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深网】“科学之外”的霍金: 赌徒、眼泪和遗愿清单

作者:腾讯科技 来源:腾讯科技 公众号
分享到:

03-14

点击上方“腾讯科技”,选择“置顶公众号”

关键时刻,第一时间送达


来源 / 腾讯深网(ID:qqshenwang)

 /  韩依民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关注科技页卡,查看更多科技热点新闻


当下人类社会最声名显赫的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逝世的消息几乎引发了全民关注。


虽然真正了解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人是少数,但这并不妨碍霍金成为大众崇拜的对象。


在霍金的传记电影《万物理论》(the theory of everthing)中,有这样一句台词:宇宙物理学家的信仰是什么?一个单一的统一方程式解释宇宙间的一切。这是爱因斯坦至死都在研究的万能理论(Theory Of Everything,TOE),可以被称为是物理学的桂冠。


至今,物理学的桂冠万能理论尚无人触达,但在接近世界本质的道路上,霍金做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17岁入读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开始,霍金便将余生贡献给了物理学。霍金在物理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积定理,提出了黑洞蒸发理论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


身患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卢伽雷氏症)、全身瘫痪、不能言语的孱弱身躯与巨大成就间的强烈对比,使得霍金更蒙上一层传奇色彩。


但霍金的魅力并不止于科学领域。


无论是本色出演美剧《生活大爆炸》,撰写科普书籍《时间简史》,还是在晚年不断呼吁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警惕,身为一位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并不吝于发表各种观点,并乐于表达——在新浪微博上,霍金拥有4616468名粉丝。



尽管部分人对霍金的科普成就秉持质疑的态度——因为作为世界上最著名、最广为人知的科普作品之一,《时间简史》并非宣扬的那么“通俗易懂”——但这并不减损霍金始终关注人类命运、乐于传播科学、善于与大众对话的事实,而这些科学研究之外的处世态度与活力,构成了霍金另一面的伟大。


“赌徒”霍金


霍金是一位出名的赌徒,如今大众所熟知的几个最知名的科学赌局,几乎都同霍金有关。


33岁那年,霍金立下了第一个科学赌局。


1974年12月,33岁的霍金与理论物理学家基普·S·索恩(Kip Stephen Thorne,2017年10月3日,因在LIGO探测器和引力波观测方面的决定性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围绕天鹅星座的X 1双星(Cygnus X-1;X指的是X射线源,1代表天鹅星座中最亮的星)是否包含一个黑洞的问题立下赌约。索恩认为包含黑洞,霍金则认为没有。


双方煞有介事的写下赌状,表示输了或赢了,一定按赌状上说的条件兑现:如果真有黑洞,那索恩就赢了,霍金就给索恩订一年的《阁楼》杂志——上世纪60年代由鲍博·古斯尼创办的著名色情杂志;如果没有,霍金就赢了,那索恩就要为霍金订4年的《私家侦探》杂志。


这一份赌约直到1990年才真正兑现。那一年霍金在南加州大学演讲,索恩彼时在莫斯科,于是霍金大张旗鼓地闯入索恩的办公室,把当年的赌据翻出来印上拇指印表示认输。


这次赌局之后,霍金似乎打赌上瘾,一年以后,霍金再次与索恩以及另一位科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的约翰·普雷斯基尔(John Preskill)打赌,赌宇宙中不可能存在裸奇点,负者为对方提供能够包裹“裸体”的衣服。这次霍金不到4个月就发现自己还是要输:黑洞在经过霍金蒸发后的确可能保留一个裸奇点。


1997年,德州大学的科学家证明了当黑洞坍缩时,在非常特别的条件下裸奇点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霍金终于认输,给他的对手各买了一件T恤衫,T恤上写着:大自然讨厌裸露。


霍金还曾与索恩联手与普雷斯基打赌黑洞蒸发后是否会吐出当时吃掉的信息。2004年初,俄亥俄州立大学预言黑洞很可能将吐出信息。当年7月,霍金自己宣布正式修改他长期以来提出的黑洞模型,承认黑洞将在湮灭后把信息重新释放出来,轰动一时。


2000年,霍金下注100美金,赌“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不会在任何对撞机上被发现,引发了宇宙物理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之间旷日持久的口水战。2012年7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在LHC上发现了一个很有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霍金只好认赌服输,给希格斯寄去一张100美元的支票。


“逢赌必输”并未打击霍金打赌的积极性,事实上他在乎的也并不是输赢。


霍金曾解释过他的赌博观:如果自己输了,对方将是个很伟大的科学发现,而反过来自己如果赢了,那对于科学来说没什么新意,但是至少他能赢得赌注,也不会不开心。


好赌的背后,是霍金本人对于科学研究的真正热情。


霍金与中国


即便剑桥与中国相距甚远,理论物理又艰深难懂,但霍金在中国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在中国,霍金的故事被编入英语教材,成为许多青少年的理论物理启迪者。


霍金曾三次来访中国。


1985年4月,43岁的霍金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分别前往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并在科大水上讲演厅做天体物理的学术报告。期间霍金做了两次演讲,一次关于黑洞形成的理论,一次关于“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


根据《壹度》提供的资料,到了北京后,负责接待霍金的学者是最早在中国做黑洞物理与弯曲时空量子场论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人物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辽。根据同行是冤家的定理,霍金向他提出了一个物理学上超难的问题:怎么把霍金弄到长城上去。无奈之下,刘辽找了几个物理系的研究生小伙子把霍金抬了上去。


2002年8月,受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邀请,霍金第二次来到中国,在北京、杭州作主题为《膜的新奇世界》(Brane New World)科普报告,向公众阐释他的关于天体演化的“M理论”。


2006年6月,霍金第三次来中国,他带来的仍然是自己关于宇宙学最新的研究,并在香港科技大学体育馆主持了一个题为"宇宙的起源"的演讲,演讲轰动一时,人们还戏称霍金受到了“摇滚巨星”级的接待。2006年6月19日上午,霍金在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的公众阐述《宇宙的起源》。


该次来访中,在香港举行的记者会上,霍金回答了一位名叫斌仔(邓绍斌)的瘫痪病人所提出关于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霍金说:“他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


2006年的来访之后,霍金虽然没有再踏上中国国土,但一直与中国公众保持着联系和沟通。


2016年,霍金开通微博账号,短短几天内即吸引了几百万粉丝。


在2017年GMIC北京大会上,霍金远程发表了名为《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Guiding AI to Benefit humanity and the environment”)的主题演讲,提醒AI科研者在们在利用AI造福人类的同时还需注意消除可能的威胁,在演讲之后,霍金还回答了嘉宾和网友的提问。


同年11月5日,霍金在北京举办的腾讯第五届WE大会发表视频演讲,在演讲中他表示,正在与人合作研究,期望使星际旅行变成现实。


霍金三次访问中国、两次对中国发布视频演讲的内容,正是霍金科学生涯的一个切片:从黑洞到人工智能,再到星际旅行。


在霍金的晚年,这颗世界上最聪明的脑袋最关注的问题转变为人工智能,在霍金近年的对外发声中,人工智能成为了一个重要主题。


眼泪与心愿


“我真的害怕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成为新物种。”霍金近两年不止一次向外传达了自己的担忧。


霍金称,在其一生中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2017年,在腾讯WE大会团队两年的不懈努力下,加之对人类未来命运的共同关注,霍金接受了WE大会团队的邀请,录制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视频在2017年11月5日腾讯第五届WE大会上对外公布。


在《宇宙这一背景下,地球和人类所扮演的角色》的主题演讲中,霍金再次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的忧思。在霍金看来,人类作为独立的物种,已经存在了大约二百万年。人类的文明始于约一万年前,其发展一直在稳步加速。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人类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


“一个原因是,对我们来说,人口增长太快,地球变得太小了。这样的指数增长不能持续到下个千年。到2600年,世界将拥挤得 摩肩擦踵,电力消耗将让地球变成炽热的火球。这是岌岌可危的。”


但霍金同时一个乐观主义者,心生忧虑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霍金认为,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最好的方法就是移民到太空,探索人类在其他星球上生活的可能。


霍金在演讲中表示,2016年自己与企业家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一起,推出了长期研发计划——“突破摄星”,目标是让星际旅行变成现实。突破摄星是人类初步迈向外太空的真正机会,这是一项概念验证的使命,其中涉及三个概念:迷你太空飞行器、 光动力推进和锁相激光器。


“人类向太空的拓展,甚至将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这将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


WE大会团队为霍金录制演讲视频的当天,采访的最后一道题是,“如果能回到过去或去往未来,你怎么选择?”霍金毫不犹豫地说,未来。答完后,眼角流下一滴泪。


霍金今日向世界作别,也许他已向未来出发。


这位全身瘫痪的科学家,穷极一生都在关注宇宙的本质和人类的未来。而他对科学、对大众的态度,更是让黑洞、大爆炸、奇点这些概念被更多普通人所知,让更多人对深邃的宇宙产生更大的兴趣。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也许有一天霍金的发现会被新的研究成果取代,但他的科学精神,会激励更多人投身探索宇宙奥秘的行列。


阅读8241
举报0
关注腾讯科技微信号:qqtech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腾讯科技”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腾讯科技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腾讯科技

微信号:qqtech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