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一面幕布,一张板凳!真怀念那场“露天电影”!如今的海安还有吗?

作者:海安新鲜事 来源:海安新鲜事 公众号
分享到:

03-05


 记忆中对电影最早的印象在我7岁那年,大队边上的空场地上,电影主片是什么,已经回想不起,新闻记录片是《南京长江大桥》,只记得有个人戴好帽子钻到水底,水面“咕嘟咕嘟”的一串水泡。还有毛主席去接见外国友人,第一次从画面上看到外国人,还是黑人,礼节除了握手,还要拥抱,乡下人大概都没见过这种阵势,一片惊讶之声。那年是1970年。

         后来看电影的机会就多起来,但只限于自己村(那时叫大队)。远地方走不动,家里也不让。放电影总在小学的操场上,其时我正上小学,自然是电影消息最早的知晓者和新闻发布者。

一个说,今天要放电影了!就跑到小学前面河岸,电影船真的停在那里,才知道消息的可信。于是兴奋得不行,连上课也走神,盼望快快放学。似乎还觉得不踏实,怕船开走了,或者当天不放,瞅着空跑去好几个来回。船的舷窗上用广告粉写着片名和放映时间,还要向船上人打听,他们总爱理不理,也许是他们厌倦了一天到晚机械重复的回答,也许是懒得搭理小孩子。

        放学时,操场上已经竖起了幕布,两根粗粗的毛竹,中间扯着一块幕布,中间白色,周边暗红,一边的毛竹上还挂着很大的音箱,有时地面上还放一个,增加声音的效果。

        放学回家,路上跑得特别快,割草也特别卖力,在父母面前也特别乖巧。一般放电影总在农闲时,匆匆吃过晚饭,就吵着催促父母,他们总说还早呢,真急死人。


        肩上扛张长凳,路上也是扛凳子的乡邻,像赶集似的向小学集中。人已经很多了,放映机周围的最佳位置早给人占了,我很羡慕住学校边的孩子,他们总可以早早的抢好位置。我们只得把凳子放到后面,侧面,或者前面。这些位子都不舒服,有人挡住视线,要从前面头颅之间的空隙中观看,随着这些经常摆动后脑勺,改变着自己的姿势。倘若站到凳子上,后面的又要闹。于是就溜下去,挤到最前面,席地而坐,这里都是与我一般大的孩子,靠得太近了,幕布就在头顶上方,最大限度的仰着头,脖子受不了。又起身到侧面,从站着观看的大人的中间插进去,免不了受呵斥。不时往父母座位的方向张望,散场时免得找不到他们。

        那时,公社没有放映队,到我们这里的是县里的放映队,开场前放映员拿着话筒要说几句,结束时也要说“今天电影到此结束,再见”,其实无须告知,电影的情节或者字幕很清楚,胶片还在转动,很多人已经站起,扛起凳子,凳脚朝上,在放映机前走过,这些形象在幕布上晃动。

       这样的情景重复过多少次?估计不下几十次,什么电影?很少记得了,《南征北战》,《侦察兵》,《卖花姑娘》,《英雄儿女》……还有一些样板戏拍的影片。儿时的电影,题材单调,但凡起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银幕上一颗五角星光芒四射,下方一行“八一电影制片厂”,就会发出欢呼,大概是儿时培养的兴趣,至今还是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片子,有些不知看过多少遍,还乐此不疲。那时的片子很正统,很少有出格的,不知谁编了个顺口溜:“中国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苏联电影亲嘴拥抱,罗马尼亚没头没脑。”我们小孩管什么,大人就有反应了,放映《一江春水向东流》,画面上出现张中良和王丽珍床上亲昵的场面,老人们一个劲的骂张忠良没良心,有的咬牙切齿骂“杀千刀”,还有骂那女的,语言很粗俗,姑娘们低着头吃吃的笑,还偷眼瞟银幕,小伙子们呢,很快慰的起哄。

         看电影有几怕:一怕天不好。看得真过瘾,忽觉脸上一滴凉雨,雨小可能继续,下大了就不行,疯一样往家里跑,乡下都是泥路,先是滑,后是烂,接着泞,一趟路也遭罪。二怕机器坏。跳片了,灯坏了,机子不转了,观众耐心等待,有时鼓捣几下,继续放,有时就不幸运,带着遗憾,次日继续。三怕停电。七十年代,农村里供电很不正常,县里电影船上没有发电机,后来公社里成立了放映队,才配备了发电机。那时还不知道有影剧院,直到四年级时,学校组织春游,到街上的电影院开了眼界,每人一张靠椅,活动的坐板很好玩,拨拉得噼啪响,那场电影叫《火车司机的儿子》,朝鲜的,回去后跟父母反复的描述剧院的模样,似分享我的收获。 

        十二三岁以后,父母准许我到邻村去看电影,不过要结伴。队里有八个同龄,六男两女。两个姑娘家里不准许,总眼巴巴看着我们出发。我们到过的地方有浒澪、于港、靖海、港头、新林,每有电影,奔走相告,跟着毛头小伙立马出发,路上没有好步,麦田里,红花田,乱跑。一次还趿着拖鞋,想换双鞋,他们也等不及。每迈一步,噼啪作响,偏又赶时间,只得赤着脚,手里提着拖鞋。

        放电影有老地方,小学操场和生产队的打谷场,远远就能听见大喇叭里的歌声,望见高高竖起的银幕。倘若到了邻村地界还见不到扛着凳子的农民,就起疑心了,但不到黄河心不死,小伙们差遣我们去看动静,结果当然是白跑了一趟,于是拿最先发布消息的开刷,这样的故事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就算能看上电影,大多已经开场,场上影影绰绰,早已没有插足之地,踮起脚昂着头还不够,爬到场角的树上,柴垛上,又遭主人痛斥,或干脆被拉下来,只得作罢。我自以为长大了,不屑于像望天鹅一样坐在银幕底下,实在没办法,我们发现银幕背面也可以对付,画面稍稍模糊,影像是反的,左手吃饭,左手开枪,总觉别扭。

        刚才各显神通,同来的伙伴早已走散,回去时只要略晚一些,就挤不出去。走到场外,田埂上老长的队伍,心急也没用,开始还有同路的,走着走着,三三两两的分流,淹没在路边的村庄。从港头回家,必经之路有一小木桥,先过的总爱恶作剧,把桥板掀到河里,有一次,我顺着河岸寻找,才发现一条木船,把它撑到对岸,上了岸。过了河是一片很荒凉的地带,路边是巨大的竿稞帐,夜风嗖嗖,竿稞林飒飒的响,冷不防跳出一个什么怪物,岂不把我吓死?再前面要穿过一片坟地,坟地里有许多露天棺材,高大的松树与矮小的灌木相间,黑暗中更显阴森可怖,如果用惊心动魄来形容这一段历程,一点也不过分——我吸足一口气为自己壮胆,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在这坎坷狭小的田埂上飞驰,终于有一次,重重的滚到左边的低田里……


        回到家,父母早就进入梦乡,白天的劳累,家里孩子多,远没如今的关心。后来才知道,其实很多人没散场就回家了,那几个带我们去的小伙,一到那里就没命的往姑娘堆里扎,小伙的钟情,姑娘的怀春,在脱离了父母的羁绊,在掩藏了羞怯的黑暗中,尽情的释放着。农村里信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不敢自由恋爱,就是爱上了,也大多棒打鸳鸯,很少有成得正果,但并不影响他们的热情。跟我们看电影的动机很不一样,他们原来各怀鬼胎,然而,我终于见得他们一个个规规矩矩的按照传统方式娶进一个个新媳妇,其中没有一个是露天电影相识的,那些沾沾自喜、津津乐道的故事仅是他们尘封的记忆,或则是吹牛说大话的资本罢了。

        八十年代初,村头通了公路,我也拥有了平生第一辆自行车。露天电影越来越少,想看电影,一招呼,跨上自行车,带着伙伴,呼啦啦的冲到电影院。昔日的毛头小伙已为人夫为人父,不再参加我们的集体活动。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露天电影淡出我们的生活,成为梦一样的记忆...


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更是我们生活的印记

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络

为啥回忆还这么的美好?

想重温那个情怀吗?

想再看场露天电影吗?

有了!

点击内容可放大查看

3月份海安县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项目公示


海安县农村公益数字电影3月放映计划安排

滨海新区老坝港队:

滨海新区角斜队:

李堡一队:

李堡二队:

开发区西场队:

开发区城东队:

大公队:

高新区一队:

高新区二队:

曲塘一队:

曲塘二队:

雅周队:

墩头队:

南莫队:

白甸队:

———广告推广————

阅读129
电影 海安 
举报0
关注海安新鲜事微信号:haian101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海安新鲜事”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海安新鲜事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海安新鲜事

微信号:haian101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