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从贫寒木匠到全球第一起心脏外科手术执行者,他这一生创造了许多神迹

作者:当代公益 来源:当代公益 公众号
分享到:

02-27

本文授权转载自:英国那些事儿

ID:hereinuk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医学方面也取得了无数重大的突破,尤其心脏外科,不但出现了人造心脏,还有3D打印修复心脏的技术等等。



在心脏上做各种手术,如今是一件看起来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然而,在医学并不发达的过去,在心脏上动刀,曾被医学界公认为一种“禁忌”....


从医生到普通老百姓都认为,心脏是上帝创造的人体的核心部件,神圣不可侵犯,可以在其他器官修修补补,唯独心脏是禁区。


于是,那时候的人们,心脏一旦出问题,基本只能等死。


谁能想到,上世纪40年代,这一禁忌,竟然被一位没上过大学的黑人小伙儿Vivien Thomas打破了…



Thomas出身贫寒,饱受歧视,却坚持追求知识,从一名毫不起眼的木匠,成为世界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的执行者之一,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却又因为肤色被人们一度选择性遗忘。


Thomas的故事,得从头说起。


1910年,Thomas出生在路易斯安那州的New Iberia,后来随家人迁到了田纳西的Nashville。父亲是个木匠,家境贫寒,但父亲一直支持Thomas读书上进。


Thomas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深知医学院门槛高的他,一直在拼命读书,各门功课都非常优秀。



1929年,Thomas从当地唯一一所愿意招收黑人的高中毕业,打算继续上医科大学深造,以后成为一名医生。


医学院的学费生活费都是家里负担不起的,Thomas不得不跟着父亲一面做木工活,一面为第一年的学费攒钱。之后不久,Thomas在田纳西州的农业和工业学院报名读了一阵,打算先当一名医学预科生。


然而,命运似乎有意和他开玩笑,1929年,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经济危机袭来,股市暴跌、银行倒闭,经济一片萧条,没等Thomas存上钱,他便被老板解雇了。



大学虽然上不了,Thomas却没有放弃成为一名医生的梦想,他开始四处打听,希望能在医院谋到一个职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0年初,经辗转打听,Thomas得知Vanderbilt大学的著名外科医生Alfred Blalock需要一个实验室助手。



然而,在那个种族隔离的年代,Thomas作为一位只有高中文凭的黑人,根本没资格在实验室任职。和Thomas进行一番深谈之后,Blalock被这个黑人小伙儿扎实的医学知识和自我钻研的态度惊呆了。


那一刻,Blalock看着Thomas,他看到的不是肤色的差异,而是对科学和真理的无差别追求。他当即决定,想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无论如何要留下Thomas。


最后,他以清洁工的名义雇佣了Thomas,但平日里除了干清洁工的活,他也可以自由出入实验室,参与Blalock的科研。



生平第一次有机会参与正规的医学研究,而不是自己过去的小打小闹,Thomas无比珍惜这个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医学知识,专心致志钻研各种实验,平日里还要抽空干着清洁工的活儿,只拿着比白人同事低好几倍的工资


这一切,Thomas毫不介意,因为此刻的他,正走在往梦想前行的道路上,再苦再累,他也觉得无比幸福。


进入实验室后不久,Thomas凭着自己过硬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赢得了实验室其他同事的尊重,Blalock不在的时候,他几乎就是实验室的实际领导者。



在这期间,Thomas参与了Blalock对出血性和创伤性休克原因的研究。



这项研究的成果后来被用于到二战战场上,拯救了成千上万士兵的生命



1941年,在Vanderbilt大学工作了16年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向Blalock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担任外科部主席,Blalock也邀请Thomas和他一起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担任他的助手。


对此,Thomas有些犹豫,这时候,Vanderbilt大学的头儿Brooks直截了当告诉Blalock,只要他一离开Vanderbilt,他便马上解雇Thomas,因为:“我没兴趣聘用一个黑人搞科研。


Thomas这时候已经结了婚,有老婆有孩子,他不能失去工作,更不想放弃医学研究,最终,他携家带口,追随Blalock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可是在这里,种族歧视的观念更为深重


以前,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里唯一的黑人雇员是门卫,当Thomas穿着白色的白大褂走进大厅时,所有人都用无比惊异的眼神看着他。


即便是作为研究员被招聘过来的,依然是同工不同薪,Thomas拿着最低的工资,一家子省吃俭用也经常入不敷出,在那段时间无比难熬,Thomas甚至想到了换份工作来偿还已经欠下的房租。


这一次,伯乐Blalock又一次伸出了援手,他为了留住Thomas,不遗余力与院方争执,最终,学院破例为Thomas加了薪水,使他得以继续留在大学。



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个自己因为经济困难差点离开的地方,正等待他创造医学史上的奇迹


在这里,Thomas和Blalock有幸遇见了另一位医学伟人Helen Taussig,这位耳朵几乎听不见声音的Taussig女士,一手开创了小儿心脏病专业。



1943年Taussig向Blalock和Thomas讲述了她正为之头疼不已的“蓝婴症”。蓝婴症学名高铁血红蛋白症,是指因血液中异常地出现过多不能带氧的正铁血红蛋白,导致身体出现缺氧变蓝症状。



这是一种出现在婴儿大身上的先天性遗传病,患儿通常皮肤会呈现蓝紫色。“蓝婴”们一旦患病,不久之后身体会越来越虚弱直至死亡,死亡率100%


Taussig对此一筹莫展,她表示,自己研究了很久,认为这种病的症结在于通往肺部的主动脉被堵塞了,唯一能解救“蓝婴”的办法是通过外科手术,让肺部得到更多的血液。



接下来的几个月,Thomas开始认真搜集“蓝婴”的病例数据。从心脏的变色程度,到心跳的声音,他甚至还保存了很多因“蓝婴症”死去的患儿心脏用于研究。


通过长期的观察,Thomas建立了一套自己对肺静脉系统的理解。最终,他们得以重建“蓝婴症”患儿两个普遍症结的模型并加以深入研究。


Thomas首先开始在动物身上做实验,他在狗身上创造出一种“蓝婴”般的状态,然后通过对其进行的吻合术来纠正这种情况。


在Thomas近两年的实验室工作中,有200只狗参与了实验,其中有一只名叫Anna的狗,成为了这次手术的第一个长期幸存活体,当Blalock检查Anna的身体的时候,他对Thomas说:“这看起来像是上帝做的事情。”(Something the Lord Made)



在不断的试验中,Thomas还设计出了一种夹钳,用于手术时让肺动脉暂时阻塞。



渐渐地,Thomas和Blalock的试验越来越成功,他们对“蓝婴症”的治疗,也越来越有把握。


很快,他们迎来了一个病例——一位名叫Eileen Saxon的女婴,她于1943年8月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开始出现活动后青紫及缺氧等典型的“蓝婴”症状。


1944年10月,Eileen因为身体频繁的青紫、缺氧而再次住院,医生们意识到,如果不马上做手术,她将时日无多。



而在当时,心脏手术仍然是外科医生的大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敢在心脏上动刀子,整个医疗界依然笼罩在“外科之父”西奥多·比尔罗特的“魔咒”中:“在心脏上做手术,是对外科医术的亵渎。任何一个试图在心脏上开刀的人,都将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对于Thomas,Blalock,Taussig他们三人来说,拯救一个小生命,远比自己的声誉重要。Eileen的家人为了挽救她的生命,也答应尝试世界上第一例心脏外科手术


这不仅是世界上第一起心脏外科手术,也是一起当时少有的,在婴儿身上实施的手术,Thomas加班加点准备手术工具,将原本适合成人的手术工具,统统截短了一英寸。



1944年11月29日,这个无比虚弱的小女孩被护士推进了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手术室,Thomas,Blalock,Taussig三人严阵以待,心情忐忑却不敢有一丝一毫地马虎,认真开始了手术。



这个手术实际上是用一条人工导管连通了心脏动脉和肺动脉,让更多血液供应到肺部,身体的氧气能得到充足的供应。



手术只进行了一个半小时,Eileen嘴唇的颜色由蓝色转变为粉红色,手术成功了!


手术后的Eileen


整个医学界被震惊了,消息传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医学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在媒体铺天盖地的赞誉中,Blalock和Taussig被大书特书,Thomas却因肤色被选择性无视了


这项手术也最终以Blalock、Taussig的名字命名为B-T分流术,完全没有Thomas的位置。



从第一例手术成功后,Thomas又与Blalock一起完成了好几起“蓝婴症”手术。一直到1949年,先后1000多个“蓝婴症”儿童接受了B-T分流术,他们绝大多数都恢复了健康。


  


自此,心脏手术的“魔咒”被彻底打破,心脏也不再是外科领域不可触碰的禁区了。然而遗憾的是,此后的几十年,每当有关于“蓝婴症”的报道,Thomas的名字总是被鲜少提及


Thomas继续留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他后来主管外科实验室长达35年,教出了无数优秀的心脏外科专家,成为心脏外科医学的泰斗级人物。


1976年,他被任命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外科讲师并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85年,Thomas去世,享年75岁。



Thomas去世十多年后,他的功绩终于被世界广泛认可。如今再谈到“蓝婴症”,人们总会想起那个曾经默默奋斗的黑人小木匠,那个改变了医学史的人。


2004年,好莱坞以Thomas真实故事为题材拍摄了电影《神迹》,向世人展示了这位黑人医学工作者的伟大生平。



在一个饱受歧视的时代,却不畏艰难,冲破重重阻碍,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更用自己的才智造福世人,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他这一生,本身就是一个“神迹”。



【往期回顾】


不是我们输不起,是他们不配拥有这块金牌

比《苔》更感人的,是背后的故事

他与妈妈的牵手路,走了51年

12次入狱,数度绝食,与农民同吃同住,他带领着印度人民获得独立

- END -

传播当代最有温度的声音和画面

有趣好玩又有益思的「当代公益」

联系电话: 021-33282366

投搞&推荐邮箱:ddgy@yuepinwenhua.com

转载请在菜单栏获取授权方式


欢迎关注当代公益(gongyi-ing)

阅读2
举报0
关注当代公益微信号:gongyi-i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当代公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当代公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当代公益

微信号:gongyi-i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