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偶像练习生》:男团迷思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1-30

大家喜欢某个男子组合(男团),根本原因是什么?因为他们帅、能歌善舞、有才华?还是因为成功的包装和商业模式,塑造了某段时间的异性童话?或是因为所有人都在喜欢他们,你不加入就是落伍?

男团,是一种针对青春期荷尔蒙特定群体的产物。它根据当时社会的审美、音乐类型特意炮制/或自发产生,对于青少年尤其是少女的召唤力极强。某段时间他们是大家共同的暗恋对象,也提供了彼此之间交流的话题。


综艺《偶像练习生》

为什么男团似乎总比单个偶像吸引的人群更广泛?是因为它通常集结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男生,总有一款适合你。还记得当年风靡万千少女的F4吗?虽然如今这几个字打出来就很有年代感,但当年台湾版《流星花园》一出,这四个人真是红得梦幻。

欧美Teen Pop的一个巅峰,是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他们1993年于佛罗里达州成立,在90年代、21世纪初达到鼎盛,创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金曲。后街男孩可以说是Teen Pop男团的鼻祖,之后的One Direction之类,都要称其为前辈。同时期的西城男孩虽然也很受欢迎,但无论是影响力还是专辑发行力度、流传歌曲数量等,都不能与后街男孩相比。


后街男孩

然而,男团的生命力普遍不会太长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之后,或成功单飞、或风光不再。在2012年女性福利电影《魔力麦克》中,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已是作为一种怀旧元素出现了。当BSB那首著名的 I Want It That Way响起,狼叔在青春时代的经典伴唱下成功引起超市女收银员注意。这时,那种“我们仍未老”的余勇被召唤出来,恰好又切合影片中一群过时脱衣舞男想重新找回巅峰、再次创造奇迹的大主题。

某段时间某个男团的出现,代表了当下社会某类文化的产物。曾经的男团或男子组合,也包含了团员对于自身所处文化、时代的思考(比如Beyond),因此,他们的很多作品,有血有肉,能够流传至今。而如今我们提到的更多所谓“男团”,其实更像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当然,任何商业模式只要能够成功,在这个社会也无可厚非。


EXO原成员

于是不得不提到EXO。现在流量很高的吴亦凡、鹿晗、张艺兴都出自这个团体。张艺兴现在仍然还在。关于他们和这个团的关系,网上以及粉丝间已有大量的争论、分析、整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经过海外这种成熟的男团推出模式,某种程度上确实给了当事人一个出道的基点/身份;长期刻苦的训练,也为他们日后征战演艺圈,做了必要的准备。

张艺兴本人也对曾经的练习生生涯颇有感慨。在他的书《而立》中,他对这段时光做了很多细节性描述。“纠结到每一个角度都必须一致的强迫症般的千百次练习”;在地下室和母亲视频时把训练后的衣服拧出满地汗水。书中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他对这种制度的个人感悟:“没有人可以决定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但那些积累在身体上的感觉,决定了当你站立起来的那一刻,你会是怎样的站立姿势。”

于是,当内地首档以“练习生”及其背后代表的意义作为主线的综艺节目出现时(《偶像练习生》),他们请来了张艺兴。目前,他担任制作人代表的节目只播出了两期。但与海外同类节目相比,《偶像练习生》那种厮杀和竞争的血腥气,没有那么强烈。纵观目前播出的两期,我不由感慨“练习生”这种制度本身,就凸显了东西方文化之不同。西方社会普遍非常抵制为一个人的外表或才华打分,但《偶像练习生》首先自觉承认从A到F的等级,并且参与者会根据导师的初始打分,穿着分别代表ABCDF颜色的衣服,每期根据各自不同的表现,从A到F随时浮动调整。

粉色为A等级

当我看着同类节目中有些只有十五六岁的练习生在汗水或泪水中崩溃、失望的时候,不禁想:这种赛制或体系,对于年轻的灵魂来说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

节目的导师之一欧阳靖认为,这种一百个人最终选九个人作为男团组合出道的赛制,他不认为是真正的残酷。“这个世界上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他说,“所以这些年轻人,有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来表演、展示自己的才艺,尽管参与过程可能会压力很大、面对很多批评,但我认为所有‘梦想’都没那么轻易。真正的残酷不会在一个综艺节目里展现。”

其实,我看《偶像练习生》,更多是感慨如今的年轻人自以为自身和梦想的距离。想出名的人越来越多,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但是否每个梦想都值得鼓励?未出名的灵魂,有些你是真的想劝他(她)继续坚持梦想总有一日会实现;有些你是想暗示他(她)照照mirror。我们这个社会,这种蓬勃的“想出名”的愿望并不能直接斥为盲目、肤浅、幼稚、不知自己几斤几两,但在这一巨大浪潮之下,可以思考的真的还有很多。

菲茨杰拉德说,“年少得志的人相信,他的愿望之所以能实现是拜头上的幸运星所赐。年届三十才显山露水的人,对于意志与命运之间的比例,会有一套均衡的概念,而直到四十岁才出头的人,则多半只重视意志。”这个年少成名的作家,和妻子泽尔达在爵士时代一度是美国的“it couple”,后迅速陨落,最终以酗酒导致的心脏病结束人生。他一生都在思考名利与幻梦的现实,金钱与精神的关系。在那个作家还被封为“偶像”的时代,这个曾经各方聚焦的灵魂,对于名声和自我的思考,格外深刻。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大家都在看这些

阅读9272
举报0
关注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号:lifeweek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三联生活周刊

微信号:lifeweek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