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皖南山区小物件像竹篮又不是 冬天离不开嫁女儿必备

作者:腾讯图片 来源:腾讯图片 公众号
分享到:

02-28

寒冷的冬季,虽说取暖工具多种多样,取暖也越来越方便。但在中国南方的不少农村,火熥(音tēng)依旧是村民们常用的取暖工具。在安徽皖南山区农村,火熥被称为“取暖神器”。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两个或多个火熥。

说起“火熥”,有些地方也叫“火熜”、“火茐”、“火笼”等。“火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

皖南山区农村的火熥一般由篾匠编制。篾匠们用他们灵巧的手根据东家买的“火熥尊”大小,先编筐体。编筐体上部所选用的篾片稍宽扁平,下部的竹条则圆润较细。除竹篾的厚薄要一致外,编织很讲究技术。内要扎牢“火腾尊”,竹篾收口要层层扣紧。编完筐体后,还需留个可手拎的柄。这片竹子得选用厚实的,才能承受得住整个火熥的重量,也不容易折断。

从秋末到初春,无论是太阳晴好还是雨雪霏霏,一到冷天,村民们都离不开火熥。妇人们腹部围着腰布,将火熥放在身前,焙焙手,烘烘脚,手脚暖暖的,做事也利落。火熥携带方便,男人们拎着火熥串个门拉个家常、站在墙角晒太阳、去猪圈里放把稻草……这都是常见的风景。

北朝时期谢緿的《咏竹火笼诗》最为有名。诗中写道:“庭雪乱如花,井冰粲成玉。因炎入貂袖,怀温奉芳褥。体密用宜通,文邪性非曲。本自江南墟,便娟修且绿。暂承君玉指,请谢阳春旭。”另有梁萧正德的《咏竹火笼》。这些正是火笼与古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佐证。

值得一提的是,火熥有着它的光辉岁月。长期以来,火熥作为农村里嫁女儿的必备嫁妆之一。一般准备两个,俗称“新娘火熥”,寓意为传宗接代。这两个火熥一定是选用最精致小巧的,有的篾匠还会在上面编上图案或文字。另外,皖南一带谁家儿子女儿要是进新房,父母必定送个火熥,意味着传火种。

新打好的火熥外部看起来是青绿色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用的次数多了,火熥也染上了岁月的痕迹,逐渐变成古铜色的,像上了一层桐油。

火熥内置陶盆或白铁轧制而成的“火腾尊”。皖南山区人大多用白铁的。 “火熥尊”也就是火熥的“胆”。“胆”大就能装下量多的炭火,火熥就显得身材臃肿,取暖的时间较长。若“胆”小,仅能装下少量的炭火,火熥看起来虽精致多了,但不过两三个小时,炭火就过了,得重新加入炭火。这个“胆”一般是圆口的,上面可加个用铁丝编制的带孔的圆形火熥盖,也有的火熥不带盖。

火熥的手柄处一般挂有一副“火箸”。“火箸”一般是取两根同等粗细的铁丝或铜丝,像筷子般一头方,一头圆。其形如古代女子头上的箸子,但比筷子短,作拢火拨灰之用。把“火箸”沿着火熥周边拢一圈后,中间炭火突起,起到松灰通气的作用,火熥之火自然就旺了,而且烘焙起来更暖和。当然,没有配上“火箸”的火熥,随便找跟细树枝、竹枝、长石条,拢火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以往的岁月里,柴火一年四季都作为农村主要的燃料,人们用以烧水煮饭。柴火燃尽后,村民们将炭火铲到一个不用的锅或小缸内,盖上盖子密封,这样便做成了黑炭。冷天的早上,人们将黑炭置于火熥之中,再填上一小铲刚烧好的炭火,盖上一层薄薄的炉灰。(若烧柴火后留下的炭火多,一般可不用加黑炭,直接铲进火熥内。)这个火熥就开始陪伴人们度过暖洋洋的一段时间了。

别看火熥小小的,不大起眼,但却能撑起一个缤纷的大千世界。

读书时,一到冬天,母亲会让我拿个火熥去学校。那时大多同学都会带上火熥上课烘脚,下课焙手。记得班里有几个家住的远的同学,他们很少带火熥去学校。我们都会把自己的火熥给他烘一下脚。我不大说话,把火熥轻轻踢到那人座位下,同学烘暖脚后又会踢回来。小小的火熥也承载着一段温馨的友情。

有文这样写道:“唯有火熥上的食物,才能解胃的乡愁。”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天寒地冻的日子,一点热烘烘的食物最能满足人们的胃。这个时候,乡下的“土零食”遇上火熥,绝对是诱惑着你的味蕾。(文字由许玉芬提供)

(本文为企鹅号“江南风雨”作品,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江南风雨”更多内容)

阅读5
女儿 
举报0
关注腾讯图片微信号:qq_photo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图片”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图片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图片

微信号:qq_photo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