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看到飙泪!你们的爸妈爷奶都酷!到!爆!炸!

作者:LinkedIn中国 来源:LinkedIn中国 公众号
分享到:

02-19

小编在北方温暖的家中问候亲爱的读者们好!想死你们啦!


今年放假前呢,小编做了个决定:过年要放下手机,不玩游戏不集福,只在固定的时间集中处理消息,把时间用来陪伴家人。


本以为会无趣到爆裂,结果,我,一个花季少女,竟欣然沉浸在与二大爷和小姨们无穷无尽的饭局里:


长辈们在一起喝酒话当年,简直太有意思了!



不苟言笑的爷爷,追奶奶的时候每天骑着二八自行车来大院门口弹吉他;


头发花白的三叔,第一次创业就掉进高利贷,从一无所有到现在经营几百人的企业;


日常穿搭精致优雅的小姨,年轻的时候是整栋商场里最漂亮的“柜花”······


我们好像总是忘了,眼前这个看说明书时需要眯起眼睛的人,也曾青春吐芳华,浪漫得无以复加。


他们的职场生涯更是风云变幻,曲折又精彩。


我们征集了LinkedIn读者们的父辈、祖父辈们的职场故事,还收到了很多他们年轻时的工作照。


每一条都让整个编辑部发出惊叹:“哇哇太酷了!”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狐狸和LinkedIn的读者们。





“生命诚可贵

战场无需归”

 

眼前是战火纷飞,大局是家国动荡,祖父辈们的生活看起来好像毫无余地,但他们在逼仄的环境里选择了挺身而出,以最英勇的姿态去换后世安定。


有位粉丝留言说,爷爷留给奶奶的遗书里有句话,是“生命诚可贵,战场无需归”。


看了下面这几个祖父辈的故事,大概就能懂幼时背诵过“横渠四句”的个中深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dearAnja


爷爷叫柳昆尚,是中国空军培养的第一批飞行人员之一,他从事飞行事业几十年,执行的不是一般飞行任务,而是为共和国的领袖们飞专机。


前一阵北京台的记忆栏目报道过。



其中,他为保障毛主席飞行42次,时间156小时零5分;


为周恩来总理飞行70次,1919小时零7分。


是为这两位领导人飞专机次数最多、空中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行人员。


@selina21


外公李武(1931-2016),经历抗日战争,参加抗美援朝至战争胜利,曾任国企运输公司董事,国家老干部。


外公是孤儿,十几岁入伍时还曾因为年龄太小和过于瘦弱被拒绝,可是他坚决要参军,打了很多场战役。


抗美援朝爆发后,外公随部队支援朝鲜,那是一支第一批进入朝鲜、最后一批回国的军队。



他常说一句话:“战场上每天看着那么多的战友出去,回来的只有几个人,我好幸运。”


家里的小孩们最高兴的就是每年外公的生日,我们会围坐在一起听他讲从前的故事:抗日战争、八年内战、抗美援朝······


但直到长大后看了《潜伏》,才明白外公讲的“电台”、“掺沙子”是什么样的工作!


回想外公的一生,简直就是传奇的一生!


@杨斌


爷爷一生英勇,当年跟随范子侠将军的129师,和日军在沙河血战,最后以副团的军衔阵亡。


他留给奶奶的遗书里这样写着:生命诚可贵,战场无需归。



外公曾是江苏省丰县农工部副部长,曾经在山东巨野县银行做保卫处主任,50岁的时候为了照顾生病的妻子,主动内退。


期间多次为民请命到北京上访,为群众打官司,为丰县华山镇大师楼村人民基层群众修建公路,修建了纪念范将军的小学“子侠小学”,是全国第一所以烈士命名的小学。


@Summer任


想说下爷爷的故事。


爷爷叫任存先,生于一战前,是当时的富二代,被他姥爷送去当时的“上海大厦大学”学习飞机引擎和法律。


后来在香港求学时二战爆发,先在武汉任国民党官员翻译,后因为懂飞机引擎在重庆参加飞虎队,任机械师。


二战结束后,回老家开了我们省第一家汽车厂。


可惜爷爷没能活过那个特殊的时代,走的时候不到40岁,尸体都没有。



奶奶生前每到清明都会嘱咐家人买咖啡,哽咽地说他最爱喝咖啡。


爸爸去年看到《参考消息》一篇报道,说飞虎队中国飞行员和机械师不过百人,忽然觉得这个范围很小,想找爷爷的照片,但至今没找到任何资料。


 

“父母学霸起来

比我们强多了”


我自诩是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学习能力强,总觉得爸爸妈妈不懂这些学科。


实际上,他们为了梦想和生活而挑灯夜战的时候,比我们学霸多了。


@吕霁雯


爸爸是公务员,我小学的时候他们单位组织去美国考察,回来说什么都听不懂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于是便开始了从头学英语的日子。


每周都能看到他和自己请的老师在餐桌前学习讨论。


当时年幼的我并不会关注他们的谈话内容,但眼前的这幕画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长大后对英语的热爱。



照片是爸爸现在学英语的书桌。


他是个时间观念特别强的人,做事讲效率。


自从下定决心学英语后,逛超市他就一边观察商品标识一边查电子词典,陪我去医院也会拉我一块儿看China Daily,一边读一边给我解释。


只要他在家电视就锁定在央视9套。


念大学后的我才恍然大悟,语感的培养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工作后也我常觉得感激,认真对待每件事、安排工作有条理这些道理,小时候爸爸就言传身教给我了。


当年从山坳里走出来的他没有过硬的背景,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自己的努力,给了这个家最大的保护和温暖。


@ 此处应要求马赛克


母亲是国企技术型高管,一个低调胆小的女人,跟父亲离婚后为了支撑起我们母女的生活,她一边工作一边备考高级工程师,每晚我在小桌这边写作业,她就在那边画图。


哪怕在最难的时候,也没中断过我学琴棋书画的开销。


考到高工后需要要带团队,她一个说话大声都会脸红的人,每天回家在镜子前练习讲话。


压力最大的时候她会躲起来哭,哭完了就自己给打气:“努力努力再努力”。


后来她真的成了受人尊敬的高管,却依旧谦逊,对内雷厉风行对外却总是夸赞团队。


家中条件也越来越好,但当年她喊着“努力”的那个画面,影响了我整整二十年。



现在我在上海做fashion,受妈妈的影响我也一直特别努力,是那种能做到八十分就要努力交九十分的心态,也影响了我职场上一路的心态:永远跟团队并肩而行。


职场的成功在我看来,并不是年薪突破了千万或者团队突破万人,而是你的心态、努力和持之以恒的坚韧。

 

@张雪薇


姥姥高玉珍,“文革”开始那年毕业的大学生,考入河北农业大学那年已经25周岁了,30大几才和她的同窗“男神”,也就是姥爷喜结连理,如今姥爷走了三年多了, 姥姥也脑萎缩,成了一个有点痴呆的老人。



姥姥生在山区农村家庭,16岁的时候村里成立了识字班,好学倔强的姥姥冲破家庭阻力,抱着侄女,边上学边看娃,回到家还帮嫂子做饭,可以说书本孩子锅台一起转……


后来她自己背着铺盖卷考去了唐山女中,还因为成绩优异登上过唐山日报。


这张照片是姥姥高中时的合照,前排右一是她。



姥姥对知识和工作的的执着,对老人的孝道,对家庭的责任影响了两代人,如今妈妈舅舅都是国家公务员,在各自的岗位、家庭辛勤付出。

 

“我们能做的

就是不断向前”

 

有时候我会把写中年危机的文章发给爸爸妈妈看,他们依旧乐乐呵呵地,觉得每个人努力过好生活就已经很幸福。


当然可以说他们跟不上时代,但在和长辈聊天的时候会反省我们这一代的“焦虑”,让我们身心俱疲并且头秃的,难道不是自己的低效率、拖延症吗?


大部分人的焦虑实在太没有必要了,我们付出的努力,根本不配焦虑天花板的问题。



以前日子更苦,物质条件远不如今天,但他们从不屑于耍心机和手段,靠着正直良善也能立足于世,让日子充满希望。


每一代都有自己的天花板,但相对的,每一代也都有自己的机会。


@Peggy


爷爷是纤夫,在寒冬里打着赤脚在岸上拉船,奶奶在船上用竹竿抵着水里的石头摆方向。


以前家里穷,奶奶坐月子也得工作,劳累加上粮食短缺导致奶水不够,只能把米饭嚼碎了喂刚足月的爸爸,爸爸一直有胃病也许就是因为要过早消化谷物。


奶奶没读过书,但是有大智慧。


在我们到了该读书的年纪,从仅剩的1100块里拿出1000块带着孩子们回老家置办家当供养我们读书,留给爷爷100块做伙食和开船费用。


她一直扶持着这个一穷二白的家,直到现在四代同堂。



如今爸爸已经五十,奶奶近70。


北江河上的小木船变成了现在气派的铁船,日子越来越好,现在儿孙们也各自精彩,骨子里的勤劳良善没变过。

 

@匿名


爷爷奶奶支边到阿坝州20年,爷爷筹建了阿坝州第一所卫生学校,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阿坝卫生学校。


奶奶在州医院作总护士长,曾经和医疗队翻山越岭骑马到边远牧场巡回医疗,多次为当地人民献血献皮献骨髓。


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建设祖国的现代化、提高人民的医疗水平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芳华。



图为五十年代初,奶奶作为护士长和护士班学员合影。


 @徐然


爷爷当年就读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直接入伍,参加过三大战役,解放后支援大西北边疆建设,带着全家从山东来青海。


爸爸从青海第一批高考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妈妈和爸爸从小一个部队大院长大,也考入上海医学院。


毕业后两人都放弃留在上海发展的机会,回到家乡青海西宁,加入祖国的边疆建设。



爸爸妈妈恢复高考后考到上海,毕业回家乡大西北支援边疆建设。


从来没觉得“情怀”“不忘初心”这种字儿矫情,其实生活不就是要这样吗?


不说家国天下,至少照顾好爱的人。


@森哥


太爷爷是国民党武昌辛亥革命首会会长,爷爷当时被当作大资本家批斗,爸爸也被牵连。


改革开放后爸爸妈妈做生意,那时候是推着三轮走街串巷,妈妈被雨淋得睁不开眼睛还是把一三轮车的货推回来了,照片是爸爸妈妈。



但付出总有收获,现在我自己创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他们年轻时受的苦,就觉得什么坎都过得去了。


身边有些80后总说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人,我倒是很感激现在。


不是社会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要努力跟上社会的发展。


@匿名


爸爸是一名驻守乡村四十年的老医生,谈不上高大上的职场,却也实在守护了一方乡亲。



风雨无阻翻山越岭为老人小孩看病,记忆中无数记账本,穿烂的无数双解放鞋,还有背坏的无数药箱,这其中存放了很多个平凡家庭的幸福或苦痛。


@幽谧


爷爷过世时我高一,他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位沉默寡言、挺拔帅气的老人,没上过学,靠做车夫卖苦力为生,坚持供几个孩子读书,后来爸爸成了乡镇当时唯一的大学生。


小时候我们家开了乡镇唯一的批发部,是之前供销社改制承包下来的,类似下图这种,爷爷自己一人拉着地排车去很远的地方进货。



虽然农村的老照片都没留下,但爷爷弯腰低头的坚韧一直在我心里,其实越简单越难,越淳朴越真实,也越值得回忆。


征集中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故事,各有温暖或辛酸,坚韧或无奈:


读者@芳芳郁金香的父亲是警察,每逢年过节就要通宵执行任务,他在外是人民警察,在家是丈夫和爸爸,一样顶天立地;


读者@颖子的爷爷是老师,奶奶是没落地主家的大家闺秀,他们相依为命,互相照顾饮食起居;


读者@shuwei.yan的外公是高炉设计师,在做一个中韩合资建厂项目的时候,跟韩方谈不拢,连夜写信越级上报……


幼年时我们总缠着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不停问这个为什么那个怎么样;


后来有了手机电脑,他们的故事就变成了“唠叨”。


有时他们怯生生地递过一只削好的苹果,刚起了个“我们年轻的时候哪有这些东西”的话头儿,就被我们一句“那都多少年前的事儿”给噎了回去。


其实不妨听听看?他们在职场沉浮的那些年,也许比我们想象中精彩多了。


趁着假期,跟他们聊聊天吧。


把爷爷奶奶讲给爸爸妈妈的故事,也讲给我们听!


这个春节,你在家人那里听来了什么好故事?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小狐狸和LinkedIn的读者们。

本文图片来自粉丝提供、视觉中国和影视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LinkedIn。

LinkedIn欢迎各类广告品牌合作,发邮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获取更多信息。

©2018 领英 保留所有权利

阅读9636
举报0
关注LinkedIn中国微信号:gh_04faa23eb9ed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LinkedIn中国”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LinkedIn中国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