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87岁、罹患重病,却把毕生积蓄全部捐出!这位广东老人感动了全中国

作者:羊城晚报 来源:羊城晚报 公众号
分享到:

03-02

他“小气”,为省钱楼顶种菜;

他“大方”,毕生积蓄880多万捐教育。

他是卢永根。

2018年3月1日晚,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

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成为第一位揭晓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卢永根的颁奖词。


戳下方视频观看感人事迹

央视视频:《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 卢永根》

由于身体原因,

卢永根未能亲临颁奖典礼现场,

节目组专程到病房为他颁发了奖杯。

  “举起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宣誓,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这些还记得。

中国人是守诺的,

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宣誓,

那自己要遵守。”

当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接受采访的画面

出现在大屏幕上时,

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主持人白岩松连线采访了

卢永根院士的夫人徐雪宾老师。

徐雪宾向现场观众展示了一张遗体捐献卡,

这是几个月前卢永根要求为他办理的,



同为遗体捐献者,

徐雪宾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作为共产党员,

他捐献遗体是最后一次做出自己的贡献。”


网友表示几乎是哭着看完了颁奖过程


其实,对于很多广东人,

尤其是华农人而言,

卢永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卢永根,中国科学院院士,一辈子研究学术,保存了华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库。


他是华南农业大学的老校长。13年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鞠躬尽瘁,打开了华农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去年3月,时年87岁的卢永根,

撑着孱弱病躯,

毕生积蓄8809446.44元,

一笔又一笔地转入

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

全部捐给华南农业大学,

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

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

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卢永根院士

 

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牛皮纸裹着的一叠存折


因患重病,87岁的卢永根自觉时日无多,与夫人徐雪宾商量,决定捐出所有积蓄。


3月的一天,卢永根在夫人搀扶下来到银行,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因每笔转账都需输密码、签名,前后足足花了一个半小时。


卢永根夫妇一共捐出8809446元。学校用这笔款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


卢永根家里的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帐子用的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几张还在使用的椅子,用铁丝绑了又绑。


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家徒四壁


卢院士的家


平日里,这位老校长常常拿着一个半旧饭盒,与学生们一起排队,一荤一素二两饭,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慢慢地将饭菜吃得干干净净。 

和水稻打了一辈子交道,卢永根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 


“钱都是老两口一点一点省下来的。”卢永根的秘书赵杏娟说,对扶贫和教育,两位老人却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钱。2014年,卢永根和他哥哥还悄悄将老家两间商铺祖屋捐给了当地小学。 


卢永根为何要捐出毕生积蓄?

卢老年轻时的经历,

或许能很好地解释他现在做出的决定。



 

笔记本扉页的四个“一点” 



卢永根祖籍广州花都,1930年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家庭。


1941年,就在卢永根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香港沦陷,卢永根被父亲送回乡下避难。在乡下时,卢永根亲眼目睹日军凶残,也体会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他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在乡下待了将近两年之后,卢永根返回香港读中学。


此时,卢永根碰到了思想进步的老师,受其影响和教育,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加入了香港的中共地下党。当时,卢永根年仅19岁。


卢永根很快服从党组织的安排,回到内地,到私立岭南大学读书和从事革命工作,迎接广州解放。年轻时的学习和革命经历,让卢永根不断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正是在广州,卢永根初为人父。1959年,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产房,卢永根的女儿出生了。夫妇俩共同商议后,决定给襁褓中的女儿取名“红丁”,以纪念恩师丁颖。


卢永根没有将财产留给唯一的女儿


他说,孩子已经自立了,他的个人财产最后应为社会作贡献。


在卢永根办公桌上的一个笔记本扉页,写着他用来自勉的四个“一点”: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卢永根院士在办公室内


丁颖比卢永根年长40多岁,但丁颖与卢永根的“忘年交”一直是学界佳话:丁颖是卢永根的恩师,是他学术上的领路人;在卢永根的鼓励和支持下,1956年丁颖以68岁高龄加入共产党,这在当时广州地区高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极大反响。


卢永根学生、华农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回忆,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今华农前身),丁颖任院长,卢永根是首届学生。


学术上,卢永根也紧跟丁颖的步伐,传承学术思想:他继承了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后来逐渐扩充到一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宝库之一。

卢永根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左为刘向东、右为庄楚雄)


“这些特殊经历,使卢老坚定信念、坚定信仰,保持了共产党员的良好习惯。”华农农学院副院长孔琴说,在卢老的要求下,作物遗传育种系党支部有一个严格规定,所有党员每月按时缴交现金党费、过组织生活。

 

病房里的临时党支部


淡泊明志的科研工作者,总是崇尚吃苦精神。


卢永根带领弟子,小心地保护着7000多份稻种资源和900多份野生稻资源。许多珍贵的稻种,都是他带着学生翻山越岭一株一株找回来。

随丁颖院士(左3)在宁夏引黄灌区考察水稻(右3为卢永根)


2001年,听说广东佛冈一处山顶有野生稻,已70多岁高龄的卢永根亲自出发寻找。


山上无路,布满荆棘。到半山腰,卢永根已体力不支,但他坚持要去现场,学生们只好架着他慢慢往上爬。


老照片上,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开心。


在水稻遗传研究领域,卢永根作出过突出贡献。他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新学术观点,对水稻育种实践产生了重要作用。近5年,卢永根带领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许多当年的学生和被破格提拔的青年学者,如今都已走上学术带头人、领导岗位。


躺在病床上,卢永根仍希望能过组织生活。经校党委批准,病房临时党支部成立了,一个月开一次会。


“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他要继续坚持下去。”徐雪宾说。


卢永根触动我们去反思,人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华南农业大学教师王慧说。


1984年的一个夜晚,卢永根在学校作了一场演讲。亲历者回忆,那晚没有灯光,草坪上密密麻麻坐满了学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卢永根

这名老科学家,

用无言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

为卢老点赞!向他致敬!


来源 | 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新华视点、华南农业大学

编辑 | Sofia

猜你喜欢


大爱无言,淡泊明志。一起为华农这位老校长点

阅读58
广东 中国 
举报0
关注羊城晚报微信号:wanbaoweixin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羊城晚报”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羊城晚报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羊城晚报

微信号:wanbaoweixin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