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2018年社保断缴的严重性!你将损失的不只是一大笔钱…

作者:566注册会计师 来源:566注册会计师 公众号
分享到:

03-02

注会备考大礼包

1.全科习题汇总

2.2018注会备考经验全享

3.历年考试真题&答案解析

4.元宵灯谜会闯关资格,答对6题赢终极大礼!



添加微信:wantiku123,立即获取


经历过跳槽的人,可能都经历过社保断缴。社保断缴到底对自己有什么影响,这里简单描述一下。


 1、对社保的影响 


首先要知道我们一般提到的社保是社会保险的简称,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其中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是由企业承担个人不用缴费的,其他三项由企业与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共同承担。


个人与企业缴费比例与金额如图所示:



我们一般提到的五险一金是指以上的5种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接下来就从这5个方面分析:


①养老保险


根据养老保险的规定,退休后领取养老金是需要年限累计够15年,养老保险遵循“多缴多得”,缴费基数越高、年限越长,退休时领取养老金也越多,所以中间断缴,后续的待遇会有所影响。


如果到退休时没缴够15年社保,可以选择延长缴费、转为居民养老保险或者一次性领取个人余额。


②医疗保险


根据医保的规定累计缴纳男25年、女20年(以北京举例,地区不同比例不同,以当地为准),退休后才可终身享受医保待遇。


注意:医保在断缴月发生的费用不能报销,正常缴费月发生费用,由于社保之前存在过断缴社保卡不能实时结算的,可以后续手工报销。


③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是只能由企业缴费的,所以一旦断缴就不再享受相关福利,同时生育津贴的领取条件是:分娩前生育保险连续缴纳9个月。若参保职工分娩前连续缴满不足9个月,分娩之月后连续缴满12个月,职工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予以补支,所以注意这个时间点。(小编注:据了解有些地区无法补支,详细可致电当地社保局)


④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


这二者的影响不大。


⑤公积金


住房公积金的影响较小,如果在未来一年内不着急贷款购房就不用担心,但要注意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购房贷款必须符合以下条件:申请贷款前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时间不少于六个月。


 2、对购房、落户、买车摇号的影响(以北、上、广、深为例)


 买房 


➤·北京:连续5年

 

非北京市户籍居民购房,需社保或个税连续缴纳60个月,具体情况还需要根据办理时要求而定,中间断了就需要重新开始计算连续缴纳时间。


对于因工作变动等原因造成未缴或补缴税款且不超过三个月的,视为连续缴纳。


➤· 上海:连续5年


非上海户籍居民家庭购房,需63个月内连续缴纳60个月的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 广州:连续5年


非广州户籍居民购房者须五年内在广州连续缴纳5年个人所得税或社保。

 

➤· 深圳:连续5年


非深圳户籍居民购房,社保或个税需连续缴纳满5年,中间无间断。


 落户 


➤· 北京:连续7年


2016年8月11日发布的《北京积分落户管理办法(试行)》中明确,申请人申请积分落户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持有北京市居住证;

(二)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

(三)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7年及以上;

(四)无刑事犯罪记录。


➤· 上海:连续3年有优先权

 

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上海市常住户口需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最近连续3年在上海市缴纳城镇社会保险基数高于上海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可以优先申办本市常住户口。


➤·广州:连续4年

 

广州积分落户必备的基本条件有:


(一)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二)在本市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持本市有效《广东省居住证》;

(四)在本市合法稳定就业或创业并缴纳社会保险满4年;(4年只是申请条件,积分入户社保最好有110个月以上);

(五)无违反犯罪记录;

 

➤· 天津:连续1年


《天津市居住证管理办法》中明确申请积分入户应当在本市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年、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买车摇号 


➤· 北京:连续5年


非北京户籍人员参与购车摇号需持有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或者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且连续五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


社保不能断月,个税不能断年,个税大于零申报,每年都有申报。

 

➤· 上海:连续3年


非上海市户籍人员参加车牌竞拍的前提条件是,持上海市居住证且自申请之日前已在上海市连续缴纳满3年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 广州:连续2年


非广州户籍人员广州买车上牌摇号需要连续缴纳两年的社保,不能中断,还需要在广州有办理居住登记并持有居住证。


➤· 深圳:连续2年


非深圳户籍人员在深圳买车摇号需持居住证,且最近连续2年以上缴纳(不含补缴)基本医疗保险。


 3、如何避免断缴 


一般造成社保断交是因为工作变动,所以小编在此建议大家在换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算准时间,无缝衔接最好,具体何时转入社保,最好和上一家单位的HR确认大致时间,做到心里有数。


 社保缴纳有6大陷阱 


职场上遇到以下这六种情况,你可以理直气壮说“不”!



1、单位试用期不缴社保,员工转正后才缴


单位以试用期为由,不为员工缴纳社保,这合法吗?


根据《社会保险法》和《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企业必须给职工缴足“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都属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第四款规定,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中,也就是说,企业在试用期间也必须为员工缴纳社保。


2、让员工承诺弃缴社保


如今有些公司,会在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要求员工出具一份书面承诺,承诺书中写明:员工自愿放弃该公司为其缴纳社会保险金,公司将社会保险金作为工资的组成部分,直接支付给员工。


这是违法且不合理的。据《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金。


为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金系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该项义务不能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通过约定变更或者放弃。


3、单位仅以基本工资


或最低工资标准作基数缴社保。


《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缴纳社保费的基数是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职工缴费的基数是自己的工资,在实际操作中,本人工资一般是指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不过,当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月平均工资60%的,则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


4、档案没转移到单位,就无法缴社保


新员工入职,由于人事变动的关系,之前的档案可能没有及时从原来的单位调来,这时有些单位会称因为没有档案所以无法为员工缴纳社保,但档案并不能成为单位缓交社保的理由。


《社会保险法》第58条、第60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用人单位应当自行申报、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非因不可抗力等法定事由不得缓缴、减免。可见员工没转档案不能成为用人单位不缴社会保险的理由。


5、不签合同就不用缴社保


用人单位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拒绝缴纳社保时,员工可以提供以下证明,证明与单位之间的用人关系。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2005)12号第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三)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四)考勤记录;


(五)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同理,依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6、单位用支付现金方式取代缴社保


一些单位不给员工缴纳社保,但是会给员工发一笔社保补助费,用现金代替社保缴纳。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应当以货币形式全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缴费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用人单位和个人不得私下就社会保险费进行约定,由用人单位支付现金,员工个人自行办理社保缴纳的做法,不可取。


 一图看懂社保缴费 



提示: 微信版本过低则无法打开小程序,请下载微信最新版本嗷!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查看更多!

阅读9
社保 
举报0
关注566注册会计师微信号:xyzhukuai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566注册会计师”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566注册会计师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566注册会计师

微信号:xyzhukuai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