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018年,每个地产人都应该是成本总!这6个错,房企犯1个就可能破产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公众号
分享到:

02-01


过去的2年,在地产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收购案例,还有一些破产案例,其中不乏中等规模的房企。

房企被收购或者破产,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明源君认为,不管原因多么复杂,其最终的表现,一定是资金链的断裂,是财务出了问题。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本来就很强。2018年,这种属性将进一步加强,每个地产人都应该站在成本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为什么呢?其实如果深入想想,你就会发现:

过去1年大部分行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问题,最终都会转化为成本的问题、财务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在成本思路上有突破,大部分行业、政策变化带来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明源君下面列举周期、现房销售、存量等6个行业剧变,来说明这个问题。

应对这6个变化的时候,都需要用到成本思维,而只要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就可能破产……



01

在长周期慢增长下扩张

必须有可以穿越周期的钱


当下的地产行业,马太效应严重,很多房企认为“规模就是一切”。

2017,融创在努力冲规模、努力并购,一些中型房企,把融创作为风向标,自诩“小融创”,也大量买地、收并购。

他们中的少数,在2017已经出现问题。还有一些,则将在2018和之后出现问题,最终可能不得不把自己卖给融创等巨头。

 

为什么?他们对自己和融创之间的能力差距认识不足。特别是“穿越周期的能力”认识不足。

孙宏斌在2016年年底的一次演讲中说的很清楚:

“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时候,有很多并购的机会。谁能借更多的钱、更便宜的钱、更长的钱,可以穿越周期的钱,就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有这个机会不去做,反而减杠杆那是不对的。”

可惜许多房企只看到了自己希望有的“机会”,而没有看到“穿越周期的钱”这个前提。

 

什么样的钱可以“穿越周期”?

钱要“穿越周期”,有2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利息很便宜;另一个是还钱期限比较长。

如果你借到的钱年利息只有2,杠杆不高,而且10年后才需要还,那么这笔钱就能穿越周期。

因为,房价的上涨即使很慢,算上CPI,也必然能覆盖你的财务成本,你不怕等待整个周期,还有继续加杠杆的能力。

如果你借钱的利息是15,杠杆很高,2年后就要还,这个钱肯定不能穿越周期。

因为中央不希望房价大起大落,房价每年涨幅会低于15%,等得越久亏得越多,杠杆越高越危险。你唯一的选择,可能就是快周转。但如果你拿地太贵,再遇到限价等调控政策,马上就卖可能也是亏本。

无法快周转也无法等待的项目,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这样的项目多几个,这家房企就会出问题。

当然,上面这2个是比较极端的简单例子,大部分房企的利息和还款期限,介于这2者之间。你家的钱是否能穿越周期,你可以算算看。

 

 

你可能会问,怎样才能借到便宜的、可以穿越周期的钱?主要有二个渠道:

 

一、提高信用等级


在海外融资一般都是依据企业的信用等级来算成本,信用等级越高、年利息越少。民营企业低到3--5个点的,基本已经是极限了。

而一些国有房企享受主权评级待遇,有的国企只有2点几。

在国内,还有一个市场,是隔夜贷款周转市场。今天借钱,明天就还,年化利息只有1.8----2.8。这几乎是国企独享的。这个市场也不小,如果循环起来,就可以有一笔长期使用的钱。

 

二、金融创新,比如内保外贷、外保内贷


内保外贷就是国内银行出“保函”和国外的金融机构借款,之后再通过合法的渠道,让国内的公司拿到这笔钱。

国内出保函有三种担保:拿钱担保、资产担保、信用担保,其中纯资产抵押最好。内保外贷的财务成本,大约由四部分构成:利息(0.5--1.5)、国外手续费(0.6--1.8)、国内手续费(0.6—1.5)、贸易费用。最终的成本可能会低于2.5。

外保内贷是公司向境外机构申请开具融资性的担保函,最终财务成本可能也很低。 



02

现房销售越来越多

 要学会“慢周转”赚钱


即使抛弃周期的因素,以后做快周转也越来越难了。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土地销售的时候就规定了要“现房销售”。而且这个政策还在进一步推广。

如果要现房销售,多层最快可能要10个月,高层可能要1年以上。北方寒冷,可能要更长时间。

 

慢周转、中周转,与快周转的盈利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1、  快周转的核心,是要尽可能节省财务成本、提高资金效率;

2、  慢周转、中周转的核心,是要让每一天的时间,都产生高价值,最终能够变现。

中周转的核心模式,是耐心打磨产品,获取溢价。如果能做豪宅的,坚决做豪宅。

而慢周转中最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是“城市运营”。

 

“城市运营”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还没有怎么发展的区域,参与规划、长期经营、获取回报。

城市运营产生的三大红利包括:

 

1、城市发展红利:完全属于开发商


做城市运营商,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土地,许多时候还可以获得政府的“返利”。

对于城市运营商来说,虽然进入的区域需要从头建设,但所有的溢价都归自己所有。

比如瑞安在20年前,拿下现在上海新天地附近的地块做城市运营,把整个街区都打造得很有文化。旁边的“翠湖天地”住宅区2002年6月7月开始销售,每平方米售价就高达17000~25000元,而当时周边同类项目价格还不到8000,溢价100%。

 

 

2、租金、服务、投资红利:非常稳定,可以抵御周期性风险


上海新天地经过20年培育,租金收入是非常好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达到了8%至10%,高于上海优质零售商业地产年均7%~8%的收益率。而整个瑞安持有商业、办公等,2016年租金和相关收入达到17.16亿,2017年上半年租金和相关收入为9.46亿。

持有从短期来说或许赚得少,增加成本,但是它有持续现金流,有稳定现金流就可以用来贷款,在危机时刻还能起到挽救公司的作用,这个成本是没办法计算的。

 

当然,长期持有优质资产,还可以产生别的红利,明源君下面继续来说……



03

自持地块越来越多

存量时代来临

成本人要自己“洗脑”


开发时代,盈利模式主要就是卖房,卖得越快越好。而现在,很多地块“只租不售”,还有的“半租半售”。

事实上,自持未必是件坏事。

存量时代,优质资产就是要长期持有,按照增量的逻辑迅速卖掉反而亏了。

 

一位地产老板说,自家房企从做住宅改做产业地产的时候,原有团队的思维无论如何也改造不过来。最后没办法,只好打乱原有团队,在异地组成新团队,“洗脑”一年,才完成转型。

明源君觉得,要完成盈利模式的转变,房企老板、房企成本人们可能也得自己“洗脑”。

 

持有的盈利模式,说简单也简单:

一是靠租金;二是靠物业增值;三是靠运营服务收入;四是靠投资相关项目。

这4种盈利模式,互相补充,比如运营服务的好、入驻的相关项目好,租金就会上升,物业就会增值。

如果运营得好,当然是持有越久赚的越多:

1、  按现在房价算,公寓的租金回报比可能是3%,但是如果你是3年前就持有的,当时房价比较便宜,按当时成本算现在的租金回报比已经变成了7%。

2、  10年前、3年前持有一个房子到现在,物业增值了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

3、  服务赚钱,当然是时间越久客户粘性越高,盈利模式越成熟。

4、  如果入驻、入住的公司、个人是经过筛选的,投资给他们当然更容易获得成功,租金也可以溢价。

 

明源君下面举3个例子来说明持有的价值:

恒隆在香港上市,市值八九百亿港币,它其实持有的物业不怎么多。新鸿基2016财年的销售收入为407.9亿港币,净利润334亿港币,目前市值更是高达3679亿港币,因为它玩的是租售并举的模式!

❷  北京国贸三期30年不声不响干了100万平米,现在估值超过1500亿。但是它没有销售额。

❸  美国许多资产管理公司一管理就是几百上千亿美金的资产,西蒙地产市值高达520亿美金。而开发商的市值高的,也就一百多亿美金。

 

当然,有的地产人会说:上市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情,如果规模没有那么大,按10年、20年来回收投资,太慢,还是亏了。其实现在,不管你的规模如何,你的身份如何,只要经营的好,都可以发行REITs……

目前在国内已经或确定发行存量REITs的有三家:新派、保利、旭辉。

其中新派是租赁企业、保利是国资房企、旭辉则是民营房企。新派的数字虽然很好看,但是规模其实并不大。

这三者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做公寓、做存量的企业类型。

REITs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它可以变现?这个要分类型来说。

 

第一种REITs是权益型的,一般来说要项目实现了盈利才能发行,类似于股份。

如果一栋公寓每年盈利是1000万,那么它就可以把自己20年(保利是18年)的盈利通过发行一次变现,发行总数为2亿的REITs。

而购买REITs的企业或者个人,类似于成为项目的股东,享受项目之后每年的收益,收益如果持续增加,大家就都赚了。

第二种REITs是抵押型的,类似于发债。

 

如果你家项目做得很好,你敢于持有。而项目在后续的运营中,又有了盈利。

那么你就可以在项目建成的第二、第三年,通过发行权益型REITs,把未来20年的收益一次性变现。如果你家每年利润有5%,那么就全部变现了。

通过REITs变现和通过销售变现,前期的成本投入思路也很不一样,通过REITs变现核心在于每年的现金流和利润,硬件之外,还有多个增长点:

举例来说,社群做得好,投入不多,租金也可能大幅度上涨;服务做得好,投入不多,租金也可能上涨;在公寓里开个便利店卖东西,销售收入说不定比一层楼的租金还高……

而这些,日后都可以变现。



04

要把人力成本看成是投资

而不是消耗


房企管理费用里,比较大的一块就是工资奖金。

明源君想反复强调的是:千万不要把人力投入看作成本消耗,这是一种投资,可能比拿地更重要的投资。

只有在人才身上的投资到位了,才不会拿错地做错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舍不得在人才身上投入的房企,一定会被对手击溃。

 

在几年之前,控制工资支出,是合理的。为什么呢?有2个原因:

1、 当时大部分房企还在靠天吃饭,市场周期相对固定,全国一盘棋,竞争也没现在这么激烈。只要员工的能力达到合格值,企业就没问题。

2、 当时千亿都还是个梦想,大部分房企规模还在200亿以下。而在这个规模下,能力特别强的总裁或董事长个人就可以参与所有项目的关键决策,企业完全在控制中。

 

而现在,时代完全不一样了:

1、 地产行业每年变化都很大,不同地区分化的也很厉害,竞争激烈。明源君认为,现在不管是区域负责人还是一线地产人,都需要很强的个人能力,来随机应变作出判断,和对手拼刺刀。有很强个人能力的人,当然要给高工资。

2、 200亿规模是个人管理的极限。200亿以上,总裁就无法靠个人精力进行管控了。

也就是说,城市公司老总和其他员工都需要有更强的自我驱动,而有自我驱动的都是高级人才,当然需要发高工资。

中梁和旭辉都放话,要帮助高层管理者收入过亿,中高层收入千万,中层收入过百万……

3、 人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地产行业大合并大洗牌过程中,各种挖角大战到处上演。一个人才三四年薪水就涨十几倍并不鲜见。不给高薪你的人才分分钟会被挖走。



05

给乙方的钱绝不是越少越好


过去,房企作为甲方拖欠乙方工程款、材料款,甚至克扣乙方费用,并不罕见。有的房企甚至利用比较长的账期,做特殊的“供应链金融”,以欠款作为贷款的担保,来赚钱。

 

但是,现在持续这样做,就会有一些问题,为什么呢?有2个原因:

1、       以前许多房企项目以刚需为主,是房子基本都能卖出去,客户不会太挑剔。而现在,改善成为主流产品,竞争空前激烈,必须要选最好的乙方合作,而最好的乙方其实就那几个。一次合作不愉快,以后合作的时间成本等等都会提高。

2、       拖欠工程款,会让乙方没有以后继续合作的愿望,那么他们对于工程质量的终极标准,将只是验收合格。而验收合格之后,后续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将严重影响房企的口碑和品牌,也就不可能有老带新了。

 

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及时给工程款,甚至让利给乙方,则将产生极好的后果,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反而可以降低成本。

以成都保利为例。保利现金流充足,能及时支付乙方费用,乙方就愿意让利。比如给别的公司服务,每平方11块,给保利服务,每平方就只要7块。每家乙方都让利,加起来还是很可观的,大幅降低了项目的成本。

而宁夏中房则创造了根据客户投诉率发奖金的办法:客户入住一年后,投诉少、报修率低的项目评为优秀工程,并给施工单位每平米8-25块钱的奖金,高的可以拿到上百万奖金。所以中房项目的质量,在宁夏有口皆碑,节省下大笔营销费用,还可以溢价。



06

要赚70年服务的钱

钱就不能只花在表面上


之前房企对成本有个说法,那就是“好钢要使在刀刃上”,也就是说,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要让客户感知到,而且还愿意买单。

 

这个逻辑之前可能是成立的,可如果想长远一些,如果你以后还要做服务、还要做养老,要在业主们身上“赚70年的钱”,这个逻辑就不能成立了。

 

大家都羡慕阿那亚的社群,有的开发商学阿那亚做社群,结果微信群成了房屋质量吐槽群,开发商疲于奔命也解决不了,最后社群就死了。

为什么呢?之前很多开发商就是把配套当作营销道具,房子质量也是得过且过。卖完房子,特别是3年、5年保修期一过,一切都和自己无关。


 而阿那亚一开始就不是这么想问题的……

阿那亚第一期项目马寅是中途接手的,所以一开始问题还比较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马寅认识到“前期所有耍滑头省钱的行为,其实等于是在给日后的自己挖坑,所有的债都得还,而且得数倍的还”。

之后阿那亚就特别重视自己房子的质量,正像马寅说的“一平米多投入2000块钱,只要能溢价,很容易就把成本赚回来了,但是如果一平米多投入2000,那品质得有多好!”

 

 

房子,是开发商和业主之间最大的一次交易,是产生信任,和进行长期经营的基础。

因为要长期运营,阿那亚也不强调把钱花在客户能看到的表面,而是把大量的钱投入到隐蔽工程上。因为这些工程也是和未来的服务息息相关的,怎么让未来的物业更省钱、怎么让未来的服务更省钱,也是开发阶段要做的事情。

而事实上,硬件好、配套好,客户总能发现,这也是阿那亚老带新达到90%的重要原因。

 2017年,阿那亚自持的配套设施,基本实现了综合盈亏平衡。为阿那亚从地产业转型为服务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明源地产研究院 天风  更多商务合作,欢迎添加微信:myj201702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碧桂园、雅居乐正在用的成本管理新武器↓↓↓


阅读9
地产 成本 
举报0
关注明源地产研究院微信号:mydcyj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明源地产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明源地产研究院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明源地产研究院

微信号:mydcyj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