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比《苔》更感人的,是背后的故事

作者:当代公益 来源:当代公益 公众号
分享到:

02-24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朝诗人袁枚怎么也想不到

他的冷门小诗《苔》在300年后

一夜之间红遍中国




大年初一的晚上

支教老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

站在央视的舞台上

用最朴质无华的歌声

唱哭了评委

也感动了亿万中国人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梁俊说这首诗是自己的写照

也是每一个山里孩子的注脚

孩子们来自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贵州省威宁自治县石门坎乡

他想借此告诉孩子们

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

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

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乌蒙山

不能教他们一辈子

起码要让孩子们想我的时候

能够唱出这首诗”


1

乌蒙山


在这个春节之前

你听说过乌蒙山吗?

听过石门坎吗?

或许没有

其实,2013年9月前

梁俊对这个地方也知之甚少



乌蒙山区位于川黔滇的边缘

山高雾大,寒冷异常

一年中有半年

笼罩在不会散去的雾里

这样不适合人居的环境

却生活着苗族的一个分支——大花苗

饱受战火摧残的他们

隐居在乌蒙山脉的雾气中,与世隔绝


100多年前

英国传教士伯格理(Samuel Pollard)

在这里传教

他向苗民推广教育

创建了乌蒙山第一所苗族小学



80年前

贺龙带领一支红军

在这里打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回旋战

毛主席大笔一挥写下《长征》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但除了这些

此前和此后

少有人关注这片僻静苦寒的深山

可梁俊和周晓丹

却在新婚后一周来到这里



梁俊不是教育家

也不是功成名就的优胜者

在那之前

他是吉他教师、乐队经纪人

广告公司活动策划与文案、乐器行店长

但平凡的他想扎根在最低处

做一些跟孩子有关的事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

夫妻俩得知贵州石门坎新中学校缺老师

于是和另外6名志愿者

成为新中学校最后一批支教老师

梁俊除了不教英语

其他科目都涉及

成为“教语文的音乐老师”



初到石门坎

寒冷与贫穷

都是必须得面对的挑战

石门的冬天

常停电又没有供暖设备

女志愿者冻到抱着被子哭



当地卫生条件差

一年起码4个月

必须忍受跳蚤的叮咬

这东西药不死

一挠就满身的包


 学生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

条件略好的家庭

或许有个破烂的沙发

但一屁股坐下去还渗水



学校里有个学生叫朱银泽

鼻子总是吊着两串长长的鼻涕

即使北风刮得最厉害的时候

也只穿一件单衣

衣袖总是鼻涕和泥土混在一起


有一次,梁俊老师忍不住问他:

“朱银泽,你上一次洗澡是什么时候?”

朱银泽想了想,答道

“小的时候。”

简直让梁俊哭笑不得



除了贫穷,新中小学的孩子

1/3是留守儿童

大多很害羞、不太敢说话

有些胆小、有些自卑

……


一件件小事

都在撞击着梁俊的心

他思索着

我一个半路出家的支教老师

能教大山里的孩子什么?


2

唱诗



网络上的一段文字

让梁俊有了灵感

一位“不务正业”的音乐人杨一

带着幼儿园小朋友

唱诵自己谱曲的《桃花源记》

这也让梁俊茅塞顿开

“我会弹吉它唱歌

至少可以带大山里的孩子唱古诗!”



中国从古至今都有“诗教”的传统

石门坎的孩子

80%以上都是苗族

不太会说汉语

但都爱唱歌



梁俊先上网搜索古诗谱曲的作品

却没能找到那种琅琅上口的旋律

他索性自己拿起吉它

开始为古诗谱曲


他写下一段话以表决心

上课时唱,下课时也唱

清晨唱,日落唱

悲伤时唱,欢乐时也唱

一群人唱,一个人也唱

唱到孩子们长大,唱到他们被爱得着



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的孩子

梁俊教他们唱袁枚的冷门小诗《苔》

三四年级的孩子

在春暖花开蜜蜂忙碌的季节里

他们一起学唱罗隐的《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高年级的孩子情感稍稍成熟

就一起唱宋词

辛弃疾的《青玉案》

苏轼的《江城子》

都成为孩子们的心头爱




春天山野绿了的时候

大家一起歌颂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布谷声响彻山谷的时候

教孩子们唱

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

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


夏日闷热难当

就吟唱清凉的诗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冬天雪花大如席

就一起高歌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每周一诗

都是志愿者老师们精挑细选的

诗歌的类别也有讲究

比如以品格诗育人

学校每天早晨的必读诗歌

一是《晨诗》

二是以色列国王教导儿子的箴言

《懒惰人啊》



还有一类诗

没有很功利的目的

只是单纯体会古诗的趣味、意境

苗寨里家家户户养鸡

梁俊就教了学前班的孩子《鸡》

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孩子们乐呵呵地彼此调侃

和鸡相处要小心哦

千万别让它看到

你流着口水吃鸡的样子




一个学期下来

放学后值日的孩子

会一边扫地一边高唱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中午排队打饭的时候

孩子也会突然高歌

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扬笑,一江明月一江秋。


孩子们的唱诗声响彻了整个山谷

在教室,在操场,在后山

这些歌声

让乌蒙蒙的乌蒙山也明亮了起来



3

改变


一年下来

梁俊用民谣音乐的方式

为五六十首诗歌谱了曲

一年下来

每个孩子都有了100多首诗的储备量


伴着好听好玩的诗

山里孩子也释放出他们的灵性



一个叫韩天波的男孩

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是上山赶羊回家

有一天,一只羊生了羊宝宝

个子很矮、力气不大的韩天波

抱着羊宝宝回家时路过沙场

路不平坦,不小心摔了一跤

第二天,韩天波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真是醉卧‘沙场’!”

读到这句话时,梁俊欣喜不已

“我们唱了一年多的《凉州词》

在他那儿‘复活’了”



有一次考试,梁老师出作文题

什么东西是看不见却存在着的?

一个叫朱思语的小不点

5分钟后交上来一首诗


《爱和风》

朱思语

爱,当爱之锁开了
就很难关住
那爱就像魔鬼
深深地抓住你的心
让你爱吧,爱吧

风,就像梦一样
你想把她抱住
可她还是去了
你看不见她
她却可以穿过你


朱思语后来告诉梁老师

“有一天我和朱思英、朱银春去赶场

在石门那里看到一个女孩

我就爱上她了”



孩子们爱写

梁俊就在考试里加了一个项目

诗歌写作

于是,一大波小诗人

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



《蒲公英的精灵》

梁越梅

飘落的蒲公英种子
每一颗都会生长
风儿呼唤它的时候
它就随风而去
种子飞散在天空
飞到每一个角落
让孤独的角落长出蒲公英
角落就不孤独了
那金闪闪的蒲公英花
在那角落里
得到了尊严


《家乡的风景》

朱银春

山山围村寨

寨子鸟儿唱,村中鸡犬叫。

春到人耕地,夏来人休息。
秋到人人忙,冬来坐家中。
日出家鸡鸣,日落风儿咆。
如今树儿高,此时塘中绿。
天空一片蓝,鸟儿空中飞。
花中一片香,草中十头牛。
我爱家乡景,永在家乡中。


《夜空》

吴荣兴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星星把美丽的梦带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睡得更香
流星把每个孩子许的愿望带给孩子们
萤火虫在每一家的院子里飞来飞去
它的屁股后面好像挂着一盏灯
善良的妈妈赶在鸡叫之前起来煮饭
当孩子们熟睡的时候
夜空正忙着呢



岑桢老师作词

梁俊老师作曲

还特地为孩子们写了一首小诗

《后山书》

后山自立在,小儿相伴来。

冬日暖群青,南风绿松柏。

柴火身前旺,琴声内里满。

欢逐笑颜开,安卧映空白。



他们鼓励孩子们写诗

并在班上和大家朗读分享

他们也鼓励孩子们多说苗语

穿民族服装

把自己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两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

梁俊老师将孩子们的作品整理出版

书名就叫《乌蒙山里的桃花源》

收录了四、六两个年级学生的

日记、作文、诗歌和部分画作

乌蒙山的山水和小动物

乌蒙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乌蒙山的传说与现在



无论人生境遇如何

梁俊希望这两年的诗歌教育

的影响将会常伴他们


在梁俊夫妇结束支教半年后

班上的一个苗族孩子辍学

开始了打工生涯

但仍然坚持用微信写日记发给他们

“他成了一个写日记的建筑工地工人。”





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很难断言

石门坎的孩子们未来会怎样

但我们深信

这些童年里的诗与歌

会深深烙刻在每个人的生命中

美好,温暖,感动

都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伴随苔花们走得更远更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及童书乌蒙微信公众号 tongshuwumeng。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回顾】


祖国接你回家!现实版战狼II在巴厘岛上演!



- END -

传播当代最有温度的声音和画面

有趣好玩又有益思的「当代公益」

联系电话: 021-33282366

投搞&推荐邮箱:ddgy@yuepinwenhua.com

转载请在菜单栏获取授权方式


欢迎关注当代公益(gongyi-ing)

阅读5
故事 
举报0
关注当代公益微信号:gongyi-ing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当代公益”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当代公益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当代公益

微信号:gongyi-ing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