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河南家长:你有一份《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待查收!

作者:大河报 来源:大河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2-01

你好,河南家长!
首先,恭喜你通过了
期末考试这个大BOSS严酷考验
心脏没安支架,手掌没拍骨折……
顺利进入本游戏的副本:
2018寒假生活
这几天
你在面对一个
放松大发劲儿了
整日沉迷电子游戏的
饭也不知道  觉也顾不上
一玩游戏深似海,从此爹妈变路人
亲生孩子时
你的忍功破了几回
你有没有在孩子
兴高采烈、其乐融融、专心致志时
使出三绝杀——


关电脑!

抢手机!

拔电源!


那么,你这些“祖传”“戒游戏大法”

真的有效吗?


从去年的《王者荣耀》,到今年佛系的《跳一跳》和《旅行青蛙》,好玩的游戏一言不合就刷屏,电子游戏早已成为我们娱乐环境甚至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而天性爱玩的孩子们被游戏控制了怎么办?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应对?学校和社会又能做些什么?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中国的黑客教父是怎样教自己的孩子的?

万涛

IDF极安客(益云)实验室

联合创始

作为中国黑客教父级人物,对于电子时代的育儿方式,万涛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

数字时代的父母需要有“素养+科学态度”。

孩子的很多想象力与创造力是超出我们预期的,而其中的许多是通过今天的电子技术培养的。

现在,万涛9岁的儿子已经学会了借助各类电子技术进行学习,相较于同龄人,他有着更为丰富而完整的知识架构,并保持着对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01

9岁孩子的“数字资产”



先盘点一下这位9岁孩子的数字资产:

一台PC,一台iMac,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有飞行摇杆,还有iPad;有两部手机,一部是苹果,一部OPPO;有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一体机、儿童手表、电子显微镜、防雾霾的数字检测仪,还有两台XBox。

 

这些设备是逐步添加的。他的网络生活轨迹是:

2岁有了电子天文望远镜,3岁有了iPad可以接触苹果手机,4岁拥有了iMac,5岁拥有了自己的苹果手机,6岁拥有了独立的APP ID、微信账号和智能手表,7岁拥有了电子显微镜,9岁有了独立的支付宝,拥有单反相机、安卓手机,开始自学儿童编程。

 

万涛给他买的第一个数字礼物是一台电子天文望远镜

“我们担心他总是用手机,老是低头,(因此)要给他提供仰望星空的机会。”


▲儿子的数字资产已然超越了首次触网的万涛


孩子的网络行为差异和父母的科学观有很大关系。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引路人、疏导者的角色——通过教会孩子正确地使用网络与电子技术,让其自行探索。

02

万物互联,让孩子“野蛮生长”



万涛出国旅行时,会带孩子去博物馆。国外博物馆里已经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这样的元素进行交互。 



接触自然时也可以通过工具。

儿子第一次去南戴河时根本不愿意下海。后来万涛给他配了水下相机,当孩子开始去认知,而不是被你赶下海的时候,他对大海的畏惧就会一点点的释放掉。

 


出门时,万涛通常会给孩子一部手机或者iPad,这是“电子保姆”的标配。


万涛认为,电子技术对孩子的逻辑训练、数学训练是很有好处的。他的儿子有段时间特别痴迷于画迷宫,这些都没有人教他。他现阶段则喜欢画地图、数字仪表盘

 

家长视野要放宽一些,今天的数字时代,手机能延展的应用非常丰富。如果你只是给孩子一个载体,他就只是一个玩家,但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以,你要给他一个机会。

03

打游戏,黑客教父不如9岁儿子

嘘!



孩子的爱国教育,也会与电子产生关系。

万涛说,儿子在看完“9.3”阅兵之后,开始喜欢上军事。今天的军事游戏肯定都有暴力因素。

“作为男孩的家长,我不反对儿童“接触暴力”,枪肯定是要打人的。”

 

万涛透露,他最早带儿子玩的游戏就是CS反恐精英。如今,儿子自己会看《孙子兵法》,自己会写三十六计。


黑客教父万涛透露。

“目前在线上、线下,我都不是他的对手。”

 

电子游戏也是儿童社交的重要元素。当儿子玩线上对战的时候,游戏ID的后面是人。小朋友之间通过游戏来建立社交场景。

 

万涛特别感谢游戏的作用。他的儿子天生有一点“清高”。邻居说,这孩子以前走路都是眼睛朝天的,小朋友跟他打招呼,他都不理人家。现在儿子经常招呼小朋友到家里玩游戏,包括他也愿意去别人家。游戏帮他打开了社交,帮他建立了社交信心。

 

数字化的训练和生活给了孩子一个数字的身份,这仅仅是一方面,而且还让他有了全新的维度去认知他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在14岁之前是没有自我的,就是一个被管控的儿童。今天的儿童学会了多线程生活,可以同时干很多事情。数字化可以培养他的逻辑性和计划性。

04


撕掉“成瘾”的标签


“我不担心我的孩子会沉迷在iPad里面。他最嗨的时候不让我们打扰他,他在自己的房间里摆出一个战场,自己模拟。他会抽离出自己的空间。”


作为安全工程师,万涛建议大家不要太担心网络安全问题,小孩对安全有天生的敏锐性。这个阶段恰恰是培养孩子网络安全意识的窗口期,和我们说不要培养温室里的花朵是一个道理。

 

很多家长不了解网络,害怕失去控制,要么就是禁止,要么就是采取强行控制,可是用这样的手段,孩子到了一定阶段就会“反弹”,他会去偷看你的密码,或者故意逗你去下载一个东西,引你去输密码。



万涛也不太赞成“成瘾”的标签,他说,我们现在只是站在传统的观念上,认为网络是一种手段,如果网络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你不能说网络“成瘾”。

   

成年人都会产生固执保守的已经形成世界观的那一面。


万涛认为,除了特别约定俗成的道德,其他的都是“新”,要给孩子接受新生事物的机会。 



万涛记得,自己发的第一条微信朋友圈,就是儿子在看水。


儿子天生喜欢看流动的水。有一次万涛问他为什么喜欢水,他的回答是因为有天空。

 

后来万涛在华德福学校参观,看到华德福的小孩在画《圣经》,读到水和水之间要有天。万涛以前没读过《圣经》,感觉小孩子给他打开了一片天。

 

古人讲“上善若水”,在信息时代,信息就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争”。作为数字时代的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你陪伴他,你给他提供这样的条件,但你要学会聆听。



近日,“腾云下午茶·游戏沙龙”

在北京和深圳两地同时举办,

邀请两地的教育、心理及游戏领域的专家,

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游戏规则和观念,

提供更多指导孩子进行科学游戏的建议。


下面这些问题也同样在困扰着你吧?

问题1:孩子经常会借家长的手机,但不知道到底是在学习还是在玩游戏,如何进行分辨呢?


向上滑动阅览

田春利

教育学博士生、资深心理教师

家庭教育指导师

深圳市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成员

 田春利: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初中或者高中生,你周围的人都有手机,这时你想做什么?你就大概会明白孩子的做法了。 


 如果孩子直接和你说自己想玩游戏,你是绝对不会给孩子手机的。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再提出这样的要求,你不妨直接问他/她,你是不是想要玩一会儿游戏呢,那就玩一会儿吧。把这个问题公开化之后,很多问题反而容易解决了。 

姜未禾

教育部科技委科幻与科普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想象力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光明日报》科幻科普专栏作者

 姜未禾:我认为“给不给”孩子手机只是表象,而背后的实质是孩子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养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现在有些搜题类APP功能十分强大,只需将题目拍照上传,立刻就能得到答案。此时很多孩子会误以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但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是否能够举一反三?还是仅仅把答案抄写下来?这些不同的方式达到的学习效果显然有着巨大的差别。


 工具本身不是坏的,但如果孩子养成依赖工具而不去思考的习惯、沉浸于一种“假学习”的幻象里而不自知,危害可能比玩游戏更大,且更不容易被察觉。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地使用工具,在得到答案以后如何把背后的原理弄懂,才能真正地让手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问题2:家长不知道怎么跟孩子沟通游戏怎么办?


向上滑动阅览

魏然

北京大学附中教师、北大学分第一人

 魏然:孩子与家长沟通游戏,我觉得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很多家长是在考试前管,考试以后不管,但其实这应该是贯穿整个青少年阶段的一件事情,我们期待孩子能够主动以更理性的意识去对游戏进行分辨,这样他才能够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驾驭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游戏玩儿了。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游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王新红

深圳中学高级心理老师

公益项目“阳光朋辈”留守儿童关爱计划发起人

 王新红:希望家长有机会看看温尼科特的书和传记,有两句话说得非常非常好:“没有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的坚决。”我们可以反对孩子,可以不同意孩子,但这个不同意里面是没有敌意的,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但没有对人格的攻击和否认,我们批评也是尊重的批评。没有诱惑的深情,就是说我们没有希望从孩子那儿再榨取一点什么,就可以和他很自如地交流,那样孩子就更有可能成为他们本来应该长成的样子。



问题3:孩子拒绝和家长沟通怎么办?


向上滑动阅览

 王新红:我们经常说要和孩子谈判,但是,如果谈判是以命令的形式出现,即使表面上用了一个商量的口气,但实际上你要求孩子完全听你的,那就不是谈判。


 如果孩子拒绝沟通,你可尝试问一个问题:“我们做什么你可以接受?”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做,你就把这个权利交给孩子,如果他/她愿意回答你这个问题,你还可以问问孩子:“以前我们做的什么是你不喜欢的或是你觉得不太合适的?”孩子可能会说:“我不要你管。”但你可以继续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要求说:“我们可以讨论出一些更具体的安排。”

吴岩

著名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教授

 吴岩:亲子关系出现问题,你只有等待、观察。因为孩子的生活是在波动的,会有蛛丝马迹让父母知道他/她需要帮助,这时候就应该赶快以合理的方式切入,不能直接问:“你怎么了?”


问题4:因为玩游戏,亲子家庭关系丧失了信任,该怎么修补?


向上滑动阅览

高璇

慕尼黑大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史博士

 高璇:到初中家庭中再立规则确实有点晚了。步入青春期,即使是从小家长陪伴非常好的孩子,也会和父母产生冲突,因为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一直沟通比较好的家庭,可能就会重新制定规则,询问孩子的感受,一起探讨,制定更适合他这个年龄的规则,保持交流和沟通。

 

 很多地方建戒网瘾学院,家长把孩子送进去戒网瘾,这种情况通常是家长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孩子我管不了,就送到这个地方去,就只要一个孩子变乖的结果,这是非常极端的。我想对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说:

  

 第一, 如果你觉得规则不管用了,孩子管不住了。你首先要看看你的规则是不是真的过时了,不符合青春期的年龄,也不符合这个时代。我们能不能探讨出一个更符合,彼此都能接受,都能执行下去的规则。

 

 第二,任何时候,家长都不要放弃孩子,不要说管不了就不管了,他成年前、步入社会之前,家长都有责任,不要放弃他。

   

 第三,我们制定好一个更适合的规则以后,我们一起来执行。一个家庭如果亲子关系非常好,他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哪怕有冲突,哪怕有不愉快,父母也会有应对的方案,这个冲突有一个阶段性,这个阶段很糟糕,过一个阶段又好一点,这个阶段性是孩子发展的必然。父母和孩子一起度过叛逆期需要家庭氛围长期以来的积累。如果之前完全没有积累,到了青春期感觉控制不了了,但又不想放弃孩子,想继续把这个家庭变成有爱有规则的家庭,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我们去寻求真正的专业的心理咨询,专业的机构、和孩子的老师一起来探讨我们如何制定一个让这个孩子持续发展的方案。



问题5:我已经在孩子玩游戏的事情上做出让步了,孩子却说我很虚伪。


向上滑动阅览

 田春利:我们在做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并不是来源于对自己未来的不安感,压力来自父母。很多父母跟孩子说话都小心翼翼、做事也小心翼翼,都不敢提成绩的事情,表现得我们好象不关心这个东西。但孩子心里非常知道你是很在意的,越小心翼翼越在意。你觉得你是在用一个很好的态度跟孩子交往,但孩子能读懂你行为背后真正的想法。他说你很虚伪时,可能是你的内心没有真正放下。

 

 王新红:虽然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可能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但当孩子从不回应到有回应,说明孩子跟家长的关系有松动,那就继续努力。家长要降低预期,改变不是速成的,一定是很持久的过程,要做好抗战的准备。同时,家长应该把自己观察到的孩子的积极改变传递给孩子,不管是亲自表达还是通过第三方去传递。



问题6:孩子用玩游戏逃避现实问题,家长应该如何正确进行引导? 


向上滑动阅览 

李涛

至诺科技制作人

十余年教育游戏与大型游戏制作经验

曾任职于Creative Technology、金山软件等

 李涛:孩子之所以会去游戏当中去寻找成就感、归属感,是因为他在家庭中、社会中得不到这样的感受。比如说安全感,我们问一下自己,孩子在家里做了什么事情就会受到惩罚?再比如社交需求,有没有人陪孩子玩儿?很多孩子在家里是被压迫的,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他就会慢慢沉浸进去,很难出来。


 想让孩子能够正视现实问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小陪伴,与孩子共同成长。孩子是你的伙伴,不是你的玩具,也不是隶属你的一个财产。我们很多家长是没有办法把孩子和自己放到平等的关系上的,老是觉得孩子玩什么都是玩物丧志。如果我们能够成为一个比我孩子还要爱玩、会玩的人,这样孩子才会听我的,才会信任我。

 高璇:孩子们从游戏中能获得很多奖励和成就感。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却很少正面鼓励,就比如控制游戏时间这件事,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就会扔手机,发火,这些都是惩罚,惩罚只会激起家庭中的矛盾,不会带来好的效果。我们家中制定了规则后,如果孩子自己遵守了规则或达成了目标,一定要记得奖励。

 

 游戏让孩子着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社交因素,这个社交不光是指的跟同龄伙伴可以一起交流,或者可以跟小伙伴一起游戏,还包含一种集体归属感。现在的家长非常鼓励孩子自由发展做自己的事情,但别忘了也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加入集体,这是孩子的自然需求。

 

 像这些成就感,集体感,乐趣等,如果家庭中有缺失,孩子就会从游戏中去寻找,因为在游戏中很容易找到。所以孩子出现沉迷现象时,家长要看他到底是哪些方面的缺失。比如这个孩子缺乏在生活中没有什么成就感,我们就平时多给他一些选择权,带他参加体育竞技活动,提高成就感,而不要让他只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多提供给孩子一些游戏之外的好玩的事情,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要知道不是游戏带来问题,而是家庭系统中的问题导致孩子逃避到游戏中。

 

 再强调一下,其实过度沉迷没有那么可怕,很多时候这种恐惧是我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焦虑。 家长们要注意,一定要给孩子足够多的选择性和沟通。沟通是最重要的,不管你的孩子多大,每天抽一点时间孩子沟通,今天你做了什么,高不高兴,你为什么喜欢玩这个游戏等等。有足够的沟通,你可以了解孩子,孩子也会觉得,遇到问题可以找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可以和我一起解决这个问题,而不会一下子到真正有害的、成瘾的地步。



问题7:现在的游戏种类非常多,获取方式也非常便捷,如何才能避免孩子接触到不适合的游戏?


向上滑动阅览

王晓冰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

 王晓冰:在《玩得开心 玩得安心 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里,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家长如何管控孩子的游戏设备,怎么样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游戏的内容,如果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的话可以更详细地了解。


 同时,我们觉得家长自身也需要建立起一种安全感,因为所有的管控方式都不是万能的,关键还是家长可以从小对孩子进行游戏方面的教育,帮助孩子识别正向积极和有益的游戏,远离具有风险的游戏。这就像我们培养他们其他的能力一样。如果家长能够通过沟通和指引,让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分辨和选择合适的游戏,自然就会大大降低他接触到不适合游戏的风险。


问题8:家长如何跟孩子制定游戏规则?


向上滑动阅览

 王新红:我们可以对孩子使用手机使用作出明确的规定,比如什么时间用来和同学交流、玩游戏,什么时间用作学习的工具。帮助孩子认清它的具体作用,正确的使用习惯慢慢就会养成。

 

 高璇:作为家长应该在家中制定规则,设定一些限制。首先,规则一定要越早设置越好。规则建立的前提条件是要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不能极端,如果家长一直在侵犯孩子的边界,会导致一个很大的反弹和反抗。所以,建立规则的第一个基础条件是,孩子在家里要有足够多的自由、足够多的决策权,能为自己负责。


 第二,家长很容易走极端,要不就完全放纵,发现管不了了,又开始完全管控。我个人认为,80的自由,20的规则是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是这20的规则一旦制定了就要实施,而且这个规则是属于底线性质的,我们需要20的规则来保障那80的自由。

 

 具体游戏方面的规则最重要的有三个:

 第一,控制时间。7岁之前的孩子每天15分钟,7岁到13岁左右的小学阶段是每天半个小时,到了中学可以延长到一个小时。或者你还可以让孩子选择,比如可以选择每天半小时,或者,选周一到周五都不玩游戏,但是周末可以随便玩。

 

 第二,控制场所。这两天有一个热点新闻印证了这一点,有小猪佩奇、艾莎公主的动画片被做成了非常暴力色情的动画片,存在于视频网站的儿童区域,对于一个学龄前儿童还不太能分清真正的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区别的时候,这个东西对他的影响会非常大,可能会引起他做恶梦、睡眠障碍,引起恐惧。这样的暴力画面有时也存在于游戏广告里,所以孩子玩游戏应该在父母抬眼就能看到的地方,可以随时关注到孩子正在玩的内容。

 

 第三,父母一定要对你孩子正在玩儿的内容是有所了解的,你不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玩,但是你要了解这个游戏大致是个什么内容,都有什么人物,是什么性质的等等。



问题9:腾讯有做一些事情帮助家长应对游戏相关问题吗? 

向上滑动阅览

王磊

腾讯游戏成长守护平台项目负责人

 王磊:青少年游戏不仅是学校及家庭教育关注的重点,在互联网行业中,也有企业从技术层面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腾讯公司在2017年初推出了国内互联网行业首个面向未成年人健康游戏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成长守护平台,便是其中一个例子。该平台可帮助家长实现对孩子的游戏行为管理,包括游戏行为查询、提醒及时间、消费管理等。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技术支持是一方面,家长与孩子的良性沟通也是不可或缺的。成长守护平台未来也将在完善功能的基础上,促进亲子互动,帮助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


 王晓冰:作为一个企业,也确实需要承担其社会责任,这是腾讯设立成长守护平台的原因。并且这只是我们在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进行游戏方面的一个探索,后期我们还希望建立起更多的渠道,汇聚更多的专家,一同帮助家长进行相关的把关、控制和正确引导。



专家们的意见有木有让你豁然开朗?


在《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中
你的更多疑问将得到解答

实用手册《玩得开心,玩得安心,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旨在帮助家长正确看待和应对电子游戏对孩子的影响。手册综合了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等国家发布的游戏指导手册,经由国内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游戏专家共同增订完成↓↓↓


戳阅读原文

看H5,获取《写给家长的游戏指南》详尽电子版


大家都在看



编辑:邱瑾    实习生:王盼莹  

阅读8509
河南 游戏 
举报0
关注大河报微信号:dahebao199508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大河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大河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大河报

微信号:dahebao1995080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