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处世原则决定命运,汉初三杰留给世人的警世恒言!

作者:读史 来源:读史 公众号
分享到:

01-27

点击上面蓝字免费订阅

| 读史 |ID:dushi818

人文历史第一微刊。博闻通识,知古鉴今。

文:孙智文(微信公号读史特约作家)


汉初三杰——、、,三人皆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杰出的人才。他们的领导刘邦评价如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处理国政、安抚百姓、供给粮草我不如萧何;领百万大军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我能用之,所以我得天下。


他们虽本职工作不同,但都是对应行业的佼佼者。最后的结局:张良脱离体制,独身善终;萧何虽然下狱,但是最后仍然以丞相之职善终;韩信定罪谋反,身首异处。


三人用他们的一生为我们上了精彩的一课:不一样的处事原则,将引爆一连串后续结果,走出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当自己的处事原则不符合周围情况时,请及时调整,否则即便也能如他人一样辉煌人生,却只是灭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三人处世的原则:

1、张良:为国而战是他的首要任务,先国家而后个人。他毕生的理想就是为祖、父曾经奋斗过的韩国贡献一生,能这样固然最好,不成,也要凭自己的双手推翻覆灭韩国的仇人秦朝!为了能够完成理想,他去寻找一个听自己话、有能力帮他完成理想的人。一旦理想完成,他人生再无憾事,顺则留,不如意则归隐,世间浮华皆与他无关。


2、萧何:为自己认定的明主而战是他的首要任务,先主人而后个人。他本是秦朝末年的一个小官吏,与刘邦、樊哙、曹参等人结为莫逆之交。发现刘邦异于常人,可成大事,便从一而终。主人刘邦被项羽打发到蜀地窘迫时,包括韩信在内的很多人都走了,萧何来不及告诉刘邦,冒着被误解为逃跑的可能,也要去追帅才韩信;韩信对主人的国家有危害了,萧何不惜亲自上门,利用了韩信对他的信任,骗韩信前来送死。留下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典故。他只知道主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3、韩信:为自己而战。早年穷困潦倒的经历,使得他立志富贵还乡、扬眉吐气。所有的行为都必须为这个服务。立了大功,回到家乡,就急冲冲地搞起了报恩漂母,宽恕莽汉的作秀式行为。顺则要求更多,打下齐地要求封王;围歼项羽却先要分封到土地,才肯奉刘邦令出兵。逆势只求自保,为了能够洗清谋反的嫌疑,取悦高祖,不惜逼死了寄住在他那的朋友钟离昧。为了自己能过获得些许利益,不计任何可能的后果。


这三种处世原则,对个人来说,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对于他人、团体就各有千秋了。三人成败的的焦点,便是刘邦——一个类似流氓出身的人!


刘邦性格豁达,不拘小节,喜好结交朋友。成年之后,也不喜欢劳作,成天游手好闲,经常被老父亲骂。没有经济收入,能怎么办?骗吃骗喝!每天下午就固定去两家酒店喝酒,又没有钱,只能靠赊帐。可是赊了也要还的,但酒店的女老板发现,只要刘邦来喝酒,那天喝酒的人就特别多,这多是由于刘邦人缘好,与大家打成一片,有点气味相投的感觉。一年算下来,还赚了不少,老板一下子把白条撕了,还以身相许,给刘邦生了个私生子。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刘邦顶多在当地混个脸熟,人人都认识,仅此而已。


一切转变皆缘于刘邦当上亭长,凭借着小小的官职,他得以与县里的诸多官吏相交,在加上他这种性格,很快与一帮人结下了兄弟之谊——这些人多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刘邦的团队更像是一个兄弟社团,靠着志同道合的情谊,凝聚在刘邦身边,共谋天下。这种组织,除非为首的刘邦点头,否则他人很难插入其中。


因此三杰不同的处事原则,放在刘邦这个团队里,因为亲疏关系,便会导致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我们来看看三杰与刘邦的亲疏:


1、萧何最亲近。萧何本是沛县功曹,早年便结识刘邦。丰沛起兵开始,萧何便是核心创业团队中的一员,暗中帮刘邦开罪,助其成为首领。刘邦外出打仗,将镇国辅政、照顾家人的重任交给萧何,足见对萧何的信任。因萧何将主人的利益放在头一位,故萧何与刘邦的关系首先是君臣,而后才是兄弟。


2、张良次之。张良祖、父皆为战国末年韩国宰相。秦灭韩后,为报国仇家恨,散尽家财,招募大力士刺杀秦始皇,未获成功。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原本打算投奔景驹(一个义军首领)的张良与刘邦相识于留地,两人彼此看重。虽然后来张良为刘邦屡献奇谋,但是仍然心系故国。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大封诸侯国王,张良人在刘邦处,仍辞别刘邦去侍奉韩王成。后项羽杀韩王成,张良便一直侍奉刘邦了。张良的这一行为虽不会影响他在刘邦心中的位置,但是亲疏感必有损。张良与刘邦的关系,虽是君臣,但更似合作伙伴。刘邦要用张良的计谋一统天下,张良则要用刘邦的实力为自己实现理想。


3、韩信最次。韩信在项羽那不受重用,投了刘邦开始也不受重用,只是一个粮草小官。因不满于现状,韩信便弃刘邦而去。若不是萧何知道韩信大才,前去追赶,将错失一员良将。虽然刘邦为了大业拜韩信为大将,并数用奇谋,打开了局面,但是两人聚少离多,缺少沟通,韩信也各种独断专行。刘邦为了拉拢韩信不得不几次低头,满足他的要求,心中自然不爽。韩信一切为自己,虽开始为刘邦大将,但后期更像是一个独立门户的强大准后援。


如果把刘邦团队看成一个集团公司,按各人分管的工作,刘邦是董事长,萧何是行政副总,张良是高级顾问,韩信则是业务副总。这领导与三人的三种人际关系,蜜月期自然无事,个人凭能力吃饭。但是遇到异常情况,三人的处境便决然不同。再因三人奉行的原则各异,则矛盾的化解相差甚远。

1、萧何:刘邦崛起的过程中,萧何更多的是负责后勤工作,稳固后防、及时增兵、及时送粮,解决刘邦的燃眉之急。行政工作代表着内部是否稳定,只有内部稳定,才能谈得上对外计谋的使用和战争的胜利。刘邦外出作战经常询问萧何的日常情况(其他二杰,刘邦却没有这么做),听到萧何勤政爱民、深得民意便沉默不语,实则不高兴。因为君臣关系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是最亲密的所在,萧何又身居要职,所以刘邦最害怕的就是萧何有异志。


不过,这层关系是一把双刃剑,问题虽大,但是解决起来却很容易。只要萧何自贬,那么一切就迎刃而解。


萧何闻听刘邦的反应,不解。有明白人对萧何说:“你现在这种地位,已经到顶了,不能再升了。你还是这样勤政爱民追求民心是为了什么?领导会认为你为了谋反而准备民意基础。”


萧何先是吃惊,继而接受了事实。因为萧何只为刘邦而战,所以面对疑惑,他只会做让领导满意的事情,顺便保全自己。于是萧何便自毁形象——抢夺别人宅田财物。


听到这种情形,刘邦哈哈大笑,虽然表面上责骂了萧何,但是却十分满意,也不治萧何的罪。


2、张良:张良的一生,都在为刘邦出谋划策,为刘邦,更为他自己的理想。作为高级顾问的角色,不需要你做什么事,只需要你及时告诉我怎么办就行了,用不用在刘邦。虽然重要,但是刘邦却最为放心,因为刘邦也是高手,他能分辨计谋的好坏。


张良也有危险,危险便是刘邦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说话,或者你说出来的计谋会导致刘邦的重大失败。但是张良的处世原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战,只要你刘邦肯继续灭秦,我便会为你而战。只要你还认我这个伙伴,我便会在关键时刻推你一把。刘邦不背弃,我张良便不放弃。因此这个危险没有出现。

3、韩信: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占据三秦之后,便与韩信兵分两路。韩信向北准备为刘邦干掉燕赵齐,扩充实力。作为业务副总的角色,要求你多做单子的同时,绝不希望你拿着我的资源去发展自己的客户!然而,业务副总有个特点,董事长虽然怀疑我,但是只要我手里还做着你的项目,尤其是招投标的关键时刻,你便不能拿我怎么样。我一个反水你得不偿失!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一路灭魏、平赵、燕、最后平定齐国。这时韩信派人给刘邦带信,要刘邦封他代理齐王。当时刘邦被项羽困于荥阳。闻听韩信要求,大怒,都什么时候了,还只知道索取,正待发作,张良连忙用脚轻轻的踩了刘邦。刘邦当即缓过神来,改口道:“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什么代理!”


为了笼络韩信,刘邦不得不低头封韩信为齐王。


这种准后援关系,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所以,作为老板的刘邦,最好的解决方法,便是让这个业务副总做完此单,即交出一切资源归公司,无论你是否改正态度。


果然,项羽才死,刘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剥夺了韩信的兵权,并异地改封他为楚王。

而韩信的处世原则,是要求自己不能失去富贵。所以当刘邦再一次气势汹汹带兵来剥夺他的楚王之位时,韩信陷入了空前的矛盾:他想反叛刘邦,却又怕斗不过刘邦。想来想去,便试图低头,换取刘邦的信任——拿了前来投奔他的好兄弟钟离昧的人头交给刘邦。


不是想诋毁韩信。从钟离昧的结局来看,也能看出韩信不是一个侠肝义胆的朋友,而是一个自私自利之人。


项羽败后,韩信收留了钟离昧。收留本是好友的叛军之将,如此看来韩信确是条汉子。但结果呢?恰好给正想剪除异姓王的刘邦以借口。以韩信的聪明,本来一眼就能看出刘邦的真实心思,但侥幸心理,以及自私之心,让他寄幻想以钟离昧的人头,保留自己的楚王之位。


钟离昧看透了韩信,他不过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罢了,大骂道:“韩信,你这个无德无信的小人!刘邦之所以不敢立即攻打你,无非就是怕我和你联手(两人结合,真可谓智勇双全),你现在杀了我去取悦刘邦,你会死得更快!”骂完拔剑自刎。


钟离昧说对了,韩信带着人头去向刘邦说明“误会”,却被刘邦擒拿。好在刘邦并不嗜杀,只将韩信降为淮阴侯,令其在都城建府居住。


可以说,以韩信与刘邦的交情,韩信能落得这样的结局,也算刘邦仁慈,韩信烧高香了。但此后的韩信,犹不知缩头生存,还幻想着王位,终于牵连进谋反的泥沼。

每个人陷入困境,都会试图找出破解之法。但是有一句话叫做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刘邦贵为天子,乃是开国之君,有着绝对的权威,掌握着所有人的生杀大权,他便是大汉朝的天。刘邦的最后几年,做过几次孽,汉初三杰均牵涉其中。


三杰的处世原则为内因,面临的困难为外因,导致了三人的最终结局。


1、萧何希望为主人多办点事,于是继续鞠躬尽瘁,勤政爱民。殊不知萧何这样正好逆了龙鳞。一次,他看见长安附近老百姓耕地较少,缺衣少食,刘邦的上林苑有很多荒地在放养禽兽,觉得是一种浪费,应当将田地分些给人民,产出了粮草照样可以供养禽兽,便上疏此事。刘邦想起萧何收拢民心的伤疤,他做好人,我刘邦做腐化之人,一怒之下,让萧何下了监狱。


有个王侍卫敬重萧相国为人,便与皇帝独处时说情:1、萧何爱民,改正朝廷的过失是他的本职工作。2、改正了过失,老百姓不会只念他一人的好,贤臣之上必有贤君。3、皇上当年在外作战,萧何可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夺取关中,现在何必为了一座园子来讨好百姓?4、秦亡乃是君臣猜忌,现在皇上猜忌相国,这不是看清皇上自己的用人么?


想到萧何一直为自己鞍前马后,自己与他也没什么大矛盾,刘邦虽然不爽,也立刻释放了萧何。


刘邦死后,萧何辅助他的儿子汉惠帝,第二年病死。

2、诛灭了秦朝,而韩国不可复,张良的理想也算是打折扣的完成了。眼见盟友刘邦站稳了脚跟,加上自己身体不好,张良便慢慢的淡化于朝堂。


刘邦剪灭异姓王的过程中,张良极少参合,西汉王朝内部的勾心斗角,张良更是谨遵“疏不间亲”之训。


本想作为局外人的张良还是被牵连进来。那便是皇储问题:刘邦晚年宠信戚夫人,预立她的儿子刘如意。这吕后见太子位置难保,便来请教张良。张良知道太子乃国家根本,现在国家初建,一切还待完善,不可因此导致动乱。于是出了最后一个计谋:“口说无用,太子须去请商山四皓,可稳固其位。”太子请来了刘邦也请不动的四位八旬老翁,刘邦无奈,打消了易储的念头。


此时,张良无牵无挂,遂离开朝堂,去过那隐居逍遥的日子了。


3、韩信献上了钟离昧的人头,虽然没有锒铛入狱,但由王降侯,这不符合他的处世原则——我韩信乃一世英雄,岂可官越来越小?韩信不甘心失去曾经拥有的富贵,居然与陈豨密谋反叛。


其实韩信早就是重点监控对象,刘邦正巴不得你犯错呢。最终,韩信被萧何骗去,杀死与长乐宫钟室。到死还念叨没有早些反叛。


纵观三人的一生,萧何的处世原则是为了心中主人奋斗一生,而他的主人也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明主,他的原则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很好的进行下去,虽有坎坷,善终也是大概率事件。


张良的处世原则是为了心中的国家奋斗,而他联手的伙伴也是能够帮他完成理想的最佳人选。既然理想达成了,我又何必卷入无谓的斗争之中去呢,贪多反误其身,我那伙伴又岂是愿意吃亏的角色?权衡当时的环境,保留既得利益,潇洒隐退,只能是最好的选择。


韩信的失误不再多说,人们的判定多以为他是政治低能儿,其实他也是为理想奋斗的有为人士,只不过他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你既然只为自己,又何必屈身他人,这种特质的人,除了单干,恐怕其他途径皆不能实现梦想吧。


01:  


阅读8688
命运 
举报0
关注读史微信号:dushi81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读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读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读史

微信号:dushi81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