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年还没过完,我妈就把我赶出了家门

作者:反裤衩阵地 来源:反裤衩阵地 公众号
分享到:

02-20

春节假期过半,朋友突然提前返京,于是得闲来找我喝酒。


我问他:又跟家里人撕了?多一天都相处不下去?


他笑笑,说:真没有。这年头,住山沟沟里的人都用的是智能手机,老家的亲戚谁还不上微博微信?你们这些写文章的,年年控诉年年写,分寸他们渐渐也都知道了——谁也不想被晚辈上网骂傻逼不是?所以现在回家过年,并没有人敢来问我什么时候结婚、每个月挣多少、房子多大买的还是租的……亲戚们坐在一起,礼貌地微笑、聊些不咸不淡的天、克制地吃完一顿饭,然后赶紧各回各家——仿佛是参加公司年会又和跨部门的同事坐了一桌。


那你怎么提前回来了?


我妈催我回来的。朋友说。过完初二,我妈就对我说,接下来没有亲戚要见了,我要没事可以改签提前回北京。我本来以为我妈说的是反话或者气话,没想到她是认真的,一个劲对我说:回去吧,清清静静休息几天,不然过个年多累啊。


“你妈到底怎么想的?”


“我妈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妈说了一句话真的令我百感交集,然后我就改签回来了”,朋友长叹了一口气:“我妈说,早点回去吧,回到你自己的生活去吧。”



那一瞬间,我理解了朋友的妈妈,因为我也有一个这样的妈妈。她们深刻地、直面地、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一个事实——每个人一生之中,至少会有两个家:一个是父母在的家,一个是自己的家。


就像我妈今年说服我不必回家过年:我有点累,和你爸都想休息。你回来了,反而是客,我们都得拘着,还得为你迎来送往,招待亲友。


你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


你过年回家,又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懒觉睡到大中午的日子,你也许闲极无聊天天刷手机还上网吐槽抱怨自己过年前美美的过完年被喂胖了十斤。而你妈、你爸、则花样百出地取悦你、娱乐你,给你做好吃的,陪你一起走亲戚,生怕你不高兴现在也不敢和你多聊那些你不愿意听的。


是,父母很爱你。但,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招待你其实很累,他们现在也有了自己的生活——没有你参与的生活。


没有你我的日子里,我们的父母爬山锻炼、跳广场舞、每天两场麻将、参加被坑的购物旅行团、不想吃饭就不做……他们现在的生活,也被你我拿来吐过槽,但,那的确就是他们在我们离家以后,慢慢发展出来的、悲喜自知的生活。


他们曾经也不习惯,但他们在我们离开多年后,已经生活得很自如。你偶尔的重新加入,只是做客。


每次从老家离开的时候,内疚么?内疚。但内疚只是一时半会儿的。当你不多久之后躺回了远在千里之外、你自己挑选、自己布置的另一张床上时,你其实分明也长舒一口气:终于回家了。



我们这一代的大多数,其实与父母都习惯了过度介入对方的生活。早些年父母对我们充满控制欲,包括学习,包括择业;后来我们又对父母有诸多依赖,比如买房,比如养娃。两个家的界限,早已在一地鸡毛中变得模糊不清。妈宝男和巨婴女的队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成长、壮大。


同样的,那些习惯了掌控子女生活的父母,在孩子离家后,会丧失生活的重心,如果无法及时调整过来,就会陷入“空巢”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只能依靠不断地要求子女“回归”,不断地满足子女所需,来调节日渐偏塌的生活与情感。


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那是一个人的来处,是回忆的仓库,是自省的源头,但却不是未来的走向。后来的家,承载的是希望,是通过成长和思考建立起来的精神归所。这个归处,朝着未知的远方无限伸展,最终也许又成为另一个生命原生的摇篮。


父母影响了我们,我们影响着孩子。


父母和子女之间,完全跨越时间、跨越潮流、跨越所知所想去交流,是不可能的。我看到很多对此解读非常到位的文章里,到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对应现实的答案。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题很难解,难解在于,它需要两代人互相体谅、互相尊重的换位思考。


要求自己容易,要求别人太难了,更何况,这个别人,还是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父母。你对他们说:让我们给彼此自由的空间。很可能听进去再翻译出来,就成了:你们养育了我,但我不想养你们。


 

听闺蜜讲过一个故事,关于她曾请过的月嫂。


这位阿姨不过50出头的年纪,做月嫂却已经快要20年。虽然如今的金牌月嫂价格不菲,但市场仍然供不应求。闺蜜原本想再续约一个月,结果阿姨竟然已经被公司订单签到了五个月后,这就意味着半年的时间里,她要连续昼夜不休地照顾新生婴儿——这简直是足以累到吐血的工作量。


令闺蜜无法理解的是,她如此拼命地工作,所赚到的薪水却一分不剩地都打到了儿媳的账户。问她自己吃穿用度不需要花钱吗?她憨厚地笑笑说:我留钱有啥用,都给我孙子用,我高兴。


闺蜜出于善意,随口劝了句:你儿子也能赚钱养家,你其实更应该考虑自己。


阿姨则很认真地回答:我能赚钱的时候多多养着他们,将来老了他们就会养我,天经地义嘛。


事情后来的发展是,几天后,闺蜜起夜时经过客卫,听见阿姨的哭声,敲门询问后才得知,儿媳要求分开住,觉得跟父母住在一起,不自由,管得太多。儿子也同意了,东西都搬走了,曾经热热闹闹的屋子里,只剩下老伴一个人。老头子打电话来诉苦,两个人聊着聊着都痛哭失声。跟闺蜜倾诉的过程中,阿姨还在不停地重复: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他呀!他怎么能走了呢?!


闺蜜这一回也不知道怎么劝了,只是后来问我:你说这一切,到底算谁的错呢?


我的回答是:大概,是“养儿防老”的错吧。

 

 

对于亲子关系的表达,很多人都喜欢这一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读得到令人动容的温柔,也看得见慨然长叹的伤感。


但我觉得,不必追,也不必守候。孩子转身的时候,父母也可以学着转身。各自归家,惬意地生活,等待下一次的重逢——毕竟,缘分永远不会断,回忆永远不会老。

 

很庆幸也很感激,在“春节回家”这个千古难题上,有些父母先于我们成长了,当我们还不知道如何应对越来越少的相聚和越来越多的别离时,他们已经找到了最好的方法——宽慰了自己也同时安抚了我们。


十五年前,老妈在电话里佯装发怒地说:有本事就别回来!


十年前,老妈在卧室门口,假装不经意地问:就不能多留几天?


五年前,老妈故意不看着我离开,但在我到达之后,一定会收到她的短信:飞机准点吗?


这两年,她开始对我说:还不走啊?工作不要做啊?别耽误我们出门旅游啊……


从惦念到舍不得,从牵挂到放开手,我们以为的“老顽固”们,其实一直在努力学习转身——在你用决绝的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之前。


如果你的父母在这个春节,也着急“赶”你走,请深深地感谢他们、并在之后的岁月里,在能力之内,多多主动地关心、陪伴、照顾,因为他们主动给了你体谅。


体谅,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心意。



本文插画来自艺术家Evgenia Makarova

微信&微博:反裤衩阵地

阅读8975
举报0
关注反裤衩阵地微信号:masee2013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反裤衩阵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反裤衩阵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反裤衩阵地

微信号:masee2013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