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你的下一位家庭成员,或许就是机器人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26

能做家务,能照顾人,甚至能与人类进行交流的机器人,也许会成为你未来的家人。图/视觉中国


文/冯嘉安

 

未来,机器人将成为家庭新成员。它能做家务,能照顾人,甚至能与人类进行交流。


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政府在“未来投资计划会议”上授予“女性”类人机器人索菲亚公民身份,“她”成为世界上首获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被问及“是否具有自我意识”时反问道:“你是怎么知道你是人类的?”“她”的反问,让人类陷入深深的沉思。


柯洁输给AlphaGo,有人评论道:“人类下围棋输给AlphaGo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哪一天AlphaGo说‘今天我没心情,不下了’。”具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日常应用,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如果未来继人工智能之后,还能发展“人工情感”(Artificial Emotion),人类也许还得帮助机器人排解心理情绪问题。


2017年5月23日,柯洁首战不敌AlphaGo。图/ytsports


从前,一个伴侣、两个孩子、一只猫、一只狗,就是一个家庭。未来,机器人将成为家庭新成员。它能做家务,能照顾人,甚至能与人类进行交流。


让索菲亚这样的“机械姬”成为家庭一员、每天跟AlphaGo下棋还言之尚早,至少,扫地机器人已经进入寻常家庭。“蠢萌”的扫地机器人除了会扫地,还会调戏家里的宠物。猫和狗看到这个会动的家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它并不是动物。而被黑客攻破的扫地机器人,会成为行走的监视器,家里的每个角落在它的摄像头下一览无遗。它已经成为埋伏在我们生活里的“戏精”。


法国蓝蛙机器人公司开发的Buddy,能提供从早上叫人起床、开灯,到事件提醒、接打电话、给小孩讲睡前故事等服务。图/知乎


人类总是带着矛盾的心态,把机器人请进自己的世界:既想开发超级智能的计算机大脑与自己博弈,又怕成为输家;既想让机器人成为家庭一员,又怕它反过来入侵生活。至于家门外日渐常见的机器人,人类同样矛盾:既希望机器人能提高效率,又担心它们会夺了自己的饭碗。


物流企业在分拣环节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人。很多快递公司的分拣机器人可以处理5公斤以下的小件包裹,集扫码、称重、分拣等功能于一身,能够实现快递单信息识别,选择最优投递路线,每次扫码时间在1秒以内,运行速度可达3米/秒,每小时可完成18000件分拣。晚上工人下班,它们还可以继续工作。


2015年8月25日,在日本野田的一处仓库,机器人展示取货装货技能。图/新华网


未来,在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环节,可能也会由机器人来实现。“饿了么”CEO张旭豪认为,未来物流的终极战略目标是无人配送,极大地解放人力,实现手段是利用无人机。京东则正在研制快递机器人。“快递小哥”这个职业将被海陆空各个方向扑面而来的快递配送机器人取代。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员、世界级人工智能专家维威克·沃德瓦有一个判断:“你的工作将在20年内不复存在:到2036年,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将‘淘汰’所有人类工人。”有人觉得这是大势所趋,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其实马克思早就说过,“蒸汽机一开始就是人力的对头”,机器人也如此。


第一财经发布“数据技术稿王”。图/第一财经


机器人不仅能做送外卖等简单劳动,还能做写稿这样的复杂劳动。2017年8月8日,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发布了一则由写稿机器人用时25秒自动编写的消息,介绍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人口热力、周边村镇、历史地震等大众关注的内容。


25秒,人类写作者还在斟酌行文的用词、语法,甚至还写不出一句完整的句子,然而机器人已经写出了一篇信息量巨大的稿件。当然,它写下的是信息,字里行间没有流露情感和创造力——这是人类独有的。未来,只有从事越来越复杂的劳动,才不至于被机器人抢走饭碗。


机器人在25秒内完成的《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速报,内容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等8项内容。图/央视网


市场研究机构IDC FutureScapes总结了机器人行业的十大趋势,最后一条是:“到2021年,消费类机器人市场将翻一番,下一代基于AI的机器人将减少对物理性任务的关注,而更多地参与家庭成员的教学和互动,并开始走进家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曾表示:“就人工智能而言,我们需要在管制上更具前瞻性,而不是消极应对。等到我们制定人工智能管理规定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人工智能是关系人类文明存亡的最大威胁,这是汽车事故、飞机坠毁、滥用药物或劣质食品都比不了的威胁。”


电影《机器人总动员》,讲述了地球上的清扫型机器人瓦力偶遇并爱上了机器人伊娃后,追随她进入太空历险的一系列故事。图/leiphone


斯蒂芬·霍金也在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GMIC)上指出:“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但是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


未来的机器人会更明显地从机器变为“人”,代替体力劳动不是它们主要的价值,思考能力才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来都不是因为身体强壮才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而是因为有强大的大脑。这种相似性,让人类不禁恐惧这种自己创造又和自己类似的“物种”。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06期


一个有态度的新年礼盒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阅读8611
机器人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