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留守空城的“恐归族”,选择了哪种春节或是生活?

作者:单向街书店 来源:单向街书店 公众号
分享到:

02-21


今年春节,你回家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你或许会感到不可思议,回家过年难道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吗?

 

然而,有这么一部分人,“回家过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烦恼和恐惧。与其回到家乡去承受家长式盘问,价值观冲突,饭局“车轮战”,往来人情债……他们宁愿留守都市,享受一个人的自在。他们,就是“恐归族”。



近年来,“恐归族”的群体在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回家过年”承载的仪式感在逐渐弱化。长期在异乡生活的人们已经感受到了故乡概念的模糊和亲属关系的脆弱。

 

这种感受如今在不断加剧,甚至演变成了一种焦虑。如果这种情绪走向了极端,日本的“无缘社会”或许就是我们未来需要面对的状况。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无缘社会。

 


1.   

让人毛骨悚然的无缘社会

 

“无缘社会”这个词汇出自日本 NHK(日本放送协会)2010 年 1 月 31 日播出的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描述了日本正在步入没有关联的、各不相干的社会的现状。


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剧照


无缘社会有三个典型的特征:无血缘、无地缘和无社缘。

 

暂且不说由于“单身”、“不婚”“少子”这种情况带来的血缘关系的断裂,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一家人各奔东西,长年间互不联系,亲属间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淡薄。

 

而当一个人离开了故乡,与家乡的联系自然会变少。到了双亲过世之后,更加变的无家可回,故乡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他乡”。

 

不仅如此,雇佣状况的恶化也使人作为一个个体变得更加孤立。公司不实行“终身雇佣制”,而个人也跳槽频繁,和公司、同事很难建立稳定的关系。

 

原本过着寻常生活的人们一点一点与家人、故乡和社会失去关联,长此以往的结果之一竟是“无缘死”。


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剧照


NHK  “特别节目”组在采访中发现,社会上存在这么一批人:


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没有家乡可回;

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

他们死去,不为人知,连收尸者都没有,甚至无法知道他们是谁。

“无缘死”,成为对其死亡原因的一种新称呼,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无缘死者”。

 

而在无缘死中,单身者所占的比例很大。


79 岁的若山女士,一直坚持工作支撑全家,她忙于工作和照顾母亲,连结婚的机会都失去了。她给自己买了一个戒指,她说,“反正没有人会送给我戒指,所以我就自己买下来了。”


尽管是这样一个好强的女人,在年老的时候, 也流露出了无法抑制的脆弱,担心自己就算死掉也没人知道。


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剧照


生死同属于人生大事。关于墨西哥亡灵节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将死当作生的补充,死亡是人走向另一个阶段的开始。中国和日本文化也一直没有停止对生死的探讨,认为生和死都承载了人的价值。


电影《寻梦幻游记》描述了一个去世之人生活的亡灵世界


正因如此,“无缘死”才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无人陪伴的人生终点,彻骨的孤独感,简化的送葬仪式,被抹去的人生痕迹,都让人们对于“无缘死”的惶恐超乎想象地蔓延。


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剧照


节目播出之后,令人意外的是,许多正值壮年的年轻人留言说,“我说不定也会无缘死的”。

 

年轻群体对无缘社会更为深切和复杂的体验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带着悲观的情绪。在追求个人自由和“构建关联”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独自生活成为常态的今天,他们已经认识到,“无缘社会”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如果说日本走向无缘社会是因为“不想给别人添麻烦”的国民价值观,那么一向强调“人情”的中国会走向无缘社会吗?


“空巢青年”的出现证明无缘社会在中国已经初见端倪。这一相对于“空巢老人”衍生出的群体,指的是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



独居是空巢青年生活的一个普遍形态。淘宝 2017 年发布的《中国空巢青年图鉴》,单身、在异地生活、 20 岁至 39 岁的空巢青年超过 5000 万。



他们远离故乡、亲人,缺乏感情寄托,缺少家庭生活,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从他们身上,我们已经可以察觉出地缘、血缘和社会缘的丧失。


空巢青年一直以来被贴上的“孤独”、“缺乏社交”等带着贬义色彩的标签隐含着人们对于无缘社会到来的恐惧。



但随着不断深入的调查和认知,我们发现,空巢青年的生活状态并没有那么糟,甚至是许多年轻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2. 

单身是年轻人主动选择的结果

 

尽管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独居生活正在盛行,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备受误解和批判。所谓的“单身狗”仍在遭受无情的嘲讽和居高临下的同情,长辈们忍不住为单身的晚辈们操心担忧,并进行无止境的催婚。

 

针对这样的情况,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的作品《单身社会》为选择独居的人们做出了一些合理的解释。


《单身社会》书封


以空巢青年为例,他们的独居生活与“单身”和“独自居住”密切相关。

 

单身如今是许多年轻人主动选择并享受其中的一种生活状态。个人主义的兴起是这种选择的关键所在,人们学会了在个人利益和其他行动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间进行权衡。在对伴侣和孩子负责任之前,最主要的义务是先对自己负责。


 

舒适、自由、不被关爱所牵绊都让单身者拥有了更多享受其他有趣、新鲜事物的机会。绝大多数单身者能够将时间用于健身、社交、参加艺术活动和公益活动。

 

年轻的职场人深知雇佣关系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必须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以建立自己的优势。同时,恋爱、结婚生子对于一个工资、待遇均不稳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会增加的住宅费和子女教育费都会造成巨大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地位的提升对于单身的选择至关重要。女性拥有受教育和就业的权利意味着她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实现财政自主权,摆脱家庭的束缚。

 

美国《Cosmopolitan》杂志前主编海伦·格利·布朗在《性与单身女性》一书中写道:


单身女性,绝不是需要同情和保护的生物,她们正蜕变为这个时代最具魅力的女性……她们的迷人之处在于她们依靠自己的智慧生存,自给自足。

 

海伦·格利·布朗,女性杂志出版业的奠基人,是首位将“性与单身女孩”概念引入主流的女性


单身也不意味着禁欲,在找到真正合适的人之前,单身为探索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提供了便利。

 

独自居住则提供了一个保持私密和独立的个人空间,保障了年轻人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由,扩大了生活的各种可能性。

 


3.

追求个人自由的结果之一竟是无缘死?

 

独居生活也并不总是积极有活力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

 

大部分人仍然认为婚姻和亲密的关系能够带来安全感,他们比单身者本人还要忧虑单身的状况,不理解的眼光和无限度的逼婚常常让单身者难堪。单身女性面对的压力要更复杂更庞大,她们的成就和形象因为单身而受到社会的贬低。


单身者还要应对独居生活的种种挑战,尤其是孤独感。到了老年之后,年迈为独居者带来的问题更加充满悲情色彩。空虚的退休生活,疾病和健康问题……这些在人生其他阶段平凡的问题,在老年都会变成压倒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又回到了我们最开始说的无缘社会带来的结果——无缘死。那么追求个人自由真的会导致无缘死吗?

 

许多人在观看《无缘社会》之后开始思考,为了避免悲惨的老年生活,是不是应该尝试去努力去维系地缘、血缘和社缘。

 

事实上,维系这些关系不是通过些许努力就可以做到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要以矮化和牺牲个人价值观作为代价。

 

回到具有牢固关系的家乡或许是个不错的尝试,但迁徙从一开始就意味着选择和失去。电影《布鲁克林》的主人公,一个小镇姑娘,在回到家乡和留在城市之间最终选择了后者的行为能够给在异乡的人一些启示:尝试回去的时候请思考一下当初离开的原因。


电影《布鲁克林》剧照

 

对于许多单身者来说,投入工作和个人爱好会固然令生活充满成就感,但当周围的人都结婚生子,单身者们难免会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没有找一个伴侣安定下来,而如果现在选择结婚,会不会过得更开心,老年生活会不会更有保障?

 

很遗憾,答案并不完全肯定。

 

步入婚姻生活的确是有益处的。当婚姻生活顺利的时候,伴侣之间那些微小但亲密的关系都是无价的,陪伴、交谈、分享都让人的情感有所依托,心理上得到安慰。两个人的经济优势也远大于一个人,人们可以享受更高的生活质量,对老年生活有更强的安全感。

 

但当代的家庭关系是非常脆弱的。中国的离婚率在不断增高,最新数据显示,2017 上半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和婚姻登记机构共依法办理离婚登记 185.6 万对,比去年同期上升 10.3% 。离婚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方出轨和家暴,以及夫妻关系不和。


在不和谐的婚姻里,人们会感受到痛苦和孤独的程度不见得会低于单身者孤独的程度。


 

女性甚至在承担更大的风险。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的预期寿命比男性要长。通常是女性的那一方,在最需要陪伴和支持的时候,面临孤身一人的情形,最后多是女性承担起了照料垂死的伴侣的责任。

 

所有的这些在提醒我们,要应对无缘社会,应该去寻求新的思路。

 


4.

如何度过最后的时光?

 

在 NHK 节目组根据《无缘社会》纪录片整理的采访手记里,最后一章给了我们一些希望。


《无缘社会》书封


藤薮先生在日本歌山县的白滨海岸组织了一个非营利的援救站,在救出自杀者后,支持他们重建与社会的关联。被救助的人一起生活,重新建立某种联系。


纪录片【无缘社会-无缘死的冲击】剧照: 藤薮先生


在不可或缺的场所里,人们互相建立关联,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和角色,产生了生活的希望。


除了家庭、故乡、公司,我们可以在其他的地方获得存在感。我们需要培养一个能够支撑起老年生活的爱好并积极参与社交,进行一些有益身心的健康活动。

 

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照顾的技能也非常有必要。我们要与外界保持稳定的联系并了解如何在身体不适的时候及时让外界知道。

 

除此之外,一些新的变化也能为我们增加一些信心。更多高质量的养老院和老年人社区为独居老人提供了一个去处;建筑设计师们已经开始根据独居老年人的需求进行住宅探索,设计也更加人性化;家用型机器人、机器人宠物和一些能完成日常居家事项的“智能家居”都对独居的老年人有特别的助益。


老年人住宅中随处安装的紧急报警按钮


某科技公司开发的家用型机器人,可以提供视频聊天服务,可以查看老年人是否摔倒以及提醒老年人用药


机器人宠物,能够对人类的触摸作出反应。机器狗能够发出犬吠声。


但这样新兴的探索本身也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质量参差不齐的养老院,家用机器人是否能真正缓解老年人的孤独。而且关键是人们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负担这些费用。


所以真正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无论选择哪种生活方式,对老年生活提前进行一个思考和规划都是有意义的。



你在哪里、与谁一起过的年呢?


阅读9088
举报0
关注单向街书店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单向街书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单向街书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单向街书店

微信号:onewaystreet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