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让素人在电影中演自己,这样真的好吗?

作者:Mtime时光网 来源:Mtime时光网 公众号
分享到:

02-13


2月9日即将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的电影,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根据真实事件编导的最新影片《15:17开往巴黎》。


伊斯特伍德曾执导过《美国狙击手》《萨利机长》等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而他在新片中尝试了自我突破的导演方法,即起用事件的当事人饰演他们自己。


这一尝试的结果是一个混合体,使人难以判断该故事的主题究竟是勇气,是信仰,还是爱国主义。



影片中文预告


根据Jeffrey E. Stern所著书籍《15:17开往巴黎:一个恐怖分子、一辆列车和三个美国士兵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影片讲述了三位美国朋友的故事。在欧洲旅行时,他们在一辆列车上阻止了一次恐怖袭击,由此成为了英雄。


在列车事件之前,我们认识了斯宾塞·斯通、安东尼·萨德勒和亚历克斯·斯卡拉托斯,三人自孩童起便是挚友。影片展示了他们自小学至斯宾塞和亚历克斯加入军队时的人生。最后,三人在德国相会,准备搭乘由阿姆斯特丹开往巴黎的列车。


一个恐怖分子登上列车,射伤了一位乘客,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挺身而出,解除了恐怖分子的武装并制服了他,拯救了列车上的所用乘客,包括被射伤的人。


三位英雄在片中饰演自己。图为三人事发之前在车厢自拍


首先,列车上发生的故事本身不同寻常,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展现出的勇气令人肃然起敬。伊斯特伍德非常精妙地展现了这个真实事件,然而列车上的事件只占据了整个影片的数分钟,影片的剩余部分被用来塑造三个主人公的性格和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虽然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传神地再现了他们令人窒息的真实经历,但不幸的是,他们不是真正的演员,在占据影片大部分时间的性格塑造场景中,他们显得非常挣扎。


影片的主人公真实经历了影片意图展现的列车事件,但三位英雄却无法表演出那一英勇时刻之前的属于自己的平凡生活。欧洲旅行的场景,基地训练时通过Skype交谈的场景等,都显得牵强突兀。


《15:17开往巴黎》剧照,三位英雄出演自己


我能理解伊斯特伍德让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饰演他们自身的用意所在,这一尝试在某些方面确实有效,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却失败了。如果让一些训练有素、富有经验的演员来饰演主人公,影片的表现效果可能会更好,他们可以为那些节奏缓慢的性格塑造场景增添真实感情和感染力。


伊斯特伍德在职业演员的选用上也让我大吃一惊,这些演员大都以喜剧类电视作品知名,例如朱迪·格雷尔(《发展受阻》)、珍娜·费舍(《办公室》)、托尼·海尔(《副总统》)、汤玛斯·蓝诺(《单身公寓》)和Jaleel White(《Family Matters》。格雷尔和费舍分别饰演斯通和斯卡拉托斯的母亲,而海尔、蓝诺和White则饰演小学的老师。


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演,伊斯特伍德在拍摄主人公欧洲旅行的场景时,采用了手持数码相机而非胶片拍摄的方法,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突破。我猜测,导演本希望通过这种拍摄手法,给观众带来某人在旅行时拍下的真实镜头的感觉。


问题在于,这些镜头与影片其它场景的基调并不协调,而对一位大师级的电影制作人而言,这种拍摄手法也显得有些怪异。影片中还充溢着许多辅助角色,他们只有一两个场景,仿佛他们出现在影片中,只是因为真实生活就是如此。


当你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时,你当然不希望改变太多,但有时候,你需要删除一些角色,因为他们无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我认为,这部影片需要删除几个不必要的角色,例如我们在影片开头看到的几位老师中的一位,又如在斯宾塞和安东尼在意大利与亚历克斯会面之前,与他们俩混在一起的那个年轻女生。


影片的最后二十来分钟是它最出色的部分,伊斯特伍德十分娴熟地展现了列车上的恐袭事件。这一场景揭示了尖锐的细节,当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再现他们的英勇时刻时,观众不禁会双眼含泪、喉头哽咽。


伊斯特伍德十分出色地为这一时刻的到来渲染了期待和危险的氛围,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些简短的列车镜头已经为这一时刻的到来作了铺垫。


该片的主题显然是勇气,但某些时候被爱国主义的渲染所盖过。考虑到斯通和斯卡拉托斯都曾在美军服过役,这种渲染并无不妥。但是,影片中出现的基督教信仰的主题,却有些偏离了故事的主体。虽然斯通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一个基督徒,但我还是觉得,将基督信仰的元素纳入影片阻碍了真正主题的表达。


《15:17开往巴黎》很可能不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最佳电影之一,这位导演在他的生涯中已经留下了太多经典影片了。


《15:17开往巴黎》的败笔,在于它没有在表现那件极具吸引力的真实事件上投入足够时间,也没有将勇气作为它真正的主题。虽然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在列车场景中的演出十分出色,但他们的表演不够撑起整部片子。


尽管该片有这许多缺点,但斯通、萨德勒和斯卡拉托斯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一看。哪怕只是为了观赏他们和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是如何将那件震惊世人的列车事件重现在大屏幕上的,有意者也应该走进影院。


其它关于《15:17开往巴黎》的评论:


《纽约时报》:

《15:17开往巴黎》最值得欣赏之处,就是它的去艺术性。伊斯特伍德先生——他一直以来都偏爱紧凑有效的执导风格——在该片上试验了一种简约的风格,这使得他的一些较早作品显出巴洛克式的绮丽。


他像是在检测极简主义的极限,检测究竟能去掉多少人工雕饰却又不破坏影片的戏剧张力。没有许多伏笔,也没有许多心里探析。故事的真实性确保了一种直率的力量,而这也正是伊斯特伍德先生试图在影片中展现的。正是他对该故事的匠意吸收,赋予该片以迷人魅力和感人力量。它的极端直率混合着神秘。


《卫报》:

无论是否有意为之,这部影片的真正魅力正是那致幻式的无聊假日:无尽的啤酒,无尽的咖啡,无尽的自拍。主角之间没有张力,也没有真实的联系,仿佛他们并不非常了解彼此。不过,这也可能是真实朋友的实际模样,没有剧本式的电影时刻去突出友谊。


尽管斯宾塞曾谈到上帝赋予了他的人生伟大的使命,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编剧多萝西·布莱斯克尔,还是严格地避免了任何预示或征兆。不,我们只是从那个假期跋涉而过,像是被强迫着观察他人的相片。十分乏味,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模样——乏味。尤其在一场疯狂而英雄主义的突发行为的衬托之下。


至于斯通、斯卡拉托斯和萨德勒,我向他们致上无穷的敬意。至于他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他们使我想到汤姆·斯托帕德的《君臣人子小命呜呼》中的祈祷者,他说曾在舞台上真正吊死了某人,但困惑的观众却只将之视作一场糟糕的演出。一部由伊斯特伍德拍摄的纪录片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Slash Film:

在任何意义上,这三个男人在2015年的行为都是英勇的。他们做出了最好的应对,牺牲自己、保护他者,只是因为恐袭者的枪卡住了才侥幸存活。(这可能像是想象中的情节,却是实际发生的事情。)


但是,英勇的行为却未必适合改编成引人入胜的叙事片。94分钟的《15:17开往巴黎》将大部分时间聚焦于斯通,他最先被刻画成一个由于父亲缺失和高中老师的恶意而心怀愤恨的少年。斯通长大后加入了空军,部分原因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减肥和适应社会。斯卡拉托斯、萨德勒和他,虽然自孩童起便是朋友,但只是当他们在那次命定的背包旅行中再次相会时,才最终成为了英雄。


虽然这三个年轻人是首次当演员,但他们展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个人魅力。然而,正如伊斯特伍德和编剧多萝西·布莱斯克尔所展现的,他们的旅行自身缺乏戏剧性。在三个男人乘上火车面对恐袭者之前,《15:17开往巴黎》的情节都缺乏戏剧冲突。如果伊斯特伍德没有在影片的较早阶段随机插入恐袭事件开端的剪辑片段,该片将不会存在任何戏剧紧张。


《大西洋月报》:

我要在这里指出《15:17开往巴黎》的广告宣传中存在的严重不精确。根据影片的海报,该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但我很确定我所看到的影片出自托米·韦素之手——那位古怪的艺术家,“如此糟糕的好”的邪典电影的经典之作《房间》的创作者。


还有别的方法去解释影片中断断续续的对话,各种场景与主体情节的断裂,以及从未出演过电影的演员的集合吗?观看《15:17开往巴黎》会令人产生一种陌生和不安的情感,只有像韦素这样的真正大师才能常常召唤出这种魔力。


让电影遇见生活,尽在影视生活第一站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正义联盟"扎导女儿去世前就被解雇?

阅读8942
电影 
举报0
关注Mtime时光网微信号:V_Mtime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Mtime时光网”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Mtime时光网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Mtime时光网

微信号:V_Mtime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