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安妮日记,一个死于集中营的天才少女告诉我们的生命真相

作者:芥末青豆 来源:芥末青豆 公众号
分享到:

02-04

经过多年的心理建设,终于一口气读完《安妮日记》,悲痛、遗憾、尊敬,赞叹,许多种情绪杂糅在一起。

 

安妮·弗兰克,一个15岁的小女孩,却懂得爱,包容,懂得享受生命所赋予的一切。

 

在密室的两年中,安妮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而这是让知道结局的人最揪心之处。

 

我无意去指控纳粹的罪恶,事实上,这种罪以如此惨绝人寰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蕴含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即便是叔本华、尼采再世,相信,他们都会毛骨悚然。而一想到那段历史,离我们才短短63年,我便更是感慨生命的不公。

 

然而,《安妮日记》最伟大的地方,并不是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文献资料去证实那段人类历史上最丧尽天良的暴行之一。

 

恰恰相反,安妮用她对生命的热爱,告诉我们,即便在最严酷的环境中,依然可以活出美好与诗意。而这正是犹太导演罗伯托·贝尼尼在《美丽人生》中,想要传达的价值感。

 

暴行可以摧残我们的身体,毁灭我们所珍惜的一切,可是再残暴的凶手,也不能夺走一个人的希望、梦想与爱。

 

1942年,13岁的安妮,第一次面对的失去,是祖母的离世,她思念这个给予她全部爱的老人,然而,那时,她还有疼爱她的父母、姐姐,有欣赏她的老师,同学。尽管,纳粹已经在限制犹太人的自由,侮辱他们的尊严,但对于孩子,最关心的是学习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与青涩的爱情。

 

如果不是有父亲奥托·弗兰克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安妮日记》,因为,她不会再有两年相对安全的成长时光,因为,作为13岁的她去到集中营后,只有一个下场,就是走进希特勒认为的“人道毁灭”的毒气室。

 

幸运的是,安妮与父亲逃到了密室。从13岁到15岁,安妮在密室中从懵懂无知的孩子,成为识得愁滋味的少女。

 

她的日记,从对猫咪莫迪的思念,对密室中人日常琐事的描写,到对自我成长的探索。然而,即便是描写密室中人的争吵,安妮的文笔也是妙趣横生的,她对人物形象、性格、语言的描写,有着简·奥斯丁式的生动。

 

如表现范·丹恩太太的神经质,和杜塞尔医生的自私,都是活灵活现的,让你觉得这个人就在你的身边。作为处女作,《安妮日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这本身就已经值得人惊叹。

 

整本书中,安妮展现了自己广泛的阅读,她阅读历史、传记、心理学、文学、欧洲皇室家谱、圣经、电影杂志……安妮做了大量的笔记,她希望将来成为记者,并进而成为作家,而这些都是她的积累。

 

除了读书,安妮还在自学法语、英语、代数、生物、历史等学科,她一直梦想在1944年9月可以重新上学,因此,她从来不敢耽搁学业。

 

在这里,我不得不对犹太这个民族表示敬畏,密室中的8个人,包括范·丹恩太太和安妮的母亲,都有自己攻读的函授课程。这真的是一个活到死学到死的民族,如果说他们是上帝的选民,不如说,他们不去辜负上帝赐予他们的生命。

 

在密室的两年中,随着战争的愈发残酷,荷兰物资匮乏,通胀严重,密室中的食物也越来越贫乏,但作为小女孩的安妮,很少抱怨食物,在她看来,如果大人们能够都保持乐观,坚强,食物再糟糕也没什么大不了。

 

与母亲,以及许多人不同。安妮给自己鼓气的方式,不是去想自己比其他集中营中死掉的几百万犹太人更幸运,而是,将目光投向自然和美。

 

安妮在日记中思考了许多重要的人类命题,如宗教,战争、爱情、幸福、妇女权利,亲子关系等,许多思考和文风已经超越了人们对一个青少年的期待,以至于后来大屠杀否定派学者们声称《安妮日记》由奥托·弗兰克撰写。当然,这些别有用心的质疑派统统被法律起诉制裁。

 

就像安妮在书中写道,大人们总以为他们比孩子更通达世事,可往往是孩子的心灵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

 

安妮思考宗教。她相信“任何一种宗教本身都是想让你走上正确的道路,它并不是让你畏惧上帝,而是要你坚持自己的荣誉感,服从自己的良知。”

 

尽管安妮没有看过尼采,但她的思考,恰恰便是尼采所认为的,耶稣基督是美与善的化身,他死于自己对人类的爱。

 

安妮思考战争,她并不觉得英国负有解救整个欧洲的责任,而是每一个欧洲国家的人都有义务去实现自己的解放。令人惊异的是,小小年纪的她,却明白战争不是单纯某个国家、某个人的责任,而是全人类的责任。“我不相信战争仅仅是政治家和资本家搞出来的,普通人也有罪,否则,各国人民在很久以前就反叛了。”而这个理论,正是汉娜·阿伦特《平庸的罪恶》中所探讨的。

 

安妮思考幸福。每当姐姐和彼得在她面前表现的优柔寡断时,安妮便会建议他们去培养一种更坚强的品格。在她看来,“安逸”表面看来是更容易的人生,实际上,却会让人陷入没有朋友,没有爱的深渊。

 

安妮理想的人生是“我们都有足够的理由憧憬幸福,但是这一切都必须靠我们自己去争取。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努力工作,并且要做好,不能投机,不能偷懒。”

 

安妮讨论妇女问题,她相信在21世纪,女人不必承担生孩子的义务,可以获得她们应有的尊重。当然,安妮所说的,如今已经实现。

 

安妮渴望大自然,甚至是夜晚的星空。为了能够在密室的阁楼上偷偷的看一看夜空,她可以忍受对老鼠、抢劫的恐惧。“那个黑黑的、下着雨的夜里,风和疾驰的云,这一切都把我迷住了。”

 

不管贫穷富足,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自然的乐趣。如天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吾与子所共适。在心情烦闷的时候,安妮相信走到森林中,便可以忘掉所有的烦恼。可是,对于她,能够自由自在的与大自然接触,甚至打开窗户看看夜空,都是一种奢侈。

 

安妮对爱情有自己的见解,她相信,两个相爱的人首先是心灵的契合,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一点,即便是成年人都未必能够想清楚。安妮爱上了同在密室的17岁少年彼得,可是,这段感情从朦胧到炽烈到理智,思考让安妮不再盲目,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安妮与父母的关系在整本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她无法全心全意的爱自己的母亲,后来对父亲也开始疏离。这是想要追求独立和个性的孩子们的共同感受,安妮不喜欢父母以青春期少女这个宽泛的概念来对她指指点点,她只想做独一无二的安妮。相信,许多父母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懂得如何与自己的孩子交流。

 

但,这本书最让人感动的是安妮对自我的剖析。与姐姐马格特相比,安妮不算一个听话的孩子。每当父母或者其他人教训她,她便会顶嘴反抗。在日记中,安妮会为自己辩解,也会承认自己的不足。

 

在1944年8月1日的最后一篇日记里,安妮写到自己有双重性格,一面活泼,一面文静。其实每个人都是多面性的,我们往往无法处理好自己这些面向的关系,更何况于15岁的安妮。

 

在1944年4月11日的日记中,安妮写到,“如果上帝让我活下去,我将超越母亲获得更多的成就,我将使自己的声音传遍各地,我将在世界上为全人类工作。”

 

然而,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被不知名的人告密,密室中的8个人,除了安妮的父亲,全部死于集中营。安妮死于1944年2月或3月初,德国贝尔根-贝尔集中营。

 

从此,世界上失去了一个原本应该更加耀眼的文学之星。好在,通过《安妮日记》,安妮将会永远活在全人类心中,这就够了吗?

阅读17
日记 集中营 天才 
举报0
关注芥末青豆微信号:jiemo-qingdou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芥末青豆”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芥末青豆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芥末青豆

微信号:jiemo-qingdou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