然优势,全部电路设计只为听音服务,结构宽裕,可以达到更高的纯净度、分离度、层次感,以及有更好的细节和声场表现力。总之,接近完美的声音,要通过各种手法突破材料的物理限制,尽可能完整重现音源电子信号所要表达的信息;要有品位和经验的人将这些信息区分主次,准确传达到听音者耳中。 


选择耳机是为了更好地享受音乐,获得了听觉上的享受,耳机便实现了它的价值。图/凤凰网


更好的器材,换来的听感升级是很明显的。Hi-Fi顶级器材里,如HiFiMAN的香格里拉听音系统、森海塞尔大奥耳机等,在基本听感之外,还能提供一种叫“鲜活感”的东西:很多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除了我们人耳能听到的频段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人耳听不到但身体能感觉到的。越高端的器材,越能准确完整地传递所有我们听到、听不到的细节。


让人更身临其境,这是Hi-Fi的核心,也是我们听音乐的核心。我们听一首歌,不只是听到声音,更是身心全方位被触动,由此叠加出某种极致体验。


本文首发于第507期《新周刊》





阅读9161
如何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