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如何鑑別古文書真偽——清康熙六年文書辨偽的方法與示例

作者:古籍 来源:古籍 公众号
分享到:

02-24

歷史文書中有一類專門用於封贈官員和世襲貴族的文書,即宋代開始形成的誥命類文書,到明清時期定型為誥命和敕命。其內容多由內閣或翰林院撰擬,按品級填發,並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選拔出來的優秀者“庶吉士”書寫,不僅具有很高的文獻研究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文物收藏價值。由於時代久遠和歷史變遷,如今古舊市場以及民間流傳的明清時期的封贈文書魚龍混雜,贗品不少。因此,不論是史學研究還是文物收藏,均需具備一定的古文書鑑別能力。下面以多個網站轉載的所謂“清康熙六年受封文書”為例,介紹清代封贈文書的鑑別方法。


圖1 清康熙六年文書


一、外形鑑別


外形鑑別是檔案鑑別不同於古籍鑑別的突出特點,主要通過檔案本身俱有的“原始記錄性”所規定的載體和筆蹟等來鑑別真偽。


載體


不同時期檔案載體的材質、尺寸、顏色和圖案都是不同的。宋元的封贈文書寫在紙上,以綾羅裱之,稱為“綾(羅)紙”,明清時期的誥命和敕命聖旨寫在絲織物上,為捲軸式,寬度在30厘米左右,長度因官員的品級不同而有所不同,大多在1米到5米之間。在顏色上,誥命為多色,用於從五品以上官員的封贈,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五、七色之分,顏色越豐富,說明受封者官銜越高(如圖2);敕命為單色,用於六品以下官員的封贈,顏色比較單一,為純白色(如圖3)。從外形上看,這份封贈文書的對象為六品官員魏東亭,應用“敕命”,但載體材質為染黃紙捲軸式,與絲織物的載體要求不符,且顏色並不是純白色。此外,誥敕命底紋圖案也有規定,誥命為祥雲、仙鶴等寓意吉祥的紋飾,敕命沒有底紋圖案,誥敕命皆無“聖旨”字樣。


圖2 清同治賜沈桂芬誥命

圖3 清光緒賜金學聰敕命


筆跡


從書寫上看,清代誥敕命由大學士書寫,墨筆楷書,文字端莊秀麗、氣度雍容、圓潤飄逸(如圖2、3),且為滿漢文字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從筆跡來看,與真正的封贈文書相比,此件文書字體明顯不夠端莊、圓潤,字形結構鬆散,字體大小不均,書寫水平較低。


檔案的外形鑑別可以通過目測、手摸、自然光源下觀察等簡易方式初步鑑定,還可以通過PH值試紙、顯微鏡纖維觀察、紫外線熒光測試等技術手段進一步確定檔案載體的形成時間,是否與檔案記載時代相符。


二、內容鑑別


檔案的內容鑑別主要從作者、史實和典章制度等幾個方面入手。看檔案的內容與作者的思想、經歷及其他檔案是否相符;看檔案的內容與歷史經過及相關人物是否相符;看檔案記載與當時的有關製度規定是否相符等,此份檔案主要涉及史實與製度。


史實人物


此份檔案涉及的封贈對像是清康熙時期的“魏東亭”。經核查,我們發現魏東亭是作家二月河的小說《雍正皇帝》和《康熙大帝》中的虛構人物,是康熙帝的親信忠臣,但歷史上並無此人,其原型為江寧織造曹寅。之所以取“魏東亭”這個名字,也是作者玩的一個小的文字遊戲。歷來曹魏連稱,以魏代曹,而曹寅字“楝亭”,作者以形近字代替為“東亭”,所以歷史上的曹楝亭,就變成了小說裡的魏東亭。


文書製度


清代誥命和敕命的文書格式有嚴格的規制。承襲明製,起首句固定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然後接敘冊封文字,文用駢體,多譽美之詞。至順治年間,開始對各品級誥敕字數做出規定:“一品至三品官員,誥文起始六句,中間敘事分別為十四句、十二句、十句,結尾六句;……六、七品官員,起四句,中間六句,結尾四句”。從文體上看,這份文書就不符合規定。此外,詔書只會出現受封人的職銜和姓名,不會出現品級,可見“六品御前侍衛”的寫法也不合規制。


圖4 康熙六年文書局部圖

再說“欽此”一詞。清代皇帝的日常政務文書中有一種“諭旨”,用於皇帝下達指示、意見。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親筆的諭旨,多以“特諭”結束,是沒有“欽此”二字的。大多數情況是清朝內閣大臣和軍機大臣面承皇帝口諭並代寫下來,然後在諭旨結尾處添加“欽此”二字,表示皇帝的吩咐到此結束。但是這份文書並不是諭旨而是敕命,而誥敕命文書皆無“欽此”之類的結尾用語。


清代沿襲秦代以來的文書抬頭制度,文書中有空抬、平抬、單抬、雙抬、三抬甚至四抬之分。規定文書中的“天”、“太祖”、“皇考”、“聖母”等當時需要特別尊敬的文字,均另起高出三格書寫為三抬,“皇帝”高出二格書寫,即雙抬。四抬,只有嘉慶初年施行過一個很短時間。抬頭制度必須嚴格遵守,在這份文書中,“天”和“皇”均為雙抬,根據抬頭制度,“天”應為三抬,“皇”為雙抬,而形成時間是不需要抬寫的,這裡卻雙抬了,因此,這份詔書是不符合抬頭制度。


圖5 康熙六年文書局部圖


三、印章鑑別


用印是文書特有的示信方式,也是鑑別檔案的一個重要方面,印章既涉及檔案的外形如印形、印色,也涉及檔案內容如印文內容。清代規定凡下行文書都要在年月日上蓋“正印”,並以“斜印”騎縫,誥敕文書需騎年蓋月鈐用“制誥之寶”和“敕命之寶”(如圖6)。但此份受封文書用印在康熙年號上,也不是“敕命之寶”,還在文書的右上方隨意加蓋了一方印(文字為“……之寶”,模糊不清),用印位置和印章都與規定不符。


圖6 

清光緒賜金學聰敕命局部

圖7 

康熙六年文書局部


檔案的真偽鑑別要求外形鑑別與內容鑑別相結合,遵循“內外合圍,孤證不立”的原則。綜上所述,此件康熙六年受封文書不論外形還是內容都存在許多不合規制的地方,可斷定此件文書為偽。


參考文獻


[1]沈金穎.清誥命、敕命聖旨藝術特色淺析[J].文物鑑定與鑑賞,2017,(06):48-52.

[2]馬鏞.清代封贈制度探析[J]. 歷史檔案,2015,(02):78-86.

[3]董建中.聖旨與“欽此”[N].中國經營報,2015-05-04

[4]張我德.清代文書的抬頭制度[J].檔案學通訊,1990,(03):46-49.

[5]岳愛華,王莉瑛.我國古代公文用印製度生成與流變[J].浙江檔案,2011,(11):63-65.

来源:檔案那些事兒

阅读27
如何 康熙 
举报0
关注古籍微信号:weiguj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古籍”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古籍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古籍

微信号:weiguj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