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所有癌症5年生存率仅为美国的一半,抗癌新药稀缺!

作者:医学之声 来源:医学之声 公众号
分享到:

02-19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记者:田栋梁


我国癌症治疗形势严峻,上市新药数量寥寥无几,远不及英美。



在2月4日第19个“世界癌症日”来临之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2日在北京发布《以药物创新应对癌症的挑战》2018报告


报告揭示了全球及我国目前严峻的癌症形势,以及加强药物创新、提升药品可及性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社会疾病负担的多重积极意义。


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全球第一


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中国癌症发病人数占全球第一,每天约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平均每分钟约7人。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新发癌症病例达到429万例,占全球新发病例的20%,死亡为281万例,其中肺癌和乳腺癌是我国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谱。


致癌因素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表示,癌症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因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相当于艾滋病+肺结核+疟疾的总和。同时,癌症防治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


沈琳 教授


报告中估算:2010年全球新发的1330万癌症病例的总花费达到2900亿美元,而预计到了2030年2150万新增病例将会带来4580亿美元的经济负担


全球每年确诊的癌症病例数、癌症死亡人数以及癌症病例死亡人数比率都在不断增加,全球的癌症病例数预计将从2015年的1520万例增加到2035年的2400万


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



结直肠癌食管癌在中国城市地区的人均就诊负担最重,大约为1万美元;


肺癌胃癌患者的负担次之,约为9900美元;


肝癌乳腺癌的人均就诊支出相近,约为8500美元。


而大约70%的癌症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一项涉及全球29个国家的肝癌卫生经济学研究表明,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死亡率与发病率比(MIRs)更高。国家的卫生投入高及 WHO 世界卫生系统排名高有利于国家 MIRs 的降低 。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卫生总费用投入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7000 亿美元,占 GDP 的 6.2%,但与美国(3万亿美元,占GDP7.5%)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016年卫生总费用


沈琳教授指出:通过癌症综合干预、筛查和早诊早治来减轻癌症疾病负担、治愈或大幅度延长患者生存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是现阶段中国在癌症防控领域的首要任务。


我国癌症治疗任重道远


癌症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经济负担。今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是“我们能,我能”(We can, I can)。


自1975年以来,全球多种癌症的5年生存率已上升41%,其中83%受益于创新疗法。目前,全球共有800多种肿瘤创新药物在研发中,其中73%的药物都是针对个体化治疗。


癌症的复杂性让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充满挑战, 但今天癌症的创新疗法已经显著的影响了患者的存活率。据美国2018年癌症统计报告显示,从1991年到2015年,美国癌症的死亡率持续下降,每年平均降低1.5%,整体降幅达26%,挽救了240万患者的生命,其中83%都归功于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从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到最新的免疫肿瘤治疗、基因疗法等。


报告中指出,中国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在2015年预估为36.9%,相比美国2012年的数据 70%,主要差距在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癌谱不同


2015年中国、美国、英国癌症5年生存率


根据 IMS 最新研究数据,中国在2010年-2014年全球癌症新药可及性的排名远远不及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49个新药中仅有6个在中国上市供患者使用,排名低于印度,高于南非。


全国癌症新药可及性情况(2010至2014年)


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数据库的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18年1月,在中国进行的与癌症相关的临床试验研究约为 33407 个项目,数量已超过英国,而美国的临床试验项目数量已超过11万,为中国的3倍多。


报告认为我国肿瘤防控研究的难点在于:



肿瘤发病机制复杂、高危因素难控制等原因导致我国肿瘤预防难;


有效筛查技术少、早期诊断技术水平低等因素导致肿瘤发现时普遍偏晚;


肿瘤治疗效果差、复发转移率高且肿瘤治疗副作用大、精准性差等原因导致肿瘤治疗难度大;


我国肿瘤自主规范少、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参差不齐、诊疗均质化程度低。


总的来说,我国肿瘤防控的突破点在:降低发病率、提高早诊率、提高生存率、促进均质化

- END -


/ 相关阅读 /

·


/ 推荐阅读 

·


阅读9072
中国 美国 
举报0
关注医学之声微信号:vom120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医学之声”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医学之声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医学之声

微信号:vom120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