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妈妈,我真想把妹妹掐死!

作者:奶爸奶妈 来源:奶爸奶妈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转载自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孩子是嫉妒的、报复的、不讲理的’,这样的预设才是挑拨姐弟关系的心理基础。

善意和恶意都有强大的繁殖功能,就看我们刺激、培养的是哪一种。

——尹建莉



1


一日,八岁的姐姐正在客厅玩积木,一岁多的妹妹也凑在姐姐旁边,想和姐姐一起玩。


耳边不时传来两个孩子的争吵声,姐姐呵斥妹妹,妹妹大声反抗。我一边暗中留意两个娃娃的争执,一边忙自己的事。


这时,姐姐急火火地跑过来,喘着气,呲牙咧嘴地说:“妈妈,我真想把妹妹掐死!”


听闻此言,我差点晕了过去……


我的宝贝呀,你怎么可以如此“残忍”地对待你的妹妹?她可是你的亲妹妹呀!你是姐姐,这么大了,该明事理了,而你妹妹那么小,不懂事,你为什么就不能谦让她一下,对她多一点点包容心?你为什么就不能和妹妹和睦相处呢?!


想到这,我一下子理解了那些家有多子女父母,为什么他们见不得孩子们吵架,为什么一听到孩子们打骂、哭闹,他们就会不假思索地冲上去,指着强势的那个孩子厉声责骂,抱起被欺负的那个细声抚慰。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常葆手足情深,一直和睦相处啊!


但是我并没有被我的“杏仁核”劫持(注:“杏仁核”是丹尼尔·戈尔曼医生发明的一个词,它是我们大脑中感知威胁的那部分,它会蒙住我们的理性心灵),没有如临大敌般地卷入姐妹俩的矛盾之中。



2


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转念,想起了童年时期,我与弟弟妹妹发生冲突的场景……


一次,我和妹妹闹矛盾。我一气之下撕掉了她的练习本。妹妹大怒,操起我的新文具盒狠狠地摔到地上,一脚给踩扁了。


霎那间,我只感觉屋内的空气都凝固了:天哪,为什么会这样?我心爱的文具盒废了,妹妹心爱的练习本也没有了……吵架有什么意思呢?


从此以后我就再也不和妹妹打架了。


幸亏当时父母不在场,他们没有介入到我们的冲突中来。不然,我哪有这顿悟的思维过程?哪能从中吸取到经验教训?


我和弟弟也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弟弟调皮,总是招惹我,惹得我烦不胜烦之时,我破口而出一句带“死”的脏话。当时爸爸妈妈都在场。


回想起来,真感谢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做法。他们没有指责我,也没有偏袒弟弟。其实,我当时骂弟弟,并不是我真的恨他,只是为了宣泄我的情绪而已,发泄完也就没事了。


事实上,我和弟弟年少时的冲突丝毫没有影响我们之间的姐弟情,相反,我们感情很深厚。



假如父母介入,责骂我,而偏袒弟弟,必定会打破我内在的心理平衡,我可能会恨父母对我的不理解,恨他们偏心弟弟,进而恨弟弟夺走了父母对我的爱。弟弟也可能因此“仗势欺人”,失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此,姐弟间还能像父母原本期待的那样,发展出和谐融洽的手足情吗?


正是我的父母没有不当的介入,才维护了我们三个孩子间以及亲子间的天然亲情连接。


3


所以,姐姐说“要掐死妹妹”的狠话,只不过是抒发她强烈的不满情绪,并非她真的对妹妹恨之入骨。


要不然,为什么户外玩耍时,她要紧跟在乱跑的妹妹身后,生怕妹妹摔倒?


为什么有好吃的她会给妹妹留一份?


为什么看到妹妹感冒发烧,竟担心地哭着说“呜呜……妹妹会不会……死掉?”


想到这些,我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忧心忡忡,


而是心平气和地问:“哦,看上去你很生气。发生了什么事?”


“妹妹总是把我刚搭好的积木给推倒!跟她说别推,她根本不听!”姐姐气得一撇嘴,“哼!真希望妹妹死掉!”


“妹妹不停地打扰你,你根本就没办法好好玩,怎么能不让人心烦气乱呢?想想都抓狂啊!”我做出抓狂的表情。


姐姐噗嗤一声笑了。然后,她指了指自己的卧室说:“妈妈,我到我的床上去玩吧,这样就不会被妹妹打扰了。”


我点点头:“好啊。妈妈来陪妹妹玩,你就安心地玩自己的吧!”


说完,女儿就开开心心地去她的床上玩去了。



4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关注孩子表面的言行上,不能灾难化地解读这些言行,而要关注孩子言行背后的情绪、感受和需求。


比如,听到孩子说要“掐死”妹妹,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上,我们就会以为姐姐真的要那么做了,于是大惊失色,如临大敌——太可怕了!绝不能让她那么做!一定得尽快把她掰过来!


这些放大了的灾难化的想法会立刻将我们拉入情绪漩涡里,焦虑和担心促使我们忍不住说教孩子,情急之下还可能对孩子大打出手。我们也可能通过情感退缩,如绝望的哭泣,甚至自残,来宣泄自己的无助,使孩子产生内疚感。


殊不知,这样做,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相反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和扭曲。


我们要看到,孩子说的那句狠话,只是她愤怒情绪的表达,我透过她的情绪,马上读懂了她的心理需求:自己玩的时候不喜欢被人打扰。唯有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我们才可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理解孩子,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唯有“走心”的教育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教育。


再例如,我女儿有一天跟我聊天时说:“妈妈,为什么我们班的某某某做什么都做得很好?”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可能就是忙着解释原因:因为人家做事认真吧,你要向人家学习啊!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体察到孩子话语背后的情绪,我们就可能如此回应她:“哦,宝宝是不是特别羡慕那位同学?你多么想像她那样优秀,对吗?”我女儿听后使劲地点头,表示同意。我完全说到了她心里。接下来我俩间的讨论就更加顺畅和深入了。


再比如,一个七岁的小孩目睹自己的小伙伴被车撞死,回家后情绪低落,问妈妈:“为什么他会死?为什么医生没能救活他?”如果妈妈费尽心机地解释人死不能复生,医疗条件有限等道理,孩子一定会感到失望,甚至愤怒的。


孩子实际只是想表达这次事故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我不希望他死!我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多么希望医生能够治好他,多么希望他能活过来!妈妈如果能够理解他的悲伤和痛苦,将对孩子起到极好的安抚效果。



5


生活中,通过夸大事实、添油加醋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情绪化的人当面对你说“你就是个蠢货”“你就是嫌弃我,巴不得我早点死吧!”之类的气话,你要理解:他是言不由衷。他说这话只是因为他暂时气昏了头,需要发泄。让你忍住不理这些话是很难的,但你更需要明白,不能把这些话进行字面解读。


生气和暴怒的内核情绪,往往不是“恨”或“讨厌”,而是“失望”。但人们几乎从不用对的词,而是使用满怀恶意的词,实际上他们不是那个意思。


如果你把“失望”这个词拿出来让他们选,他们就会接受,说自己是失望,而不是充满憎恨。


如:“你就是个蠢货”,实际意思是“我对你做的事很失望。”“你巴不得要我死”,实际表达的是,“我对于你对待我的态度很失望。”失望的对象一定是什么事,而不是人的本质人格。



学会解读话语背后的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三不原则”。


尹建莉老师在其文章《“三不原则”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中提出了解决孩子间矛盾冲突所遵循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具体到我家俩娃的那次冲突事件,我所遵循的三不原则就是:不对大宝生气,不怕小宝吃亏,不盲目介入俩娃的矛盾。


我说的“不盲目”介入,意思是并非任何情况下都完全不管。关键在于你的态度,能否做到冷静客观,只对事不对人,并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


尹老师在文中提到,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三个坏处是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隘。


我们能否做到理性,而非情绪化地介入孩子们的冲突,这要看我们是否有以下信念的支撑:


第一,是否相信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我们看待矛盾冲突的态度,是基于对人性的体察,理解人言行背后的基本心理需求、情绪、感受、期待、价值观等,还是仅停留在道德评判上。


尹老师还提到,“三不原则”的核心内涵是两点:第一给孩子做出好榜样,第二营造豁达和善意的环境。


我们家长对孩子善解人意,能够解读孩子言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就是在给孩子做出豁达和善意的好榜样。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如何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情绪和管理情绪,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幸福度。


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   微信号:yinjianlifumuxuetang   由中国最具影响力家庭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主持的教育交流平台。以家庭教育为主要交流内容,紧贴教育现实,传递东西方最优质教育理念。



爸妈帮手机里的育儿工具书


爸妈帮

微信号: nbnm_bab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爸妈帮:你手机里的育儿工具书!每天都有粉丝福利,分享免费绘本、故事、视频动画,定期举办免费微课堂。

阅读9666
妹妹 
举报0
关注奶爸奶妈微信号:NBNM_Bab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奶爸奶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奶爸奶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奶爸奶妈

微信号:NBNM_Bab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