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未来的红旗车长什么样子?从这里我们看出了大概

作者:autocarweekly 来源:autocarweekly 公众号
分享到:

02-07

文|非非叶

图|PR、网络


“红旗”,无论是汽车圈还是其他什么圈,都是个严肃且郑重的话题。


或许,任何一个汽车品牌都能称“自己将变得年轻”,红旗不行!任何一个汽车品牌的车型能说自己“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红旗不行!少数几个品牌能为自己说出上百年的历史,红旗也不行——它只有60年。



然而,红旗品牌对于中国汽车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诞生60年来,它承载了无数国人的汽车梦想。必须承认的是,放在今天这个时代来看,哪怕是90后、00后,也会尊重这个品牌,尊重它存在的历史。但60年的时间,这个品牌在情怀中沉沦地太久。


直到有一天,从上至下,从内到外,所有人不再一遍又一遍重复那些历史故事,重新为“红旗”塑魂,这个新故事可能更值得听下去。



1月8日,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徐留平交出了自己到任中国一汽后的首份成绩单:发布“新红旗”品牌战略理念,宣布了中国一汽的“新时代宣言”和“行动纲领”。这是一场让众人感染、到场者澎湃的发布会。


至此,红旗的新故事还是严肃的。



2月2日,在上海,作为红旗造型高级主任设计师的丁杨锋和中央美术学院王选政教授,以红旗概念模型雕塑作为主体进行了一场媒体品鉴。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把这场品鉴看作是“年轻人审美”与“意识流审美”的合作,一个负责红旗的美,一个负责为红旗的美讲述故事。


至此,红旗的新故事有了些活泼的味道。




其实,现场很多人在看到“红旗概念模型”时,评价道,“漂亮,以后的红旗车是这个样子,挺漂亮。”


是否真的漂亮,我不去下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评价的人首先弄错了概念——未来的红旗车型是不是这个样子还是未知,概念模型只是为新时代的红旗品牌塑造了一个“装魂”的容器。就像是一个故事的引子,欲说其事,却又闭口不言。



就像前面所说,这会是个新故事,新到讲故事的人都很“新”。


丁杨锋带领的新红旗造型设计团队,是这一模型雕塑的打造者。2017年9月,这位年轻的“80”后设计师,从一汽-大众借调到红旗,开始潜心研究红旗造型设计。


在此之前,丁杨锋已经在一汽-大众积累了近10年造型设计实战经验,见证了一汽-大众设计从起步到独立运作的全过程。而今,这些年轻鲜活的面孔,正在为红旗造型注入更多创新与活力。


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选政教授看来,汽车设计在模型呈现之前的阶段非常重要。这是一个由无到有的创造性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可视化的呈现尤为重要。作为设计最前期阶段,“新红旗”概念模型雕塑则展现了未来新红旗家族的统一设计语言。



那么,红旗全新的设计语言到底想绘出怎样一个新故事,或新事物?


前文就已提及,红旗不能终日以情怀度日,红旗想要在这个时代复兴、振兴,必将从改变众人对以往的认知。



作为一个在现场听了设计师解说、并看了概念模型雕塑的人,不得不说,哪怕这个概念模型能让你很快意识到这是红旗,但新旧年代的辨识度和区隔非常大。特别是那条贯穿式的旗标,对原来的红旗标识做了很大改革。


丁杨峰说,贯通式旗标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北京以宫城为中心,从永定门到钟楼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这也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这种充满气魄、壮美的中式对称之美,与红旗的形象非常贴近,可以说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中国式新高尚精致主义”。



概念模型雕塑与老红旗相比,另一个变化很大的是用旗帜logo替换原来的葵花logo,用于方向盘和车轮。尽管也有人说旗帜logo像高脚杯,但毕竟,当初那个葵花标太政治化,美不美不论,始终还是太严肃。



所谓“严肃活泼”,即内涵严肃,形象活泼。红旗的外形可以变,变得更让时代接受,让民众接受,让年轻人接受;红旗的方向也可以变,变得不那么政治,不那么远离民生。


但“红旗”这个名字不能变。虽然这两个字很少会在百姓中谈起,但它不仅是个品牌,仍旧是面旗帜。


迎风飘扬的红旗,象征奋进向上的红旗精神;对开的红旗,寓意红旗品牌旗开得胜,同时也预示打开复兴之门;编织的经纬线条,展现红旗品牌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也体现了红旗品牌走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决心。


虽然这样的概念设计模型离概念车甚至量产车还有很大距离,但我们依然可以憧憬未来的红旗车一定会让人眼前一亮。



如果说,你已经准备好倾听红旗的新故事,那也不妨先读一读徐留平为这个故事写的序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踏上了新征程,这为红旗振兴提供了“民族之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以及消费理念和品味的更加高尚、自信和成熟,为红旗振兴提供了“民众之运”;而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迎来“立世界汽车产业之标杆,开全球汽车产业之先河”的绝好机遇,这为红旗振兴提供了“产业之运”。


阅读4
举报0
关注autocarweekly微信号:autocarweekly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autocarweekly”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autocarweekly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autocarweekly

微信号:autocarweekly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