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我有富饶的土地,我谁也不畏惧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29

当下越来越多都市人,开始选择回归乡村。图/kinfolk


文/ 库索


乡村不是一种挣钱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在经济效益前迷失,有人对现代文明感到麻痹,而对于回归者来说,人的一生何其短暂,唯有土地是永恒的。


所有对乡村生活充满向往的人,一定会共鸣于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那句话:“乡村的生活是贫乏的,但是日子却是长久的。”


但在这个名叫《一个人究竟需要多少土地》的故事中,还有另外一句话:“我们只有一样抱怨——我们的土地太少!如果我有富饶的土地,我谁也不畏惧——哪怕魔鬼。”


我想在农村生活。


1981年,日本编剧仓本聪写了一部名叫《来自北国》的电视剧剧本,此后不断推出续集和特别版,整整播了21年。这部剧也许是最早探讨现代城市人回归乡村的电视作品:男主角黑板五郎因为妻子外遇,带着儿女从大都市东京回到北海道富良野,从造屋、生火、挖井开始,一点点学习生存技能,融入乡村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北国》掀起的热潮,暗合了一个社会背景:1980年,日本颁发了《过疏地域振兴特别措置法》。伴随着战后经济复兴,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一方面是城市化率飙升至76.2%,另一方面则是乡村面临着人口剧烈减少、老龄化和功能低下的困境,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社会福利成为紧急课题。


仓本聪不仅是现代乡村的记录者,更是实践者。他原本是东京人,33岁那年移住到富良野乡下,此后从《来自北国》到《温柔时刻》,再到《风之花园》,一直以这个地域为题材进行创作。


在普通的日本人看来,“北海道”是“乡下”的代名词,为此仓本聪一直努力更新人们的认识,他描绘的风景正如妹尾河童感叹的那样:“在夏日晴空下的北海道,紫色的薰衣草花盛开一片,小山丘一个接一个从眼前掠过。即便是不懂风雅,不易为鲜花和美景动情的男人,也会同常人一样感到眼前的风光美不胜收。这里毕竟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风景。”更关键是,在这种风光之下,他构造了一种充满人情味和仪式感的乡村关系。


仓本聪只是一个先行者,20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踏上仓本聪走过的路。老年人坚守着乡村,年轻人可以选择回归农村,也可以选择在城市远程支援,比起做一个灰头土脸的上班族,割稻种菜的乡村生活更充满魅力,正如一位年轻的“移住女子”所说:“重要的不是想要变得怎样,而是想要在哪里生活。我想在农村生活。”


位于日本新潟县南部的十日町出产的“鱼沼水稻”,以“日本最好吃的大米”而闻名,9月的稻田也如画般美丽。


除了城市,还有更多选择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乡村,这句话直至今天也不过时。10年前已有数据表明:英国是欧洲唯一一个人口从城市到农村“逆向流动”的国家,每年有超过11.5万英国人从城市移居到农村,甚至有人忧心忡忡地声称,如果不采取果断行动,英国的乡村将会沦为“简易宿舍”、“主题公园”以及“养老院”。但搬到农村居住仍是很多上班族和退休族的梦想。


有没有令英国人也折服的乡村?答案是法国。当然法国一定也这么认为,否则他们不会说:不是每个法国人都向往巴黎生活,然而几乎每个法国人都向往乡村生活。


1987年,英国人彼得·梅尔移居到普罗旺斯偏远的乡村,买下有着200年历史的老房子,难抑对当地风情民俗的喜爱,写下“普罗旺斯系列”畅销书。彼得·梅尔和妻子设计花园、栽种花花草草,修建滚球场,与当地各种人打交道,学习乡村美食和礼仪。


乡村生活的意义所在,也许不过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短暂一刻:“那天,我带着狗到勃第良上面的克拉玻利得斯高原散步。这是傍晚时分,山峰东边月亮已经升起了四分之三,苍白、银亮亮地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与西山正沉沉下落的太阳形成鲜明的对照。空气干燥,温暖,弥漫着浓烈的香味,这是生长在岩石间土壤里的小花发出来的。四野寂静,只有风的呜咽,唯一的人迹是几码之外倒在灌木丛里的干石墙。这景象可能几百年凝结不变,甚或几千年,只是用来提醒人们,人的一生何其短暂?”


世界最美乡村之一的法罗群岛上的Gásadalur村,风景优美,群山环绕,人迹罕至,全村只有16人生活在这里, 很多房子都无人居住。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乡村生活妙不可言,比如辞掉了《纽约客》工作、下半生都在缅因州专心于农场生活的美国作家E.B.怀特,他就有一个观点:所谓简朴的乡间生活不过是个神话,诗人冥想牛群在草场上徜徉,如一首其乐融融的田园诗,而赤裸裸的现实则是,你忽然发现自己饲养的小母牛,拒斥公牛,狂吻牡马,大嚼卡纸板。


但他依然兢兢业业扮演农场主的角色至死,并且说出了今天全世界对于乡村的忧虑:“农场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已经让位为农场作为一种挣钱手段。一路走来,人们在中途的什么地方迷失了;就在将维他命和计时开关引进他的鸡舍的过程中,农场主忽略了鸡蛋的意义;在拖拉机翻开的长长的犁沟某处,散乱着早先作物的腐烂根须……无人知道这个忧伤的故事将如何结局。”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431期




阅读9554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