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七旬老人把自个儿家变成了“展览馆”

作者:古籍 来源:古籍 公众号
分享到:

01-29

乡亲们纷纷来到贾明昌老家小院参观。


一本本泛黄残缺的书册,一份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在它们已被岁月风雨侵蚀的文字里,却封存着一段悲壮的抗战历史。在安阳县马家乡贾家村,77岁老人贾明昌用17年时间保存和收集了大量与抗战有关的书籍和资料。前不久,他又自费在老家小院里布置了一场红色文化宣传展,希望更多的人透过它了解那段历史。记者来到贾老的小院,探访他与抗战的故事。


受父辈影响  他悉心研究和收集抗战资料


贾明昌出生在安阳县马家乡,他的父亲贾尚吉和叔叔贾尚聚都曾参加过地方武装抗击日军的侵略。


“小时候,父亲经常给我讲述抗战的故事。”受父辈影响,年轻时的贾明昌就一直关注抗战信息。自2001年从鹤壁退休后,他更是将全部精力用在了收集和整理抗战书籍和资料上。


“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整理抗战资料。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但是只要是复印抗战材料、买抗战书,他就不会嫌钱花得多!”贾明昌的妻子王瑞云感慨,17年来,贾明昌总是没日没夜研究这些资料,像着了迷般。每到动情处,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哼起抗战歌曲,抒发情怀。


“只要是涉及有关抗战的内容,我都觉得有价值,都会买回来。”贾明昌自豪地说,他鹤壁的家中有近1000本抗战书籍,这些书都是他平时从书摊儿、废品收购站里收集来的,全家都非常支持他。


义无反顾  他曾向纪念馆捐出7本抗战史料


老人珍藏的旧书不少,除了父亲留给他的音乐教材、叔叔贾尚聚于1942年写的一本日记外,他还保存有20世纪的委任状、私塾里教课用的《三字经》《纪念白求恩》等书籍。


“这就是《音乐》小册子和当时叔叔写下的日记,我珍藏了60多年。”他指着墙上一张介绍该内容的版面激动地说:“这本《音乐》小册子是1940年由安阳乡师附小的老师在学校里装订的,教材为36开大小,横长竖短,共56页,线装有残缺,教材里全部是抗日战争时期汇编的歌曲。那时候,这些歌曲在师生间广为传唱,他们用这种方式,控诉着日寇的滔天罪行!”


贾明昌父亲贾尚吉是一名赤脚医生。1937年7月,日本军队侵占安阳,安阳人民挺身而起,各界人士都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当时的安阳乡师附小办学条件十分困难,学校的老师就自刻木板,用麻纸印刷,这本音乐教材就是在那样的形势下产生的。教材里面收录了《抗敌歌》《打回老家去》《保卫卢沟桥》《九·一八》等多首抗日歌曲。


“父亲生前交给我时,小册子已残损不堪。”贾明昌说,他用了近一年将其修补整理。在收集资料之余,贾老一直在寻找分享给他人抗战故事的机会和方式。2009年,经一位朋友的建议,贾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向各大纪念馆写信、邮寄资料,将这些收藏的大量珍贵孤本抗战书籍、资料捐献给各地抗战纪念馆。


“白求恩遗著《战伤治疗技术》捐给了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收藏,鲁西南的抗战书《战伤疗法》捐给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收藏,晋冀鲁豫卫生部翻印的《急救学》捐给了晋冀鲁豫烈士纪念馆……”贾老说,截至目前,他一共向全国各地纪念馆捐出了7本抗战史料。


自费筹办  打造抗战展览室


在贾明昌老家的小院内,贴着20多幅有关抗战资料的版面。贾老还特意将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以“革命文献类”、“历史文献类”、“医学文献类”、“人物征集类”展现给前来参观的乡亲。


 “不来贾大爷家里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村里、乡里发生了这么多事,出了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前来参观的贾家村村民史翠利告诉记者,贾老的展览虽然不华丽,版面看起来也有点简陋,但是从中了解了不少家乡的抗战历史,十分珍贵。


 “自己保存的资料再多,还不如拿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才更有意义。让家乡的孩子们知道那段历史,这也是我的愿望!”贾明昌坦言,他为这个展览已经筹备多年。他还将带着这20多幅抗战资料版面,到雪花洞文物保护所,给前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分享更多的故事。

阅读2
展览馆 
举报0
关注古籍微信号:weiguj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古籍”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古籍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古籍

微信号:weiguj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