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行业分析|互联网+医疗行业,你怎么看

作者:小马网络营销 来源:小马网络营销 公众号
分享到:

03-24

对于医疗,现在已经有很多已经选择互联网化了,因为方便,它可以网上挂号,还有的是实行了自媒体化采用了微信公众号。那你知道现在医疗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吗? 


宏观政策大力支持互联网医疗产业发展


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一文中已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取消多点执业地点地域和数量的限制以及两道审批程序,对于医生来说,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更有利于医生使用互联网工具完成价值实现。同月,《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公开征集意见,对网售处方药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做出了相关规定,该办法不仅为互联网企业进入医药市场提供了政策依据,还推动了“医药分开”药品流通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将来处方药的网络销售提供了政策保障。


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指出将“支持中小零售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促进线上交易与线下交易融合互动”,同时还指出“积极拓展信息消费新渠道,创新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支持面向城乡居民社区提供日常消费、家政服务、远程缴费、健康医疗等商业和综合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这对于移动医疗、医药电商O2O的发展均是利好政策。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同意在宁夏、云南等5个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力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不难看出,国家在互联网+医疗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步放开,在政策的支持下,互联网医疗创新模式将层出不穷。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人口上升及资源分配不均,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数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5倍多,中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数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不仅为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也使其子女面临着工作及生活的双重压力。此外,我国慢性病呈现高发趋势,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正在危害国民健康与社会稳定,慢性病的治疗周期长,花费费用高,如何及时管理并控制慢性病以及如何提前预测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一直是国家关心的问题。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医疗资源极度匮乏且分配不均,优质医疗资源向东部以及一线城市倾斜。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上,北京和上海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量远高于中西部城市。优质资源的过度集中将导致中西部区域看病难、看病贵等不良状况发生。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提升医疗水平,大大降低国家和个人的医疗支出。
        


互联网+医疗投资比重明显上升,互联网医疗将成下一片蓝海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移动医疗APP发展迅速,现阶段已达2000多款。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30.1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26.8%,并预测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125.3亿元人民币。自2014年后,移动医疗项目额度不断刷新,不难看出投资机构已开始关注互联网医疗领域,主要集中在已逐渐成熟的大型C轮投资,其中,腾讯基金连续两个月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豪掷1.7亿美元;2015年4月,华康移动医疗完成2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成为2015年以来国内移动医疗健康领域最大的单笔融资,移动医疗仍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逐渐成熟,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成熟,为医疗的移动化发展提供了有利保障。首先,手机等智能硬件逐渐普及,使互联网医疗可覆盖的用户量大幅上升,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32亿,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其次,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降低了移动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的成本,MEMS传感器技术的成熟,使各类设备逐渐向超薄化、小体积、高性能、低能耗、低成本方向发展;最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云存储和大数据技术的链接与互通,将呈现“端+云”的服务模式,给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服务体验。


阅读7
行业 互联网 
举报0
关注小马网络营销微信号:xmbtcom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小马网络营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小马网络营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小马网络营销

微信号:xmbtcom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