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这些细节里,我们读懂了中国人的美好生活

作者:新周刊 来源:新周刊 公众号
分享到:

02-19


今年春节,你都准备了什么年货?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年货市场,彩电、冰箱等家电被纳入年货清单,医药保健类商品受宠,海外旅游成为新的年货品类。年货消费不再局限于食品、衣物,更倾向于娱乐、健康、旅游等方面的新体验。这折射出国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变化,深刻传递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旺盛需求。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满足,它更多地体现在具体而微的日常细节里。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更具质感的价值和体验,成为人们新的向往和追求。关注个体价值的用户主权时代真正到来。



价值与体验,标注生活方式变革

——————————————


高铁的变革,改变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生活方式。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投入运营,成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开端。到2016年底,中国高铁营运里程突破2.2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高铁将城市连接起来,让出行从长途跋涉变成舒适的享受,给求学、经商、旅游、工作带来了诸多便捷,“天涯咫尺”拉近了人们与美好生活的距离。



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图/人民日报


当出行体验升级成为一种常态,独具特色和情怀的休闲旅游流行起来。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和停不下来的购物让人厌倦,放松心灵的自由旅行与感受变成稀缺,人们尝试在旅途中享受生活和遇见一个个未知的美好。随着休闲、体验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美好生活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厚的内涵。


作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体,人的需要和感受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人零售、网络直播、在线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满足日渐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人脸识别技术、语音交互技术不断升级,刷新着人们对体验边界的认知。无人零售商店,真正实现随买随走,即时支付,美好生活更具科技感。



日常生活需求,从功能向品质升级

———————————————


美好生活讲求获得感、幸福感,而家则是所有这些感受开始的地方。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CBNData)联合天猫发布的《2018中国餐桌消费潮流趋势报告》,显示出消费观念的升级变迁。更新鲜、更天然、更营养成为健康新概念,消费者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的升级。进口生鲜进入寻常百姓家,新兴品类快速增长,品类多元化成为新的饮食趋势。精细化、品质化的饮食需求愈发高涨。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美好生活体验,成为新的时代议题。大年三十,央视《挑战不可能》的收官之战,就通过一场冰箱保鲜科技的极限挑战,展示了科技对人们生活品质的巨大改变。节目中,海尔颠覆性打造的家庭食材超市级全新储鲜方案,打破了传统单一冷藏保鲜格局,让不同食材有不同存储空间。精准分区保鲜,满足了全家人的多重营养需求。人们从中看到了越来越美好的未来生活。



精准分区保鲜,满足家庭多重营养需求。图/央视《挑战不可能》


这场挑战,只是海尔用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一个缩影。此前的节目里,海尔双子云裳洗衣机震撼亮相,全球首款双层分洗设计实现分区洗护,不同衣物不同洗,让每一种面料都得到专属呵护。当前健康洗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品类创新带来的新体验将赋予品质生活更多的想象。



全球首款双层分洗洗衣机双子云裳亮相挑战舞台。图/央视《挑战不可能》


一直以来,海尔为普通人的美好健康生活不懈努力。它不是简单地创新家电,而是从生活细节的角度思考,从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出发进行科技的极致探索。比如,海尔子母机可以让大人小孩的衣物“分开同时洗”,避免卫生问题和交叉感染;全新的免清洗技术,还达到抑菌洁净效果。海尔净界自清洁空调,实现温湿度调节和专业级空气净化功能,为老人和小孩送去凉而不冷的健康匀风。天玺空调可以在检测不同人体冷热需求后,同时为每个人定制“专属舒适”。智能分区送风,同时满足老人、小孩和年轻人等不同群体的需求,实现对敏感人群的极致呵护。


而在智能时代,海尔很早就开始对智慧家庭的探索,目前已有超过181个场景落地,描绘出家电互联互通、主动服务人的未来生活图景。海尔智慧家庭的创新成果,也在普惠更多人。


美好生活需要是无止境的,唯有关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理解每一份个性化需求,并把这些洞察和发现变成创造美好生活的契机,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正是海尔式挑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技创新和颠覆性的产品,海尔收获了10亿用户的信赖,成为对中国科技挑战的最好注脚。


一个国家的发展高度,最终要落在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每一个创新,都意味着美好生活拥有了更多可能性。海尔用坚持不懈的挑战精神,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推进了美好生活的落地实现。相信未来中国美好生活的新篇章里,以海尔为代表的引领品牌,注定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阅读8404
中国人 
举报0
关注新周刊微信号:new-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新周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新周刊

微信号:new-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