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作者“围裙妈妈”告诉你关于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有多重要

作者:未来教育家杂志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2-03

本文字数

4700字

阅读时间

5分钟

张贵勇 / 文


离婚家庭的孩子不一定都是不幸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度过的童年也不一定那么的不堪。童年的密码和与之对应的教育的钥匙究竟在哪里?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父母又该如何与逐渐长大的孩子相处……


在“小露珠”系列与“小饼干和围裙妈妈”系列中,儿童文学作者郑春华用一个个自然有趣的小故事,表现了离异家庭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残障儿童等“边缘群体”的童年生活,并铺陈开他们独特的心理发展过程,引起我们深深的教育反思。为何关注这一群体,为何格外在意儿童的心理发展,记者日前采访了郑春华。


郑春华与小读者

“特殊孩子”并不是想象中那样



触动郑春华聚焦离婚家庭、智障孩子等“特殊儿童”的文学创作,源于她的一次亲身经历。


一天,在小区门口的文具店,她看到一对父女为老师买教师节礼物。看到女孩的样貌,郑春华想起其就是多年前住在小区里,父母离婚后她和母亲住了一段时间又搬走了的那个女孩。从该父女有说有笑、平等有爱的交流中,郑春华强烈感受到从女孩身上散发出来的积极向上的生命热情,没有半点我们想象当中的离婚子女消极沉默的神态,感觉不到父母分开后带给女孩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在那一刻,“彻底改变了我对离异家庭等‘特殊儿童’的一贯看法”。


郑春华发现,来自农村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不见得是自卑而怯懦的,也不像传说中的那么顽劣调皮。小区里有一位来自农村的保姆经常会和郑春华聊天,她说自己小时候就是在田埂上奔跑,无拘无束、快乐自在,所以我现在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后来这位妈妈就成为了《丫中和丫串》里的双胞胎妈妈的原型。而她生活中也确实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常常在小雨中奔跑嬉戏,总是让郑春华感动得驻足观看,因为这份最简单的快乐总让郑春华想起自己久远的童年……


对比小区居民长期逼着女儿学钢琴,以至于女儿说出“我只要看见钢琴脚就发痒,就想踢钢琴一脚”的事实,让郑春华带着新的思考创作了《丫中和丫串》《一个姐姐两个弟弟》等“小露珠”系列故事。故事中丫中、丫串与杨杨、柳柳的对比,柔柔姐姐与矛矛、木儿的成长经历,实际上就是郑春华眼中不一样的“特殊儿童”,里面也渗透着她的儿童观、教育观。


“这部分儿童的童年生活也有他们独特的快乐,这是因为儿童思维的特点和其心理特征让他们的想法常常跟成人不一样,更不是我们惯常以为的那样,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需要更多元的成长空间与时间。”郑春华说。另一方面,他们因为独特经历,需要成人去化解,然而成人往往不太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面对他人的帮助,他们常常显得更敏感。“我朋友的孩子有听力障碍,妈妈选择让她去了普通学校,一天女儿回家告诉妈妈,班上一个跛脚男孩在教室里跌倒,我们都没有扶他。妈妈有些不理解地说,那别人不扶你总得扶吧?妈妈的意思是你俩都属于“不健全”孩子,更应该互相帮助。可女儿却回答:如果是我,我也不希望别人来扶我,我要自己站起来,这个男孩一定也是这么想的,所以我没有扶他。


面对离婚家庭的孩子,我们只有积极化解而不是施舍悲悯,更不能以成人的仇恨和报复心态去影响儿童。在孩子的心里爱远远多于恨,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常常在不经意间会让我们成人汗颜。


从丫中、丫串、柔柔等人物身上,能够感受到郑春华对美好童年的追求、对儿童天性的呵护,就像她所说的,“有时候命运无法选择,但命运中的我们却可以选择面对的态度。”


与孩子相处是父母的必修课



细品“小饼干和围裙妈妈”系列和“小露珠”系列里的故事,会发现许多故事是教育故事,或者说是儿童心理故事。对此,郑春华表示,之所以关注教育,是因为她一直陪伴儿女长大,有很多体验和感触;同时,她亦喜欢思考儿童的生命特征,喜欢从儿童的表象追溯至儿童心理。所以她创作的故事也算是对当下许多教育行为的反思和回应吧。


郑春华告诉记者,我曾看过一篇文章,是让一群大学生回忆童年时受到的伤害,一位女大学生说她小时候考试成绩不好时,妈妈便以自虐的方式反复抽打自己的耳光让孩子痛苦和自责;一位男生说小时候最喜欢变形金刚,爸爸给他买了很多变形金刚玩具,但只要考不到前三名,爸爸就当着他的面毁掉他最心爱的那个玩具……“我当时看得心在滴血。我在想从这样的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将来又会怎样面对自己的孩子和自己身边的人呢?童年吸收进去的‘毒’会变异成什么细胞在某一天喷薄而出去伤害他人呢……所以,常常面对成人身上的“怪异”,“我习惯追溯其原生家庭的状况,回到童年,往往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学会与孩子相处,是父母的必修课。郑春华感慨,我们和孩子的生命节奏不一样,生命内容不一样,生命模式不一样,或者说我们整个的生命季节的轮换也是和孩子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想到这一点,承认这一点,接受这一点。假如一个10岁的孩子跟成人的思想一样,他就失去了他整个生命的奠基部分,那是会提早垮塌的。父母常常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才能长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明智的选择是父母让一让,给孩子更多空间。“我的女儿上中学后就对我说,很多事情我都好想瞒着你来证明自己长大,可常常憋不住,最终还是告诉了你。我想原因就在于我给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自由,还有信任。”


“我女儿最近喜欢上了韩国歌手,我是不会欣赏。但我并没有制止她,而是耐心倾听她喜欢的理由,在交流的过程中鼓励她多学习歌星背后努力的一面和积极向上的一面。渐渐地我发现女儿特别喜欢会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星,喜欢受过高等教育的歌星,觉得他们“本领很大,很了不起”,这也促使她不仅仅只看歌星光鲜表面的一面,从而让她获得很强的学习动力。我一般不会反对孩子的选择,哪怕与我的观念完全相反的,但我会通过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孩子,影响孩子的选择。


郑春华坦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会有染发、扎耳洞的想法,这是独属于青春期的好奇心和独立性。自己的女儿也有这样的经历。在育儿的过程中,她也有挫折感和力不从心的时候,但那只是一瞬间,有时候可能是自己的焦虑。


“孩子的成长,不是成人设卡就能避免撞南墙的。相反,如果父母多多扮演倾听者,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根据孩子的反应及时调整我们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把孩子当朋友,与其平等沟通,把自己的童年经历和成长中的困惑告诉孩子并认可他,才是比较好的亲子教育。只要不是原则问题,都要包容孩子。”郑春华说。

 

“有些家长没在孩子的童年里”



但遗憾的是,有些父母缺少这种换位思考或感同身受,因而带来了较强的亲子冲突。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很奇妙的心理过程,多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也是理想家庭教育的关键。


“小饼干与围裙妈妈”系列中有个《雨伞铃铛》的故事,讲的是小饼干不小心弄丢了一把小雨伞,怎么也找不到。妈妈劝慰她再买一把,但小饼干执意要找回丢失的小雨伞,因为她已经把小雨伞当成了大雨伞的孩子,就像小饼干和围裙妈妈的关系一样。千辛万苦找到小雨伞后,“围裙妈妈找出一对小铃铛,分别挂在大雨伞和小雨伞的伞柄上,这样走路的时候,它们会叮当叮当响,就好像在唱歌。要是没了唱歌的声音,围裙妈妈和小饼干会立刻想起来,立刻找回它们……”


这一细节源于郑春华的生活。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一只玩具熊,晚上整理房间时,妈妈将之随意一扔,女儿很生气,一定要妈妈抱起玩具熊放好;女儿小时候还爱坐投币摇摆车,每天要去超市门口坐好几回,可是有一天小鸭子摇摆车忽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辆崭新的大公鸡摇摆车。郑春华当时很高兴,觉得换一辆新车女儿一定开心,可女儿的反应恰恰相反,她一脸焦虑地反复问:原来的小鸭子摇摆车去哪了?后来得知它“生病了,去养老院了”。女儿才稍稍安心,但要妈妈保证一定要带她去养老院看望小鸭子摇摆车。


但现实中,很多成人对儿童的心理并不了解,没在孩子的童年生命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忽视了儿童情感的建立过程。当下的许多父母更多关注学习成绩,使得孩子的童年很压抑、很单一,没有丰富的幸福感,似乎童年生命中唯一的快乐就是考个100分。幸福感如此单一的孩子他将来还会有多少快乐?他甚至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在郑春华看来,一个人长大后的个性跟童年生活有很大关系,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端正的品行,父母要学会与孩子相处,多拿出时间陪伴孩子,这样亲子之间才比较容易靠近,才能相互了解,但前提是我们要了解儿童心理的过程和特征,要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学依据,我们就少犯错和不犯错。


“我是儿童文学作者,对儿童心理了解可能比较多一些,儿童本位在我看来是一种本能。”郑春华说,当我的孩子被老师告状时,我本能地会想在孩子这一边重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你一定会发现其中的差异之大。“一次老师愤怒地说我的孩子故意捣乱,用笔尖刺破袋装奶。我让孩子重新叙述事情的经过:原来是课间老师给学生们发袋装奶,由于学生比较多,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而后一排的女同学打不开袋装奶,喊老师又没听见,我的孩子想帮助她,就用笔尖往袋装奶上一扎,塑料袋就破了……我们由于过于匆忙,常常看孩子的行为,不看起因只看结果,继而盲目批评,这就犯了教育大忌,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这些教育经历和反思,被郑春华记在心里,并通过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


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一定是儿童的



问及创作习惯,郑春华说,她习惯把孩子的日常生活用本子记下来,“小饼干”系列10本书,100个故事,就是源于对女儿生活的记录。“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系列记录的是儿子的生活。记得女儿5岁的时候总问我为什么只写哥哥的故事而不写她的故事?其实每个当母亲的都会有体验,带孩子真的很辛苦,琐琐碎碎加匆匆忙忙,已经无法从每一天杂乱的生活中去发现美,更不可能去创造美。


所以当我开始写“小饼干”系列故事时女儿已经12岁了,日常生活比之前轻松,我也重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创作时间。当我一打开之前的生活记录本,一种激动和留恋的情愫油然而生,仿佛时间倒流了,那时候的烦和累在今天看来竟是如此的美丽和温暖!于是我又想到天底下所有的妈妈们,大多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为什么不将这份特别的体验用文学作品表达出来呢?即是为自己记录,也是为所有的母亲们记录,这么一想顿时就有了创作的冲动。


如果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什么标准,郑春华以为,首先,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一定是属于儿童自己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哪怕是诗意的想象,也要符合儿童的想象而不是大人的臆想。比如天上的月牙,大人已经习惯性地常将之喻为小船,但孩子给出的却是太阳公公剪落的指甲等等,这个比喻就是儿童的。想起现在的儿童常常在阅读作品时特别不喜欢看风景描写,选择跳过只读故事,这是因为我们很多作品中的风景描写充满了大人自己的深情想象,而忽略了接受着的阅读情趣和兴趣。


为了写好故事,郑春华经常读给孩子听,了解孩子的反馈。在她内心,“不喜欢忧伤或不幸的故事,这与我对生命本身的期待、向往有关,我希望孩子们欣欣向荣,快乐长大,于是多以积极的态度去写,哪怕是离异、单亲家庭,也愿意写出不幸中的快乐和幸福,就像《一个姐姐和两个弟弟》的结尾,柔柔把全家福带到学校里给贾成浩看。贾成浩看着照片上的矛矛和木儿,说自己现在在学武术,等你的弟弟们长大了我可以教他们。于是,柔柔又有了新的期待……”。


还有一点,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引导儿童而不是迎合儿童,一味地迎合儿童是一种倒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文学作品重在精神上的引领和构建,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郑春华说,我的“三观”都在我的作品里自然流露,它们是根植于我生命中的一种永恒的生活态度。


郑春华也承认,创作需要灵感和天赋,但更需要生活的积累和独特的思考,没有积累就没有来自于生活的故事内容和细节,没有独特的思考再好的生活素材也会被写成平庸的故事。


原标题丨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不该被忽略——对话儿童文学作者郑春华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11期

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


阅读4
儿童 情感 
举报0
关注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号:wljyjzz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未来教育家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未来教育家杂志

微信号:wljyjzz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