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释放“天使”丨李希贵教育思想中的人性美,你认真思考过吗?

作者:未来教育家杂志 来源:未来教育家杂志 公众号
分享到:

02-02

本文字数

5700字

阅读时间

6分钟

张晓冰 / 文


人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什么是人性?古今中外的学问家们早有宏篇大论,众说纷纭,但至今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实际上,人性的定义很简单:所谓人性,归根到底,就是人与生俱来的秉性。说白了,就是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人皆有之!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把这个定义用在教育管理上,让教育管理闪耀出人性的光辉。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人。而人性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天使”,天真无邪、至善至美;一面是“魔鬼”,魑魅魍魉、面目狰狞。李希贵说,教育的目的,就是释放“天使”,锁住“魔鬼”。当教育符合人性、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时候,“天使”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反之,违反人性的时候,“魔鬼”就会现身!


美国作家丹·布朗于2000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天使与魔鬼》的悬疑小说,“天使”“魔鬼”也成为一时的热词,把这两个词用来比喻人性的两个方面倒是很形象。回顾我们的教育,这种招致“魔鬼”出现的行为还真不少!比如,我们对学生存在太多生硬的“禁令”“不准”“处罚”,在课堂上、在家庭里加大学生对分数的压力,对升学的恐惧。我们对教师有太多的“检查”“评比”“排队”,徒增了教师的压力。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学校还在上演“存天理,灭人欲”的故事,以致于“魔鬼”一次次在学生的身上酿成悲剧!仅2017年2月开学以来,媒体披露频频发生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就令人惊心,让人扼腕!


李希贵说,把对于人性的理解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源于三十多年前一次“抓小偷”事件的深刻反省。那次事件是他“教育生涯中永难忘记的一次失败”。


1983年,他带的班有个学生的新手表丢失,班干部们就像《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那样,抄检失表学生同寝室的室友,翻箱倒柜,结果就像司棋被翻出与恋人的信物那样,班干部们也发现其室友把手表藏在了箱子里。突如其来的搜检行动,对这个室友的打击太大,当天这个同学便离开了学校。幸好并没有失踪,但是却从此失学了。李希贵写道:“我们想教育出一个诚实的学生,但用这种办法却没有成功。后来慢慢明白了,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感情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中学生对异性同伴的好奇与迷恋,是人的青春期的成长规律,是性的觉醒,是成熟的开始。这也是人性的一方面,可是我们却用一种严厉的制度来制止,不准恋爱!李希贵说:“这管用吗?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恋爱的认定标准有问题。男生女生之间有一点好感本来不算什么,一定要认为是早恋,就出问题了。在青春期,如果男生女生之间没有一点感觉的话,还算正常人吗?”


美是什么?美是赏心悦目。北京大学叶朗教授说:“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美是照亮,美是创造,美是生成。”既然美是这样的,那么,李希贵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则是弥漫在校园空间的美,是融入在教师心灵中的美,是流淌在学生血液里的美,是“天使”之美,仙姿玉貌,款款动人。

作者和李希贵校长

人性之美,

体现在“新学校”的理念之中


20世纪90年代,李希贵在高密一中任校长时,想到高中学校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雷区”,他考虑的是,能否既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降低学生的升学成绩,能否让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成长、全面地发展。于是,提出了高密一中的校训:“为四十岁做准备。”为了不使校训成为口号,而是内化成学校每一个人的生命动力,他们在全校征集校训释文,让每一个人都对校训阐释自己的理解。在一千多份释文中,一位老师用一首散文诗进行了解读:

十八岁是美丽的,而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页却应在生命的四十岁时翻开。不要说四十岁有多么遥远,二十年其实弹指一挥间。虽说四十岁就在眼前,但二十年的时间跨越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虚度今日,等待你的将是无穷的悔恨与遗憾。追寻先贤成才路,浩瀚人世间,我们定会发现,四十岁的辉煌来自于十八岁的志向和二十年的血汗。珍视你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地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你如日中天的四十岁勾画得绚丽灿烂。

为了学生的四十岁,看看李希贵怎样处理学生的一起“偷窥”事件:有两名高一的新生经常从失修的砖墙缝偷窥女厕。按照常规,一定会把他们的行为定性为“流氓”。但是这样的处理会让这两个学生的一生都留下阴影,让他们背上沉重的包袱抬不起头来。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种行为并不离奇,不能歧视他们,不能抛弃他们。于是学校拟定了教育计划:(1)保密,对他们的行为不揭穿,不扩散;(2)充实校园生活;(3)请家长更换学生以往阅读的言情小说,用经典名著来代替,升华他们的品格,净化他们的灵魂;(4)安排教师和情趣高雅、品格高尚的同学与他们交朋友。直到今天,这两名学生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但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悄悄拟定的教育计划。


2007年,李希贵担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之后,提出了建设“新学校”的办学理念。“新学校”针对过去追求升学率的“优质学校”而提出,其内涵是“学生快乐,教师幸福,家长满意”,这里每一个维度的主角都是“人”,而这个理念的核心是学生。


过去,我们评判一所学校是否优秀,其标准是外在的:家长关心的是升学率,领导和同行关注的是教育质量。显然,我们忘记了学校里的人——学生和教师。一所学校如果不能让朝夕生活在一起的学生和教师感受到幸福、快乐,无论外界的评价多么高,它都算不上一所理想的学校。正是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的。


我们来看一看《北京市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学校战略”的第一条第一句话——“我们的使命是: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学校的战略目标是:“一流的质量,卓越的队伍,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成为师生精神家园和成长乐园的和谐学校。”这里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也就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同时也把“能够让教师过体面生活的待遇”明确提到了战略目标。


2014年,李希贵出版了新书《面向个体的教育》。教育面向个体,是新学校理念的精髓。我们过去的教育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有一套近似于工厂化管理的、控制车间劳动者的组织结构,班级内设置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文艺委员等行政职务,以便于学校或教师控制学生。而且这个班级的人员构成从入学开始至毕业结束,基本上保持固定不变。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授课制把具有鲜活生命的人的培养模式等同于大批量物品的生产流程,既违反人性,也违反人的成长规律,在“后工业化时代”已经无法适应。面向个体的教育正是适应了这种转变。当教育面向个体之后,教育成为了“服务业”,服务于学生个体自由选择的走班选课便在十一学校应势而生。


我到十一学校去参观,看到校园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无不体现“新学校”理念的人性美。在新维修的远翥楼里,楼道间的一排排柜子设计独到,学生如果想舒适一点阅读,随时都可以躺进去。在学校琳琅满目的海报中,我们可以看到“校园机会榜”,公开向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让学生在这些“工作”中获得快乐。“机会榜”向学生提供三类“工作”:第一类是常规性工作,比如,主持一年的升旗仪式,主持一年的全校性集体活动;第二类是临时性工作,比如,运动会志愿者、体育比赛裁判助理、校报设计等;第三类是学校管理性工作,比如,学校饭菜质量评比、图书购买计划制定,等等。


在十一学校有一个专门的网上报名渠道:“与校长有约,共进午餐”。校长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学生也抱着好奇心和怀疑感来见校长,请校长指点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迷津。十一学校有很多学生的节日,包括文化节、艺术节,其中泼水节最值得一提:校长、教师、学生一起聚在操场上打起水仗,互相混战,人人都成落汤鸡,分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只有欢笑声在校园里回荡。水为媒介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人性之美,

体现在校长的办学境界之中


2017年3月13日,笔者听了李希贵的讲座《重新定义校长》,他首先展示了一张图:


这张图共有六个点,其中“治理结构”“教师”“课程”用实线连接,“教育创新发展生态”“个性化成长生态”“学习支持生态”用虚线连接 ,中心是学生。当前,学校改革的目的是实现虚线连接的三个方面。但是,只有改革实线连接的三个方面,才能实现虚线连接的生态建立。


首先要解决的是治理结构,即学校要形成多元治理的主体,做到行政分权,实现扁平式管理结构。其次是课程,做到“顶天立地”,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现丰富性、经典性与个性化,并且形成完善的系统。最后,优化教师结构,包括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满足学校的需求层次,形成一种优化的教师管理机制,而不是“淘汰机制”。


只有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生态。这三个方面的改革,其关键在于校长的境界:放权与超越,把权力下放给教师、学生,“赤膊上阵搭平台”。我们看看《北京十一学校章程》是怎样规定和限制校长的权力的。


教代会每年8月底对校长进行信任投票,不记名,当场公布结果,达不到60%的信任票,校长必须自行辞职。达到60%,但是连续三年未达到80%,校长也必须自行辞职。这就是由校长李希贵自己主持制定的《章程》,一个限制自己权力的《章程》,一个严格约束校长权力的章程。


李希贵在2006年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学生第二》。有人问:你不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吗?为什么是“学生第二”呢?后来又出版了一本书,叫《学生第一》。这把人搞懵了:学生究竟是第一还是第二?李希贵回答说:“当我们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什么位置?对一位校长或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于是,教师的角色被重新定义。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吗?不是!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导师“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追随的人”,导师和学生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十一学校的魏勇老师说:“我为什么会感到快乐 ?学生年轻的生命充满了灵感、创意和想象力,我们在一起聊天儿,他们分享我的阅历,我分享他们的成长,彼此都在成长。和学生平等地坐下来交流,才发现他们不是小孩子。如果不是学校形态的改变,我和学生之间不可能有这样的交流。在这样的形态下,做这样的教育,我很开心。”


在教师的管理上,我们过去一般采用的是考核、评比、评价、奖励等办法,有的甚至是“末位淘汰机制”,美其名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这种管理的结果,用好了会激励教师,用不好会引起更多的矛盾和问题,让部分教师丧失自尊心。其实,淡化评价本身就是对教师的无形激励。


在十一学校,第一,检查和评价分开,淡化和慎用评价。领导者不能随意评价任何一位老师的工作。第二,运用多种非正式手段对教师进行激励,比如“生日聚会”“退休纪念册”“迎新酒会”等。第三,设置多种展示平台,鼓励教师。比如“月度人物”“青年才俊”“党员风彩”等。第四,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比如成立“教育家书院”,创造条件加入学术组织等。第五,通过社会活动,把优秀教师推向大众和社会突出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另外,还制定了《教职工学术积分办法》等一系列积分体系,作为评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人性之美,

体现在可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系里


如果说,人性之美体现在李希贵教育实践整个过程中的话,那么,自由选择、走班选课、分层教学则是人性之美的集中体现。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十一学校将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择性课程,提供“自助餐”供学生选择。在融合国家课程必修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需求和学科特点,构建了一套多样化可选择的体系。


 数学和科学领域(理科),学科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学科思想,在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其难度逐渐上升,因而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是学校应该面对的现实。基于学生的基础、能力、学习方式、发展方向和课程难度等的不同,十一学校对理科学习进行了分层设计,共分五个层次。语言与文学类课程包括语文和外语。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的差异与理科有所不同。这些学科主要由听、说、读、写等不同的技能构成模块而形成独立的体系,模块之间并无严密的逻辑关系。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语言类课程有基本的统一要求,外语和语文学科按照“必修课程+补弱类自选课+提升类自选课”进行选课,同时还开设了第二外语。


艺术领域的课程设计,是十一学校富有特色且很吸引学生的课程。在传统学校,通常只有音乐和美术两个学科。其实,艺术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音乐、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通过综合艺术课程,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深对艺术世界的理解。艺术课程分为视觉艺术类和戏剧音乐表演类。其中后者设有18类课程,包括话剧、音乐剧、京剧、声乐、民乐、交响乐、影视音乐鉴赏、舞蹈等。


早恋是当今学校和家长最为头痛的事。李希贵多次讲到一个“偷杏的故事”:有一个男孩为了创造与自己心仪的女生交流的机会,竟然选择到女生家的庭院偷杏的方式,以期引起女生的发现而被“擒获”,以此达到和女生见面或交流的愿望。这样的环境,是一个多么违背人性而又令少男少女们失望的环境!弗洛伊德把这一时期青少年心灵和身体的骚动称之为“青春期徘徊”。处于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渴望爱恋,渴望寻找异性对象,去投射他们心灵的激情。他们苦闷、焦虑、迷惘,却无人可以倾诉。他们的父母太忙,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务,无暇顾及孩子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微妙变化。即便有了交谈的机会,父母对子女的谈话,永恒的主题就是好好读书,考一个好大学。他们的老师也忙,能够上好每一节课已经尽职尽责了,何暇他顾?对“青春期徘徊”,老师能说的竟是:“不准谈恋爱”!为了防止男女生交往,校方层层设防,费尽心机,但往往事与愿违。


十一学校的戏剧课就是专门为男女生正常交往搭建的平台,为孩子们健全人格的塑造创造条件。戏剧名目有话剧《雷雨》、音乐情景剧《阳光路上》、音乐剧《嘎达梅林》、京剧《贵妃醉酒》,等等。少男少女们把爱恋的对象转移到艺术创造的时候,则成为一种人格的升华。


原标题丨释放“天使”——试论李希贵教育思想中的人性美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7年第11期

为中国教育家成长擂鼓放歌

阅读3
天使 
举报0
关注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号:wljyjzz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未来教育家杂志”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未来教育家杂志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未来教育家杂志

微信号:wljyjzz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