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和聚“涨姿势”】这些日常俗语,竟暗藏了众多玄机?第6个你经常说!

作者:和聚基金 来源:和聚基金 公众号
分享到:

01-29

 

  日常生活,与友侃侃而谈,俗语的应用很能展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若再能“口若悬河”说出俗语背后深藏的典故,那友之瞠目结舌便不稀奇了。


 

- 01 -

借光

 

  《战国策·秦策》记载,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一条支流两边住着很多人家。这些人家中的姑娘们为了图个快活,总是在晚上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

 

  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所以总是不想和她在一起。

 

  这位姑娘就对大家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

 

  姑娘们觉得她的话有道理,便把她留下来了。


  后来,“借光”一词便成为人们之间寻求帮助的礼貌性用语。

 

施广德 摄

 

- 02 -

小巫见大巫

 

  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做官;一个叫张纮,是东吴孙权的谋士。

 

  两人都很有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有一次,张纮作了一篇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

 

  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赞张纮。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

 

  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大加赞赏。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

 

  他在复信时谦虚地说:“和你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自此,小巫见大巫便表示相形之下,一个比不上另一个。

 

- 03 -

小时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多少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

 

  其实,“小时”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在中国古代,人们是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的。

 

  根据天文历法的演算,人们便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

 

  如果和今天的二十四小时相对照的话,那么半夜十一点到次日一点的时间就是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一个时辰其实相当于两个小时,而不是一个小时。

 

  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一个钟点就为“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雪后的云海。徐振华 摄

 

- 04 -

抬杠

 

  “抬杠”一词起源于民间的一种风俗。汉族人民总是在正月十五闹元宵,但有些地方却通过举行一种叫“抬杠会”的花会来表示对元宵节的庆祝。

 

  就是很多人抬着一根木杆,大木杆的一头安一把椅子,椅上坐着一个穿红袍、戴纱帽的丑角官。

 

  这位丑官的职责就是随机应变回答逛花会的人的问题。即便观众提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丑官也要能应答自如。

 

  提问的和回答的有时还会互相争论、批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时间一长,人们就把这种互相争辩的对话形式,叫成“抬杠”了。

 

- 05 -

吹牛

 

  从前宰羊时放完血,屠夫会在羊的腿上割开一个小口,把嘴凑上去使劲往里吹气,直到羊全身都膨胀起来,用刀轻轻一拉,皮就会自己裂开。

 

  这叫吹猪或吹羊。如果谁要说可以把牛皮吹起来,那就是说大话了,因为牛皮很大,而且非常坚韧,根本吹不起来。

 

  所以"吹牛"就是说大话的代名词。

 

杨发维 摄

 

- 06 -

吃醋

 

  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房玄龄怕老婆很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唐太宗想赏几个美女给自己的爱卿,就派内侍去房玄龄家里去打探口风,结果真不得了了。

 

  皇帝御驾来老房家里掺和,又下旨,天子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为国操劳之苦。

 

  如果你应允这件事,那么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以后和和美美;如果你要嫉妒你们家老公,不允此事,朕赐你毒酒一杯。

 

  诏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房氏却说:“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

 

  结果不过一杯醋而已。

 

(来源:中国经济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中的论述和观点,敬请读者注意判断。

客服热线:4007797707

网网址:http://www.heju.cc/


点击左下角查看更多


阅读2
玄机 
举报0
关注和聚基金微信号:szhjjj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和聚基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和聚基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和聚基金

微信号:szhjjj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