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WeWork提速进军亚洲市场,“中国版WeWork”如何奔跑?

作者:小马网络营销 来源:小马网络营销 公众号
分享到:

03-25


WeWork 3月10日宣布,已经完成新一轮4.3亿美元融资。加快了WeWork进军亚洲市场。



什么是WeWork


WeWork是一家于2010年在美国成立的房地产公司,专注于联合办公租赁市场。WeWork做的就是用折扣价格租下整层写字楼,然后进行二次设计,之后再以工位为单位分租给愿意挨着办公的初创企业,每月向他们收取会员费,并提供运营服务。

 

除了收房租,WeWork还设法让会员们意识到,他们加入了一个丰富的商业网络,可以找到合作伙伴、客户、投资人。其在各路投资人眼中是一个巨大的“项目池”,它通过对空间的设计,创造各种“偶遇”机会,或许你在去冰箱拿食物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自己的投资人。

 

和Uber与Airbnb一样,WeWork是共享经济的代表。

 

WeWork的最大特点就是会分别针对不同的创业公司、自由职业者和经常到其他城市办公的人群提供几种不同的会员服务。而在会员收费方面,WeWork还提供了三种不同的会费方案,分别是月收费 45 美元 /月的 “初级版” 会员,95 美元 /月的 “进阶版” 会员和 350 美元 /月的 “无限量版” 会员。三种会费不同之处在于租赁者可以使用办公区域的时间,或者是否租赁会议室以及工作信件的签收。当然不同公司的员工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购买不同的WeWork 的会员服务。


160亿美元,WeWork都做了啥?


目前,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买地、开发、招租”的运营模式,资金投入,运作周期长。而在WeWork中,节省掉了买地和开发环节,通过对所租写字楼进行改造升级,让资金得到快速回笼。(轻资产)

 

其次,从租面积到租工位,打破了传统写字楼的复杂性;而租赁的可伸缩性以及租期的灵活性,又减少了企业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的顾虑,营销成本也将随着产品的改进而降低。(形态改变)

 

然后,WeWork提供空间硬件到整体服务的变革,其提供的第三方服务,降低了客户采购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第三方服务商的销售成本,而自身则获得客户关系和黏性。(共享经济)


那么WeWork 到底值钱在哪?WeWork 的估值不是按照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标准去估值,其实是按照科技公司的标准去估值。在进账几乎一样的前提下,科技公司的估值要比其他行业公司的估值要高,理由是科技产品可以规模化扩张,且容易追踪和衡量,同时也更容易获得利润。

 

当然WeWork也会遇到器所租用的办公场所,房东也打算自己办联合办公空间,这时又该怎么办?为了应对此类的问题,WeWork 又推出了自己的一个衍生品——we live。据了解WeLive 是 WeWork 目前推出的试点方案,它为初创公司推出结合办公空间和生活住宿的打包式合租服务。根据资料显示,WeLive 预计在 2018 年达到3.4 万会员,覆盖 69 个地点,每名成员可带来 2088 美元的月营收,总营收则达到 6.36 亿美元,将占到 WeWrok 总营收的 22%。其如果真的能改变年轻人联合居住的方式,它的价值将是无形的。



中国版WeWork定位、分析国内外差异


说到底,WeWork 的成功,要归功于美国的从业环境。美国的微小企业、自由职业者这部分市场发展已经很成熟,他们会更需要 WeWork 这样人性化且灵活的办公环境,但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土壤。国内的联合办公空间最初脱胎于孵化器,生来就带有创业的基因,而且在国家双创政策的鼓励下,众多创业者一头扎进这个市场,很容易忽略了最客观的环境因素。

 

美国和中国的商业地产逻辑则完全不同,美国房地产资金成本是 2%-3%,租售比在 8%-9%,而中国资金成本却是 8%-9%,租售比例是 2%-3%。且市场情形不同,WeWork 入华也难免不会走弯路,更何况照搬其模式的学徒。但好的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人口数量之多,互联网发展速度之快,办公共享的模式在未来的国内发展可能比国外更有潜力。

现在,中国的众创空间分为几大门派,有的是基于线下空间做企业孵化,有预期的未来,但短期内难以变现;有的把空间拿来作为社群交流的根据地,卖的是会员价值;有的是以众创空间的名义先从政府手里拿地,至于以后用于做什么还待观察;当然还有大量的空间是政府直接操盘,普遍来看运营能力较弱。而不同定位直接关系到服务的区隔,甚至盈利模式的差异,因而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即面向怎样的企业用户?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要提供怎样的服务闭环?应该是诸多创业公司需要想清楚的第一步。


中国版 WeWork如何奔跑


WeWork的高速发展,赢得国内众创空间业界的高度关注。众多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意图打造类似的中国版WeWork,但大多画虎成猫,目前中国版的WeWork众创空间分为几大类型其一基于线下空间做企业孵化,有预期的未来,但短期内难以变现;其二把空间作为社交的根据地,卖会员价值;三是以众创空间的名义先从政府手里拿地,至于以后用于做什么还待观察;另外,还有大量的众创空间是各地政府直接或间接操盘,运营能力普遍较弱。

 

毫无疑问,WeWork入华,或许给中国同行带来更多新鲜血液及创新启示。但WeWork这种将文化内涵、精神及个性需求、商业价值绑定变现的模式背后有着强大的创新体系的支撑。如美国拥有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年轻人创业热情高,且准备充足,目标明确。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创业,这让各类WeWork式的联合办公空间有非常大的需求。

整体上看,中国的创业文化氛围目前还很难比得上美国。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缺失。国内众多创业者仍旧属于草根创业者,其所得到的关于创业方面的培训少之又少。其次,中国的创业融资体系目前也很难比得上欧美。仅从孵化器来看,在众创空间这一概念提出之前,中国各类孵化器机构大都关注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对真正的初创型企业关注度比较低。

 

因此,中国的创业文化氛围和融资体系目前比不上美国那么完善。但是目前来看,过大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就业压力问题,使得政府不得不花大力气向全社会推广众创空间的概念,众创空间建设在未来很长时间里将获得很多政策红利;而类似于创新工场、创业工坊之类的创新型孵化器,其孵化成果已得市场验证,这也将吸引众多投资者进入创新型孵化器,或者说是众创空间的投资建设中来。


WeWork入华,国内迎接新挑战


也许,WeWork发展模式,在中国难以得到其在美国那样迅速的发展速度,但是在创业热潮推动下,WeWork模式,仍旧是中国各大地产商和相关创业者应该关注的模式创新方向。

 

WeWork入华,对中国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市场将是一轮新的挑战,中国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市场将迎来一轮整合与洗牌,而WeWork就像是一条进入了装满沙丁鱼的鱼槽的鲶鱼,将给这个行业带来不同的理念和新的活力,因此需要房地产运营商结合当地市场需求,对产品做出准确定位,才能在轰轰烈烈的 “Work”入华事件中脱颖而出。


阅读2
亚洲 中国 如何 
举报0
关注小马网络营销微信号:xmbt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小马网络营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小马网络营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小马网络营销

微信号:xmbtcom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