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6岁儿童牙后冒白点成“双排牙”,全班过半女孩中招,竟与家长这个动作有关

作者:兰州晨报 来源:兰州晨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04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兰州晨报

乳牙没掉恒牙却萌出,6岁女童竟长出“双排牙”。


今年6岁的园园(化名)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整个春节期间,她老时不时地捂着嘴对妈妈说“牙不舒服”。


 过了几天后,园园突然告诉妈妈,牙里面长了东西。王女士这才发现,园园的两颗下门牙后面又冒出两组“白点点”。


 “‘白点点’应该是快萌出的恒牙,可孩子的乳牙还没脱落呢。”


一晃一周多过去了,等王女士再次查看女儿的牙,竟然发现两组“白点点”已经长成两颗小小的牙根。


这是怎么回事?王女士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在给园园检查后,黄锦华说,这是典型的儿童“双排牙”,也叫乳牙滞留。



为了给新出的恒牙让位,黄锦华当即为园园拔了那两颗“赖着不掉”的小乳牙。


在门诊,记者看到园园被拔下来的小乳牙,每颗牙冠连牙根,大约有2厘米长。



“等它们完全自行脱落,还需要三四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这对于恒牙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


病因探析


家长照顾太周到,给孩子吃的食物太精细、松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园园一样长“双排牙”的儿童并不少见。


王女士说:“因为女儿有这种情况,我在群里问了同年龄段孩子的家长,好多孩子特别是女孩都长了双排牙。”


而市区某幼儿园大班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她班上有23个女生,一大半都去医院拔过牙,原因基本也是长了“双排牙”。



黄锦华则表示,“双排牙”已成了儿童口腔疾病的常见病之一,大概要占到儿童口腔疾病30%左右。“特别到了双休日的门诊,相当多的都是双排牙小患者。其中女孩占了多数。”


 孩子怎么会长出“双排牙”?黄锦华表示,是孩子吃的食物过于精细和松软所致。


 一日三餐,都没有硬的、可以撕咬性的食物,乳牙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导致孩子的咬合力小。



 “食物对颌骨发育刺激不够,导致乳牙根难以吸收,形成滞留。本应萌出的恒牙,只能‘退后’,在乳牙后排长出来。” 


 

扬大附院(扬州一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黄锦华:


“六七岁大的孩子正处换牙期,如发现孩子出现恒牙萌出,乳牙滞留的‘双排牙’情况,要赶紧到医院就治。”

专家提醒


孩子幼时成长期,要进食硬度适中,可撕拽的食物。


黄锦华告诉记者,如果不及时治疗,上颌的乳牙滞留,最有可能会造成反合,也就是俗话说的“地包天”。



而在下颌,乳牙滞留占据了恒牙萌出的正常位置,恒牙可能会异位萌出,最常见的就是牙齿排列不齐。


如何预防换牙期宝宝出现“双排牙”?


黄锦华提醒,在孩子幼时成长期,要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吃一些硬度适中、可撕拽的食物。


比如多吃些花生、甘蔗、苹果、玉米等耐嚼食物,保持对乳牙良好的刺激作用,促使乳牙按时脱落。


知多少


“双排牙”形成的原因

1. 孩子的营养供给好,营养过剩,牙胚发育比以前早,往往恒牙长了出来乳牙还没掉。 


2.饮食过于精细,食物过于松软,乳牙牙根未得到充分的刺激和锻炼,和牙槽骨紧密相连,不易脱落。 


3.乳牙病变,乳牙龋坏严重造成乳牙根吸收障碍等情况造成乳牙不能及时脱落。



“双排牙”的危害

1.不利于牙齿清洁卫生,容易形成牙垢和牙结石,而造成孩子的口臭。


2.可能诱发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炎症性疾病。 


3.阻碍孩子的颌骨发育、咀嚼功能,影响面部美观。


4.局部含有细菌微生物的慢性炎症病灶,其中的细菌及其毒素通过血管及淋巴管被带到机体的一些器官和组织。


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生长繁殖,细菌毒素损害组织和器官,使这些远离患牙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疾病比如心肌炎、肾炎、心内膜炎、眼疾、风湿性关节炎等问题。 



如何预防宝宝双排牙?

1.换牙期的宝宝应该多吃一些粗粮和未经细致加工的食物,鼓励孩子多吃些硬质粗纤维食物,比如豆类、甘蔗、玉米等等。


2.爸妈应该监督宝宝,纠正不良习惯,例如咬唇、咬舌、吹口哨、咬铅笔等。


3.注意培养孩子的口腔卫生习惯,少吃甜食糕点,少喝糖分高的饮料,进食后及时漱口刷牙,避免乳牙和新萌出的恒牙发生龋坏。


4.发现龋齿或双排牙,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来源丨扬州晚报(yangzhouwanbao)(版权归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编辑丨梁秋燕

新闻多看点


教育部长陈宝生:给教师办好“六件事”,给家长解决“三点半难题”

没买房的恭喜了!国家宣布5个大消息,2018房价将......

崩溃!年轻妈妈的苹果手机被锁48年!原因哭笑不得,很多家长都被虐过……


阅读2
儿童 女孩 
举报0
关注兰州晨报微信号:LZCB96555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兰州晨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兰州晨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兰州晨报

微信号:LZCB96555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