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同行纷纷倒闭,这家公司却短短两个月内融资三轮,创始人的目标是估值百亿美元| 独家

作者:中国企业家杂志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图片来源:《中国企业家》,摄影/吴育琛

“自然界存活最长时间的生物一定不是最强壮的,而是应变能力最强的。”

/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杨倩    编辑|马吉英

 

1月22日这天,杨磊的手机快被打爆了。


杨磊是哈罗单车CEO。1月22日,有媒体报道称,哈罗单车即将完成D3轮超过10亿美金融资。蚂蚁金服、复星及多家老股东参投,并将引入新的重量级投资者。而在上个月,哈罗单车刚刚宣布D1、D2轮融资,共计33亿元人民币,参与方包括蚂蚁金服、复星、纪源资本、成为资本、威马汽车等投资机构。

 

这意味着,短短两个月内,哈罗单车实现了总额约100亿元的D轮融资。在当下胶着的共享单车战局中,巨额资金是否意味着新的机会和可能?

 

1月23日,《中国企业家》杂志在上海哈罗单车办公室,独家专访了杨磊。他身着黑色运动套装,平和言辞难掩锋芒。对新一轮10亿美金的融资消息,他称“很快会有正式的消息”。

 

2017年4月份,杨磊也曾接受本刊独家专访,几个月后再见,他瘦了不少。这跟他在压力过大时去运动健身有关系。

 

杨磊坦承,拿到融资不意味着哈罗单车高枕无忧,自己“没有一刻感到安全”。早期的焦虑是融不到钱、活在巨头阴影下如履薄冰,现在的忧虑则是公司快速扩张、效率变慢、找不到合适的人。

 

眼下,共享单车领域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中短途出行的混战,杨磊透露,接下来哈罗单车将加快从两轮向四轮转型,在“四轮”方面推出新动作,尝试接入电单车、共享汽车等多种服务。据本刊了解,哈罗单车在全国投放了超过10万辆电单车,初步实现盈利。共享汽车则仍在试验阶段。


纪源资本投资副总裁李浩军对《中国企业家》表示,整个共享出行领域的玩家会越来越多,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但万变不离其宗,大家都是围绕着出行刚需,提高用户使用频次和粘性。

 

杨磊判断,随着时间延续,共享单车行业洗牌将继续,最终会出现两强对峙的局面,哈罗单车一定会有一席之地。这是因为,共享单车最终靠的是运营效率取胜。“在这场马拉松中,谁消耗最快、最多,谁就最有可能被淘汰。”哈罗单车要成为消耗最小的一家公司。

 

哈罗单车成立早期,巨头在一线城市声势凶猛,哈罗单车选择了深耕二三线乃至四五线城市,在巨头“夹缝”中站稳脚跟。

 

截至今年1月20日,哈罗单车已经进入180余座城市,注册用户达到8800万,投放500万辆单车,日订单超1000万。

 

“自然界存活最长时间的生物一定不是最强壮的,而是应变能力最强的。”杨磊说,“我们必然会成为一个100亿美金的公司,时间不会太长。


以下是杨磊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内容节选:

 

每笔融资都是救命钱


CE:哈罗单车现在估值多少?跟摩拜、ofo相比呢?(据CB insights数据,摩拜、ofo估值30亿美元)


杨磊:我也不太了解他们的估值。我们期待自己快速成为一家百亿美金的公司。在一个超级独角兽的状态下思考和看待问题,进行市场竞争,为用户解决问题。

 

CE:最新的10亿美金融资消息属实吗?


杨磊:蚂蚁、复星一定会持续投入,这个毫无疑问,但是至于投了多少钱,暂时没法告诉你。很快会对外有正式的消息。

 

CE:ofo也传闻有一轮融资,你紧张吗?


杨磊:都已经传了好几个月,我一点不紧张。我们还是想清楚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样的节奏去做。他们融多少钱我们不是特别关注,对我们没有太大影响。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钱非常少,他们的资本是30倍领先于我们,我们仍然活下来,不是也挺好的吗?企业发展最终还是靠效率。

 

CE:最困难的时刻是2016年4月拿到成为资本的B轮投资之前吗?


杨磊:不是拿到融资就度过危机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很有风险,市场里有很多优秀竞争对手,从来没有一刻让我感受到很安全。

 

CE:D轮融资之后,哈罗单车手中资金很多,怎样使用好这笔资金,主要会投到哪些战略项目上?


杨磊:肯定还是在两轮和四轮上思考,具体比重是多少还没想清楚。很快我们在四轮上有一些动作和声音。

 

CE:是汽车分时租赁吗?


杨磊:不一定只是分时租赁,我们可能会想象新的方法。

 

CE:蚂蚁、复星能够和哈罗单车牵手的原因是什么?


杨磊:最关键的是业务做得好,除此以外,其他都没有用。投资人是非常现实的,所有投资人都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我们做好自己,资本等问题都是迎刃而解。

 

CE:蚂蚁的融资对哈罗单车是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吗?


杨磊:每笔融资都是里程碑。每一笔没融到我们都会挂。我不想特别强调蚂蚁的重要性,蚂蚁只是相对占了多一些股份的投资人而已,其实对我们没有任何干扰,公司还是非常独立。

 

CE:背后资本的力量很重要,阿里是否会把短途出行入口作为未来生态重要的棋子?


杨磊:谁都会重视这个入口,这个毫无疑问。至于阿里怎么想是它的事,关键是我们怎么想比较重要。 

 

CE:复星进入之后,对哈罗单车的战略打法、眼界的提升有什么帮助?


杨磊:我们未来跟复星大交通板块还是有非常紧密的结合。复星对交通的理解非常深,他们做了很多高铁项目、城市地铁项目,还在做城市公交项目,他们有长远对于大出行板块的布局,我们可能跟复星展开深入合作。

 

CE:在那段时间,很多同行倒闭,大家可能会对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有质疑,您怎么去说服投资人?


杨磊:这个生意太好算了,怎么算都能算得清楚,而且也非常简单,我们非常有信心相信这个行业未来有持续盈利能力,并且大规模持续盈利。这种行业如此赚钱,进来厮杀两三年不是很正常吗?甚至五年也很正常,五六年后我们才持续赚钱,而且赚大钱,得有这样的信心和耐心。

 

CE:哈罗单车在庞大的底层流量基础上,什么时候才可以开始自我造血?


杨磊:我们自我造血功能一直还不错。拼命融钱,不是说我们亏得很厉害。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哈罗单车是这个行业里最有盈利能力的一家公司。我们融资主要目的是从战略层面,从未来希望做的一些新的事情的角度去考虑的。

 

共享单车行业不会出现垄断,将诞生两强

 

CE:你觉得今年共享单车行业有什么样的变局?


杨磊:长期来看,这个业务竞争激烈,政府干预的局面非常严峻,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时间窗口,一旦错过再进入压力就比较大。


整体上看,今天这个市场竞争格局是不正常的,随着时间推进,会持续有玩家淘汰、退出。长期来看,行业里会有两家比较强的公司,不可能出现垄断。

 

CE:这两家具体是指?


杨磊:肯定有哈罗单车,另外一家是谁不知道。

 

CE:哈罗单车有做网约车的打算吗?


杨磊:从两轮往四轮走是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但在什么时间点,以什么样的方式,我们还没想清楚。

 

CE:四轮业务上,跟共享汽车平台巴歌出行是怎样接触的?


杨磊:共享单车跟四轮车的结合是阶段性的测试和实验,没有特别深刻的思考,就是试试的心态。有数据积累才能决定做什么。到今天为止,共享汽车这个生意到底成不成立还是比较大的问号。但我们对这个市场长期还是很看好的。

 

CE:你怎么构建更深的行业壁垒?


杨磊:哈罗单车是极其注重用技术解决问题的一家公司,极其注重效率。在一场马拉松赛跑中,谁消耗最快、最多,谁就最有可能被淘汰,所以我们做好了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竞争的打算。我们期待在这场长跑中,我们是消耗最小的一家公司,同一件事情上,花的钱比人少,办的事跟别人一样多,甚至比别人更好,这就很牛。


一路过来,不断有公司掉队。在这场长跑中,你凭什么胜出?

 

CE:未来共享单车会变成收费的生意吗?


杨磊:今天这个行业拼的肯定不是继续免费,这些牌大家已经验证过了,这些招是打不死别人的,行业会更理性发展,但是我仍然期待这个行业持续淘汰一些玩家,最后剩下一两家,我觉得是更健康的一个状态。我觉得收费迟早是一定会来临的。

 

CE:一线城市是创业公司都想占领的,哈罗单车现在有遗憾吗?未来会进入吗?


杨磊:不至于遗憾,要想清楚的是为什么要进。一定会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CE:哈罗单车在出海方面有何打算?


杨磊:蚂蚁、复星在这方面资源特别多,但目前还在考虑中,没有定论。


活得最久的公司,一定应变能力最强的


CE:你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和压力是什么?


杨磊:挑战和压力首先是来自于人和团队,扩张太快,公司发展太快。这也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人的成长是否快,效率是否在变慢,找到的人是否符合我们的定位,现在是我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


方方面面都有压力,每天特别焦虑,很正常,创业中就得一直这样。这种焦虑要战胜它并且享受它。

 

CE:竞争对手来自哪里?


杨磊:压力不是来自某一个竞争对手,来自于未来长期目标的压力。竞争是长期的、常态化,竞争不会让我们特别有压力,反而我们会享受竞争的过程,但是未来想要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过程有非常多挑战和困难。

 

CE:衡量一家共享单车公司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杨磊:很健康的标准就是你效率高不高,资金控制得好不好,亏得严不严重,亏损怎么计算。我们非常健康,是所有(共享单车)公司里财务状况最健康的。

 

CE:如果满分10分,你给哈罗单车去年的表现打几分?


杨磊:9分。

 

CE:故障率有一个数字吗?


杨磊:我们现在控制得非常低,行业里领先的水平。

 

CE:报废的车回收机制是怎样的?


杨磊:我们几乎没有报废的车,去年全年只有几百台。

 

CE:共享单车平台进入跨界模式,怎么把握跨界的规则?如何应对许多看不见的竞争对手?


杨磊:今天就想清楚两三年后怎么样不现实。到了明年下半年我可能想得清楚,2019年应该怎么样了。不是一看看五年,而是三个月快速调整的能力。


我在湖畔大学上学到的是,“自然界存活最长时间的生物一定不是最强壮的,而是应变能力最强的。”在企业界完全是一样。非常优秀的企业已经100年了,今年做的事情跟以前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每隔20年就是一次大转型。能够真正长时间生存下来,一定是应变能力非常强的。


值班编辑:张秋颖

审校:陈睿雅

   

     

阅读8631
创始人 
举报0
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号:iceo-com-c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中国企业家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中国企业家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中国企业家杂志

微信号:iceo-com-c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