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下班回家看见孩子,爸妈这第一句话最具杀伤力

作者:静观育儿 来源:静观育儿 公众号
分享到:

02-26

《3分钟学会高质量陪伴孩子》


1


昨天,孩子爸爸下了班,在门口换鞋子的时候,眼光顺势朝我家儿子一瞄,正要开口说什么,小伙子笑了,快速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

孩子爸愣了下,问:啊?什么?

儿子煞有介事地回答:你打算问我,作业写了吗?(架子)鼓练了吗?

孩子爸尬笑着挠了挠脑袋。

一家人都乐了。

 

这个小场景让我觉得很有趣。

 

我知道,不少父母下了班,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都是这句。

他们心里想的是,通过这种询问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以及给孩子敲敲边鼓,不让孩子有任何懈怠。

可惜他们错了。

 

第一,这样说孩子是收不到关心的。

孩子们心里只会想:

你一整天没见到我,为什么心里最关心的,却是我的作业,而不是我呢?

是的,对孩子而言,任何隐晦的表达爱的方式,他们都是听不明白的。

 

第二,这样说,无法真正督促到孩子。

面对询问,一个早已养成学习习惯的孩子心里想的是:

作业是我自己的事,写没写完作业是我最该担心的。你这么问不是废话吗?

面对询问,一个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心里想的是:

作业是我爸妈的事,他们要比我担心这个事。他们又问作业了,好,那为了他们我还是赶紧学个习,做个作业吧……

稍微清醒的家长都知道,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主动的学习动力的。 


2


我并不是说,关心孩子的学习,这件事不好。

表达关心是有技巧的。

 

前几天,儿子放学一反常态,没喊饿、找吃的,也没写作业,却是独自跑到房间,闷声摆弄一个玩具摆弄了半天。

我本想去提醒:怎么回来这么半天了,还不写作业呢?

想了想,忍住了。

 

我走进他房间,摸了摸他的脑袋,问:今天在学校里过得怎么样?

哪知儿子没回答。

我一低头,发现他情绪不对,眼眶湿湿的。

 

我揽过他,上下抚摸他的背。

感觉到小家伙的后背由僵硬变得柔软,揣摩着他应该是愿意说了,于是问:

你看着挺难过的,愿意跟妈妈说说怎么了吗?

 

小家伙这才开口了。

原来是跟一个要好的朋友玩,打闹的过程中儿子的一只心爱的笔被弄坏了。

儿子很生气,打了对方一拳。

对方被打了也很生气,结果就是俩人莫名其妙扭作一团。

还是老师去了才把俩人分开。

 

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后,我不担心了。

我相信他能自己处理好这一次的冲突,便没急着给任何的建议,或者做任何的引导。

就那样静静地听他说。

终于,他整个人平静了下来,转过头冲我笑: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弄坏我东西的。明天我再去买一只一模一样的那个笔。

说完,掏出本子写起了作业。 


3


儿子身上的这件小事,让我想到蜗牛。

 

不知你观察过蜗牛吗?

它爬得很慢,很慢。

每当它觉察到外界敌意,

都会停下来,紧绷身体,停止行进。

如若还觉得不安,

他们会干脆缩回到壳里。

 

小猫小狗也是如此。

当感觉到危险,或者面对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小猫会立刻停止嬉闹,直直地竖起尾巴,喉咙里还会发出充满敌意的呼噜声。

 

不止小动物,孩子也如此。

当外界有危险,有紧张,有不安全因素,他们无法放心地去探索世界。

就像我家的小家伙,他的脑袋里被情绪占满的时候,他是焦躁不安的,不快乐的。

他的心理环境是不舒适的。

所以,他没办法像往常一样安心写作业。

 

学习是个复杂的探索过程。

它需要我们在一个安全的、不紧张的、放松的、愉悦的环境下,才可以慢慢地伸出触角,接触新知识。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有很多的不安全感的时候,学习就会低效。 


4


什么会给孩子带去不安全感呢?

 

  •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太少。

这个陪伴,不是说你带孩子去游乐场然后你在旁边守着;或者你带孩子去上补习班而你在门口看着。

这个陪伴少指的是你跟孩子缺乏一对一的互动和交流,孩子感受不到被关注、被理解、被爱。

父母陪伴少,孩子可能会通过“作”的方式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所谓作,就是情绪化表现呀,喜怒无常呀,各种不听话呀,等等。

一个忙着吸引你关注的小孩,他哪有精力好好学习呢?

 

所以,建议是,在跟孩子谈学习之前,请先谈爱。

怎么个谈法呢?

每天花哪怕5分钟的时间,坐下来,抛开手机和所有杂务,问问孩子:

你今天开心吗?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吗?

甚至你自己不开心的事,都可以拿出来跟孩子讲一讲。

孩子不会因此丧失了对你的“好印象”。

恰恰相反,他们会因此感觉到被信赖,感受到和父母之间紧密的链接感。

 

你当然可以什么都不说,只是去摸摸孩子,抱抱孩子。

这些行为都能滋养到孩子的心。

心灵吃饱了,身体才有干劲。

 

  • 给孩子的限制太多。

给孩子立规矩是必要的。父母有义务向孩子申明自己的底线,制定一些必要的行为规范。

怕就怕父母过于专制,给孩子设定的条条框框太多,或者定规矩的时候完全是“一言堂”,刻板僵硬,孩子却没有任何发言表决的机会。

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被忽视,行为被过分限制,自然会生出大量的愤怒和不满。

这些孩子往往会用逆反去跟父母表达对抗。

他们把大半的时间都花在跟父母的战斗中,哪里有时间去做真正对他们重要的事呢。

 

所以,建议是,父母只定最要紧的那几样规矩。

怎么衡量和判断这个必要性呢?所谓必要,就是涉及到孩子自身的安危,以及涉及到他人和别人物品的安全。这些情况下,规则是父母需要强势强调的。

但是,很多涉及孩子自身的规矩,比如吃多少饭,何时睡觉,怎么做家务,多长时间完成作业等等,这些最好都跟孩子一起商量着来。

也就是说,父母在对孩子的学习提要求之前,请先满足孩子独立自主的需要。

给孩子订立任何规矩、机会之时,都留给孩子选择权和说“不”的机会。

 

  • 父母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父母过得不开心,人际关系紧张,

再或者,这个家庭随时可能解体,抑或只是一个空壳,不过是为了孩子在维持它的完整,

那么孩子就很难好好学习。

父母可能会说,你学习你的,我们的问题我们会解决的。但是,话虽如此,但是孩子能不被你们的问题牵动吗?虽然孩子可能已经长大了,父母仍然会像绳子,拉扯孩子的心。让孩子感觉到强烈的不安。

当孩子变得不安,学习就一定会变成不那么重要的、第二位的事情。

 

所以,建议是,当孩子的学习出了问题,第一时间做一个觉察:是否我们近期的状态导致了孩子内心的不安?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以为我们把自己的问题掩盖住就OK了。

儿子班上的一个孩子。

他的父母偷偷离婚了,但是仍然假装没有。

前些天孩子不好好上课被老师批评。

妈妈问:你为什么不听老师话?

孩子没吭声。

过了半晌,他憋红了脸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和爸爸住一起?

 

孩子们对情绪非常敏感。

他们不仅能感觉到被表达出的情绪,

还能感觉你拼命要隐藏的情绪。

而被情绪填满的小孩,他没有能力做别的。

 

总之,如果可以,请为孩子做到以下三件事:

1.谈学习之前先谈爱;

2.提学习要求之前先听孩子的要求;

3.探讨学习上的问题之前,先搞定自己的问题。

我们管好自己的事,孩子才能真正管好他们的事。

阅读4
杀伤力 
举报0
关注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静观育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静观育儿

微信号:jingguanyuer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