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邹逸麟:清代及其以前传统的疆土、版图观

作者:古籍 来源:古籍 公众号
分享到:

02-23

在我国传统中国社会里,历代中原王朝统治者认为他们所统治的核心地区是所谓“九州岛",为天下之中。“九州岛"之外有甸、侯、绥、要、荒等五服,五服之外,为四海,即蛮夷之地。古人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农耕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宋人石介《中国论》代表了典型的传统中国观,他说:“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古代王朝所谓守御疆土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好所统治的农耕区,就是本土。其周围为臣服的四夷,四夷的经济、文化远落后于中原,只是臣服朝贡关系,无须有明确的界域,因此当时没有明确的国界线的概念。虽然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唐蕃、宋辽、宋金的划界,但实际只是一种临时的军事分界线,在没有对立民族或政权的边区,就没有产生过这种界线。因此这种界线与现代国家的边界线含义不同。


今天大家公认的表示国家疆域領土的“版图"一词,在我国传统社会里主要指中央王朝派官直接控制和治理的人口和土地。《周礼· 夏官·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乃辨九州岛之国,使同贯利。"《清史稿》卷283《何国宗传》论曰:“国家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 版,即版籍,人口统计数字;图即所据有土地的地图。我国数千年传统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土地和人口(劳力),就是国家统治的基础。所以“版图"一词,就是指王朝直接派官治理,所控制的人口和土地,并据此按规定征纳赋税和劳(兵)役。但在我国数千年传统社会里,中央王朝所统治領土内的情况非常复杂,有的是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和土地,有的则是通过边区少数民族首领控制的羁縻地区。因此,历史文献中所谓“版图",往往包有上述两层意思,没有严格限定为今日国家版图的含义。在统治集团的心目中,前一种含义才是他们最为关注的“版图"。例如,汉武帝西逐匈奴,控制了西域之地,置有西域都护府,但在《汉书地理志》里只记农耕区的103郡国。唐朝盛时,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均已内属,但在其地置羁縻都督府州,以其部落首領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就是对中原农耕地区以外周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羁縻的统治方式,即对中央不纳赋税,不服劳役,与内地农耕区不同。到了明代,“即使在中国的统治已经推到长城以外,并设置戍军以支持的时候,其目的也是不对外发展,而是一种防御性占领,以填充可能被利用来攻击中国边界的缺口。”


清代康、雍、乾三朝大统一帝国疆域的最后形成,使清代统治者面对的是空前辽阔的疆域,扩大了的边疆的视野。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边长城已经失去了国防的意义,不过是一条天然农牧分界线而已。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巡幸喀尔喀蒙古地时,踌躇满志地对扈从诸臣说:“昔秦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由此可见,清代前期统治者对疆土的视野远远超过了以往历朝历代。但是数千年来形成“天子有道,守在四夷"的观念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可以从清代统治者对其領土的管理和对“版图"的观念中反映出來。


清廷统一以后,对辖下广大領土的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行政体制,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直省,即内地十八省,为明代故土,是传统的农耕区,清初仍沿明制,采取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制度,不过改南京为江南,初为十五省,后有所析置。至乾隆中叶定为内地十八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河南、江西、浙江、四川、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成为定制。(二)藩部。指边疆部落地区,包括极东北大小安岭地区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原始狩猎部落,清代泛称“打牲部落",还有内外蒙古、回部和西藏,属中央理藩院管辖。范围东自黑龙江、松花江,北尽喀尔喀,南以长城为界,西北包括整个新疆和青藏高原,西南直至川滇边区。各地区的统治模式虽所有不同,但都是清王朝的直属领土。(三)满洲发祥地东北地区,采取以军政为主、州县为辅的特别行政体制。由于清代疆域空前广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异很大。清王朝采取不同行政统治方法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满洲政权是从一个相对落后的游耕、狩猎民族,经过一百多年的锤炼,最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农耕、游牧、采集狩猎三个不同地区、民族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的庞大帝国,面对是完全新的政治局面,对帝国的统治者來說,一方面是要以新的理念來统治辽阔的疆土,一方面还没有完全脱离中国固有传统的国家理念,因此对现代国家政治意义上的疆土、疆域、領土、版图等概念的理解,开始是很不清楚的,甚至是模糊的。


例如藩部各地,在清一代大部分时间属崇德三年(1638年)成立的中央理藩院管辖,但理藩院还统辖外藩属国,如俄罗斯事务亦由理藩院柔远司管理,当时清廷也将俄罗斯视为“北蕃",这里就有中外分别不清之弊,这种模糊的中外关系,实出于清人对藩部的看法还是传统的“王者守四夷"观念,对周边四夷主要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风而自化。"还离不开传统的文化疆域的概念。直至咸丰十年(1860年)理藩院掌管的外交事务,才划归总理衙门管理。


又如,中国传统社会里,将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地区视为本土,而此外则视为化外之地。帝国的君主认为只要这些化外的“蛮夷"恭顺臣服,按时纳贡,为中国守四方,就无须有明确的边界线。所谓:“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临,无有远迩,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夷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进入清代,这种观念仍旧,如清初入关占有明朝故土,概谓之“新入版图",并谓“目今广舆大势,渐次尽入版图。"但又有将原已进入中央王朝统治領域内的少数民族首领管理的土司地区,在改土归流后,才說成是“新入版图",同时在清代还进一步强调对新进入版图的少數民族进行儒家文化的教育。所以当时内外之分,主要是指是否属于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圈,如云南、广西明明是边疆地区,却被說成是内地十八省。可見当时所谓“版图",实质就是指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能直接控制的地区,并非专指其所统治的所有疆土。


又如,专指今新疆地区的“新疆"一词,出现于乾隆平定天山南北以后,当时尚未成为正式固定的政区名称,有时或称西域、有时专指天山以南回部。正式成为政区名,实在新疆建省以后。但在此前,“新疆"一词在康、雍年间已经出现,并非指今新疆,而是对贵州、云南、湖南、四川等改土归流后的地区称“新疆",如《清实录》中有“东川、普洱等处半系新疆",贵州的“古州新疆",湖南“苗疆如辰州府属之干州、凤凰、永绥三厅……宝庆府之长安厅,俱系新疆",“两金川荡平,新疆事件悉由松茂道查办核转。"这些地区清初早已列入版图,为何此时又称新疆?根据史实,实系改土归流后,中央新置官设治的疆土。所以清代前期的疆土、版图概念与近代民族国家的疆土、版图概念有所不同。


节选自邹逸麟《论清一代对疆土版图观念的嬗变》,载于《東アジア交涉研究  别册4》。

阅读5
举报0
关注古籍微信号:weiguj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古籍”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古籍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古籍

微信号:weiguj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