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当金融拥抱科技丨金融科技投资大爆发?解读万亿级市场的新风口……

作者:厦门国傲 来源:厦门国傲 公众号
分享到:

02-02

  


导读

从2016年开始,金融行业的热点已经从“互联网金融”切换到“金融科技”(Fintech),金融科技强调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专注于通过科技手段的进步实现效率提升,以保障并推动传统金融更快、更好的发展。例如用金融云替代传统的终端计算,通过大数据为目标客户画像等。金融科技投资潮来袭,万亿级市场机遇如何看待?


金融科技投资潮究竟有多热


金融科技的投资有多火爆?埃森哲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17.91亿美元增长到232亿美元,增长接近12倍;2016年亚太地区金融科技投资总额从2015年的52亿美元迅速升至112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域的投资达到了102亿美元,贡献了亚太地区投资总额的九成。


2016年以来,Fintech产业袭卷全球,金融领域的创新迎来新的起点。根据Accenture发布的调查报告,2016年第一季度全球在该行业的投资总额达53亿美元,同比增长47%;而CBInsights和KPMG的数据统计则显示,Fintech领域的融资金额从2011年的24亿美元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191亿美元,交易笔数从457笔增加到1162笔。


2016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


资本市场对于金融科技同样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无论是自主研发还是股权收购,中国的金融机构对于新兴科技的热情都表现得非常高涨。一项普华永道201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金融机构愿意将接近三分之一的资源分配到金融科技相关项目中,该比例高出全球的一倍。


金融科技在中国的市场热度示意图



全球超过50%的金融科技投资已投向中国


花旗银行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的金融科技产业不仅在国内突飞猛进,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国际上也开始崭露头脚。在2016年前9月,全球超过50%的金融科技投资投向中国,而美国所占比例大概为40%,欧洲只占全球总投资的约10%。同时,中国还是全球唯一一个年环比投资额翻倍的区域。


目前,中国的Fintech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且在行业内已经获得了领先地位。在2016年KPMG和H2联合发布的Fintech100的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中国公司从2015年的两家增加到五家,入围前50的公司中有8家来自于中国,而在2014年该榜单中仅有一家中国公司入围。而根据BI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27家Fintech独角兽公司中有8家中国公司,其中估值排名前四的公司都来自于中国。



四类金融科技受全球风投青睐


花旗银行的最新报告认为,风投最喜欢的金融科技类型,第一类是支付企业,特别是电子商务支付,可以形成巨大商业规模。第二类是网络借贷企业,在中国仍然受欢迎,因为成长空间巨大。第三类是发达国家开始关注B2B(企业对企业)模式的金融科技。比如,尽管欧洲在金融科技投资方面落后于中美,但是欧洲银行却更热衷于投资金融科技。有更多的投资转向B2B模式的金融科技公司,例如人工智能、监管金融和网络安全公司。这些B2B投资可以让传统银行更加有效率、自动化并可以缩减网点和员工。第四类是保险金融企业。


金融科技的下一个增长点在哪儿?


从具体细分领域来看,未来金融科技发展颇具想象力的领域,可能在以下这几方面:


一是大数据用于个人和小企业的征信。大数据和互联网征信是未来发展非常迅猛的领域。


二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中的应用。


三是科技保险,如果把传感器、卫星定位这些技术和保险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对农业、林业,整个生态技术用在科技保险领域里。人身险、财产险可以利用科技大数据进行精准定价、甚至远程定价。


四是智能投顾的发展。



从行业分类来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都是Fintech的重要组成部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相对来说已经比较成熟,现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征信、网络借贷、精准营销等领域。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的数据基础较差:美国是先发展金融后发展科技,而中国是金融和科技混在一起发展的,相比之下,中国市场可以使用的金融数据远少于美国,因此在数据的清洗整理、分析和应用方面,中国金融科技会拥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数据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 END -

【本文转自网络】


阅读3
举报0
关注厦门国傲微信号:GA818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厦门国傲”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厦门国傲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厦门国傲

微信号:GA818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