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孩子动不动哭、缠人、磨妈妈,原因可能是这个!

作者:静观育儿 来源:静观育儿 公众号
分享到:

02-20

《两个步骤帮孩子改掉爱打人的毛病》

很多父母都抱怨过自己的孩子磨人。最关键的是,孩子们似乎只在父母面前才这样。比如下面这幅四格漫画里所展示的:

漫画里,奶奶说去吃饭,孩子可能就很好的去吃饭;奶奶说要自己走,孩子就能自己好好的走了。可是妈妈在身边的时候,孩子既想让妈妈喂饭,又不想自己走,总想让妈妈抱着……事事依赖妈妈。

与此类似的情形很多。比如一位妈妈曾非常困惑地问:

我的孩子3岁半,幼儿园有亲子活动有家长在场的情况下,特别粘家长,不和小朋友一起活动,自己玩,拉着家长,老师说平时幼儿园活动都能积极参加,就是家长在会这样。平时在家也挺正常的,也没特别依赖家长,独立性一般。这是到底算是什么情况呢?

为什么孩子会在老人和父母面前判若两人?为什么妈妈在和不在,孩子的表现两个样?真的是孩子故意磨大人吗?

如果一定要立刻给出一个答案,那么,我的答案是:yes!

孩子生来就是要改造父母的

安全感就是孩子给父母出的“第一道考题”

一位好朋友曾这样问我:

孩子经常在她面前情绪出状况,动不动就爱哭。但是在孩子的爷爷奶奶面前就不会这样。为什么?

这位朋友遇到的问题,和漫画里非常类似。而她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孩子在3岁之前都是爷爷奶奶带。直到3岁后,父母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每次孩子遇到点小状况,一些磕了碰了的,就会把可怜兮兮的目光投向父母。这让父母觉得这小孩太爱磨人了。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能够去抱抱他,亲亲他,给一两句鼓励,他的小脸上就全是满足感。

当时我告诉我的朋友:满足孩子吧,多亲亲抱抱他。给他的爱足够了,他就不会总把精力放在吸引你们的关注上了。

大约半年后,朋友就给了我积极的反馈。她给我发过一条长长的信息,我一直都还留着:

以前总认为工作对自己特别重要,自以为很享受工作中的那种拼抢、冲锋过后的成就感。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尤其是严重忽略了孩子。

到如今一把年纪了,错过了那么多以后才明白,小孩子真神奇!他那么柔软!古灵精怪!他的身上,把我的缺点都映照出来:我的急脾气、粗糙、自私、无趣……现在,我开始努力朝向一个女人的角色回归。我反复告诉自己:再柔软些,慢一些,从容一些……别把自己弄丢了。以前忙于事业,不太懂得照料自己的身体,更不懂得照顾别人,现在都要一点点补回来。希望不迟。

除了祝福,还想用她的故事,与每一个朋友共勉。


满足孩子吧,多亲亲抱抱他。

心理学认为: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或者称之为“联结”——这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正是这种联结,会带给孩子安全感。

如果孩子感觉到和父母之间的联结不够了、或者缺失,他们一定会出现各种消磨父母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说,孩子们生来就是要改造父母的。他们之于父母,绝对不斤斤是单纯的、无助的附属品那么简单。

中国人在面对小孩子让人挠头的行为时,有时会忍不住来这么一句:哎哟我的小祖宗!多精准到位的一个词。

生孩子,就是我们人生的一个巨大转折点。除了多一个小人儿喊我们“爸爸”、“妈妈”。他们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重重考验,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联结,让孩子感到安全、安心,这是孩子给父母出的第一道考题。

孩子出现磨人现象,并非全都是安全感缺失

父母多些耐心,以及给予更高质量的陪伴就好了

我的朋友那个案例,孩子磨人,就属于典型的安全感缺失问题。当然,事情不尽如此。

上文我提到了一个妈妈讲孩子幼儿园的案例。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在与不在,完全两个样。当时,这位妈妈担心地问我:是不是孩子安全感不足?

其实,这是孩子在适应学校的一个过程。大概之前妈妈送孩子进学校的时候,和孩子没有做好分离仪式,所以孩子在看到妈妈的时候,内心的一个反应是,妈妈随时可能离开自己,因此这个表现也正常。只要此前,妈妈都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对孩子的需求能够给予敏感的回应,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对于这种前提下出现的孩子的“磨人”现象,我的建议是,除了平日多陪孩子,可以再练习下分离仪式,比如尝试与孩子分开一小段时间,分开时,跟孩子约好一个只属于你俩的暗号、动作,并在约定的时间回到孩子身边。时间可以慢慢尝试拉长。千万别总是偷偷离开孩子。

其实,我女儿也有磨人的情况。在我看来,我对女儿的安全感铺垫是足够的。即使这样,女儿有时也会表现出来很胆小的样子。

比如,有段时间,她会非常频繁地在看见我以后,就会跟我说妈妈抱,然后就开始哭。如果我不抱她会哭的很伤心;如果我在情绪不好时抱她,她哭的更伤心;她一定会等到我的情绪很好,然后我抱起她来抚摸她、拍着她,跟她说,宝贝妈妈想你,妈妈想抱你,这个时候她的情绪才会平复,她就不哭了。

所以,孩子在感受到一些情境的变化时候,也会敏锐地捕捉到,并且表现出行为问题。那段时间,女儿之所以有磨人的表现,我自己的反思是:我太忙了,陪她的时间变少,情绪上也有一些偏于焦虑。这些孩子都感受到了,于是出现了不良的情绪。如果不懂得孩子,那么极有可能是认为孩子在无理取闹。但如果懂得,即使给予更多专心的陪伴,孩子的行为就会很快转变。


孩子在感受到一些情境的变化时候,也会敏锐地捕捉到,并且表现出行为问题。

有限的陪伴时间,少提要求和挑毛病,多看见孩子的内心需求

还有一类父母,虽然也一直都有陪伴孩子,但是自己情绪上的焦虑过于严重,以至于让亲子关系走入“僵局”,即出现孩子和大人之间,互相“消磨”的情况。

我曾经写过一位职场妈妈的故事。她和自己孩子之间的互相消磨的情况,几乎达到“虐心”的地步:

我非常爱我的儿子,在他六个月以前我是小心翼翼的看护他,我的世界里除了他容不下别人,包括老公和父母!但是六个月以后我上班了,早出晚归,对儿子看护的时间少了,慢慢的,他开始有自己的主意,他特别淘,有时气急了我会打他屁股。

老公总说儿子想跟我待着,但是我抱他,他有时候是拒绝的,有时候动不动就打我,有时候叉着胳膊说:妈妈我生气了。我不理他,他会妈妈妈妈一声比一声高,现在想想我儿子很可怜,我真的是不懂他!

有急事接打电话的时候,我儿子肯定抢电话,打开他的手,他还来,特别倔的孩子,而我本来就着急,疯了似得推倒了他,他趴地上嚎我也不动心,这时候觉得我好像冷血,气愤充斥着我的脑袋,我想抱起儿子说对不起,我脚却不动,我喊了一声,快站起来,儿子机灵站起来,我想这要是以后儿子想起得多么恨我,他还那么小,我却把他推倒!

也许这位妈妈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情况是极端了些。但是背后的逻辑却很有代表性。

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很快,上班的压力也很大,回到家里陪孩子的时间可能很少。这种情况给亲子相处带来的挑战是双重的。

对父母来说,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比如有些爸爸妈妈跟我说:“我晚上回去的时候,孩子睡了;第二天早晨走的时候,孩子还没醒。很多时候可能好几天,都不看到孩子,不能看到孩子在做些什么,甚至都不能跟孩子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陪伴时间少,让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感到“担忧”,这种担忧变成焦虑,反倒使得有限的亲子相处时间,变得不那么轻松。很多时候,明明很想好好陪孩子,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要求会不自然的提高,我们更多地会看到孩子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好,我们就会对孩子有更多的批评,或者有一种不认同。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接纳和认同恰恰是自己最需求的。父母陪伴越少,这种需求越强烈。尤其若父母们开始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变得严格,乃至于“面目可憎”,孩子们就会想:本来你陪我的时间就很短,我跟你在一起的宝贵时间里,我却总是被挑剔,或者被否定,真的很伤心。于是,这种强烈的需求、加上伤心失望,就会转变成负面情绪,甚至是愤怒,或者是奇奇怪怪的问题行为,尤其会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

但,即使是这样,若父母能够及时给与孩子肯定、接纳,多亲亲抱抱,那么就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因为,无论父母变的怎样,如何对待自己,孩子仍然发自内心地望有更多与父母接触和游戏的机会,更多身体接触的机会。

也有时候,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也会导致孩子磨人

请尽量避免家庭教养不一致

回到本文前面的四格漫画。

导致漫画情形出现的原因,除了我提到的我朋友的那种情形,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和关注,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家庭里的奶奶或者姥姥还是比较严格的,可能会制定一些规则,让孩子到了什么年龄阶段,就要学会做什么事情了,然后鼓励孩子自己做。而爸爸妈妈反而会比较娇惯一些,所以爸爸妈妈一回到家,孩子就觉得,终于可以放松了。

所以,如我之前说过的,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因为孩子一定能够看出来,在这个家庭里,谁能够让他得到更多的满足,想要的就能够满足。孩子会发现,如果家庭中的奶奶爷爷是比较宠爱他的,那他可能更倾向于,在爸爸妈妈那里得不到的满足,就到爷爷奶奶那里去倾诉和索取;如果家庭中的爷爷奶奶是比较严格的,他可能更倾向于认为爸爸妈妈可能更容易满足我的需求,就会表现出在爸爸妈妈面前更加恃宠而骄。所以,这种情况的话,还需要家庭成员统一教养观点,尤其注意:好的爱,不是娇惯,而是要帮孩子有一天更好地独立于我们的爱之外。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个专题,实际上更想跟爸爸妈妈说的就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管你现在的工作有多重要,有多忙,还是请你尽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在童年过得没有遗憾,在他以后的成长岁月中,父母才会没有那么多遗憾。如果你真的能够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长,你会发现,你自己也在慢慢地变得不一样。


阅读3
举报0
关注静观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静观育儿”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静观育儿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静观育儿

微信号:jingguanyuer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