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两会特别报道】小康股份、格力电器等八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专访

作者:市值管理俱乐部 来源:市值管理俱乐部 公众号
分享到:

03-14

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szgl-club,微信号szglclub),如有好的文 章、建议,请发至微信号szglclulgm359@163.com

【两会特别报道】小康股份、格力电器等八位上市公司董事长专访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一、小康股份张兴海:以大数据、智能化重塑汽车产业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康股份董事长张兴海携数份建议参会,内容涉及智能出行大数据、能源补充体系及智能汽车等多领域。


张兴海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增强了信心。面对汽车产业正在开启的变革潮流,如何抓住大数据、智能化赋予的历史性变革与机遇,需要新思维、探索新路径。


“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生产组织,都不能只是营造概念,而忘记了做车的本分。新时代的企业需要具有量子思维,以迭代方式,重塑汽车产业新的组织方式。”张兴海说。


构建“智能出行”大数据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报告还提出,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深刻重塑。


张兴海认为,消费者对美好汽车生活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产品的基本品质与响应用户需求之间需要无缝对接。但对安全的关注、对生命的关怀,始终应该是汽车制造业不能背离的使命。


“在产业互联网的新时代,新的组织方式必须打破传统制造业对思维的教条束缚,重要的是怎么来做产品,怎么为用户提供更精准、更愉悦的体验。”张兴海认为,这就要求把握住大数据、智能化提供的可行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以国际视野、世界标准来思考如何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准来建立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沟通。


张兴海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企业必须做好两端,供给端要造出优品、精品,这就需要进行装备智能化升级;消费端要满足老百姓多层次的需求,特别是价值链中高端的需求,使之形成对产品和品牌的信任,放心购买、放心使用、自信使用。


张兴海建议,用5年至10年时间,在大数据底层平台建设国家引领的、全国统一兼容的智能出行大数据体系。同时,在运用端建设全国化的能源补充体系,结合使用好新旧能源,推进绿色低碳、共享出行。


在采访中,张兴海表达了对合作的开放态度,“小康是开放的,愿意积极拥抱新时代的潮流,愿意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展开全球性的合作。小康愿意并且做好了准备,为智能电动汽车造车端的共享和全球化发展进行先行先试。”


倡导智能汽车产业大发展


“未来是共享的新时代,社会正在构建智能出行、共享出行的用车环境。要满足未来用户共享、多元性和多变性的需求,新的组织系统必须是智能化、人性化的,核心模块规模化、技术产品平台化、关联资源众包化。”张兴海告诉记者。


具体来说,在技术研发端,要抓住交通载具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在制造装备端,要通过智能化升级提升硬件实力;在制造系统端,要通过数字化实现柔性生产,为用户定制化众包产品;在用户体验端,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人—车、车—车之间的互联互通。


智能汽车既是共享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更是国家战略,对经济的增长贡献巨大、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巨大。按照100万辆智能汽车数据估算,总投资预计在300亿元至500亿元。建成后年销售收入预计在2000亿元,带动产业链的新增产值预计在5000亿元,同时整车通常将按照1:7的比例提供产业链就业。


据悉,公司正在电驱动上形成技术竞争力,在三电系统集成和自动驾驶系统集成形成产业化竞争力,在三大车型平台形成产品竞争力,而金康数字化工厂的建设正在形成智能化制造竞争力。


“大力发展智能汽车,在制造端抓住智能驾驶系统、电池系统与电驱动系统的核心技术。”张兴海建议,政府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投入和专项补贴,从而让企业把更多的资金资源用到刀刃上,用于获取全球领先的技术,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厂,产销用户需要并购买的产品。


张兴海还建议,由中央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负责落地,在全国按区域划分,投资建设高标准的智能驾驶系统、电池系统与电驱动系统产业园。


二、夏文勇:深化改革 提升钢铁主业竞争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子霖


动身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夕,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夏文勇(新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新钢股份董事长),特意来到生产一线听取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为一线职工的心声就是企业状态最好的参照。


夏文勇日前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钢股份2017年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钢产量、营业收入、利润和非钢收入均创下建厂以来最好水平。“除了自身努力外,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深化改革助企业连年盈利


在迎来史上最好业绩年之前,新钢的日子算不上好过。2012年到2016年上半年,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加剧,行业进入“寒冬”。由于区位劣势、物流成本等因素,新钢运转尤为困难,2012年还出现巨额亏损,彼时的新钢甚至提出“救亡图存”的悲壮口号。


新钢的转折始于2013年。夏文勇回忆道,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新钢2013年开始推行社区移交,做到了未改制破产国有企业社区移交的“新钢率先”。此外,新钢还探索了多种途径的企业改革,其中涉及混改、承包经营、员工持股等。2013年以来,新钢股份连年盈利。


在取得建厂60年来的最好水平后,夏文勇作出了几点思考。他深知,为巩固当前去产能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应适时构建防范钢铁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提高对去产能工作的反复性、长期性、艰巨性的认识,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中频炉改电炉等“开历史倒车”的行为。


夏文勇建议,对于实施产能置换的新项目,除按现有政策履行事前置换程序外,还要建立事中事后的长效监管机制,对于弄虚作假、明减实增等行为,对相关责任人终身追责。


建设花园式工厂


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新钢的厂容厂貌也开始发生变化。


夏文勇介绍,公司已启动“环保升级低碳生态工业园项目”建设,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主工序绿色高效稳定生产问题,并推进“花园式工厂”建设,全面升级公司生态文明水平,做到“室内窗明几净、室外鸟语花香、厂区天蓝地洁、周边水清草绿”。


为推进节能减排,新钢股份不久前定增17.6亿元用于煤气综合利用高效发电项目,建成后可实现70%的自发电率。夏文勇表示,“我们的梦想是让职工步行上下班如同在公园里散步,让过去人们印象中‘傻大黑粗’的钢铁企业秀美起来。”


夏文勇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我们要对生产主线的工艺装备进行增强性技术升级改造,调优品种结构,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管理和流程变革,大幅降低工序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及稳定性,为客户提供物美价廉的钢铁材料产品,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提供有力支撑,使钢铁主业的竞争力实现质的飞跃。


5年后再造一个新钢


“相关多元、产城共融是新钢的唯一出路。新钢紧邻新余城区,新余是新钢发展的关键支撑,新钢是新余市繁荣的重要条件。”夏文勇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在非钢业务上‘再造一个新钢’,实现运营收入1000亿元,打造江西千亿产值钢铁强企。”


新钢提出了“相关多元发展、引领区域经济”的思路,旨在积极探索产城共融新模式,通过“1+6”产业结构组合,将钢铁主业和六大非钢板块发展相融合。在新思路的指引下,新钢2017年的非钢产业收入同比增长六成。


夏文勇向记者介绍,新钢旗下的国际贸易公司、优特钢带配送加工中心以及煤气综合利用高效发电项目均已投入运行。其中,公司对外合作组建的新余新钢联天钢结构科技公司专业从事装配式桥梁、装配式建筑业务,依托新钢每年近4000万吨货物吞吐量的物流平台也已走上正轨。


新钢的六大非钢产业包括非钢产业资源开发利用、钢材延伸加工、工程技术服务、工业生产服务、金融投资、贸易物流板块。此外,新钢还将在在体制机制上探索混合所有制模式,借助新余经济发展的强势劲头和市委市政府支持新钢发展的有利机遇,以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势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政策保障优势,实现产城融合,引领区域经济。


三、格力电器董明珠:来一场颠覆性“品质革命”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文彬


3月的北京,春意萌动。已经连续15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自信。


坐在记者面前的董明珠,脸上挂满了自信的笑容,眼睛里始终闪烁着坚毅执着。


“我想要做颠覆性的事情!”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在接受上证报记者独家专访时,发出了新时代重新出发的呐喊!


走一条自己的路


在一般人眼中,董明珠是“霸道女总裁”,喜欢骂人。但事实上,更多时候,董明珠的仗义执言却被人议论甚多。董明珠始终坚持一条信念: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董明珠的性格如此,她所带领的格力电器也是如此。20多年的职业生涯,董明珠将人生芳华全部倾注到格力电器,她将格力从一次又一次的悬崖边缘拉回正轨。


谁能想到,20多年前,格力电器销售收入才1亿多元,而现在已超1000亿元。格力也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家电厂家,成为如今的空调霸主。其间,董明珠功不可没,在成功光环的背后,藏着无人能知的辛酸。


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在董明珠眼中,“一个人幸不幸福,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董明珠担任格力电器董事长的5年间,公司给国家上缴了税收超过800亿元,较以往21年的总和增长了4倍,利润同样比以往21年总和多出近4倍。


“这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董明珠说,短短5年内的快速发展中,她最深的体会就是,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掌握自主研发的能力。


格力用实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董明珠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也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董明珠带来了多份建议。在《关于加强支持智能装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建议》中,她提到,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存在两种不同路径,一种是融合外部技术的快速并购路线,另一种是自主研发实现转型升级的稳健路线。


“虽然两种路线看起来似乎殊途同归,但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证明了:靠金钱买不来核心科技,靠市场也换不来核心技术!智能装备制造的发展要坚持走自主创造的道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绕不过去的环节。中国制造企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技术门槛,也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董明珠表示。


在受制于人方面,董明珠5年前就有深刻的体会。“当时我们想做高精尖的产品,但制造设备必须依赖进口,如数控机床、机器人、工业集成、大数据等,我就意识到不对:自己要做精品,却得看别人脸色,处处受制于人。”董明珠说,要成为制造大国、制造强国,根子上要让自己成为创造者。


由此,董明珠下定决心,格力自主研发智能装备。目前格力的数控机床可以加工高精度的飞机叶轮等。与此同时,格力的生产线上也有8个“黑灯工厂”。


“‘中国制造2025’非常有希望,不用质疑,也没有问题。”董明珠说,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智能装备将可为中国制造服务,也会像格力空调一样,走向世界。


想做颠覆性的事情


数年来,空调市场饱和、到达天花板的论断不绝于耳。然而,格力却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需要提及的是,2012年至2016年,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不断攀升的背景下,格力电器的净利润率仍连年保持增长,增速分别为7.37%、9.22%、9.66%、12.82%、14.24%,颠覆了市场对制造企业只能赚辛苦钱的认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从格力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格力一直在以工匠精神追求高质量发展。格力的品牌定位,从“好空调格力造”,到“掌握核心科技”,再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不断升级,演绎着“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的生动故事。


在董明珠看来,品质革命由政府推动是对的,但从另一个层面讲,品质革命更应该来自于企业的自身责任和企业家的良心。


“政府要做的是提高标准建设,营造公平环境。不达标准不能生产,不达标准宁可关门,这才是品质革命。让更多的创新企业、追求品质的企业,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和发展起来。”她说。


格力在空调领域以品质制胜,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很多人看到格力品牌自然就联想到空调。董明珠正在着手的多元化战略,就是要打破这种简单的关联。


备受市场关注的是,格力要在新能源方面有所作为。“新能源是一个国家战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国家的新能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居于领导者地位。”董明珠说,中国和其他国家是在“并跑”位置,目前的基础都一样。


“我想要做颠覆性的事情!”董明珠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新能源,不是因为说这个行业以后能有钱赚,而是这个行业更具有挑战性,更让自己有一种冲动。在新能源领域里,我们可以站到世界前列。”


企业家精神是一种挑战精神


谈到格力的多元化战略,董明珠表示,未来家庭起居的地方,家电产品会更加智能化、便利化和舒适化。格力正就此在完善整个家电品类布局,目前已基本做到。她相信,整个家电品类在服务系统上联系在一起的那一天,会很快到来。


对于颇为外界关注的格力手机,董明珠回应称:“别人都认为我做手机好像失败了,但其实我很自豪,我认为我会成功的。”谈吐之间,展现了她那种独有的自信,同时露出了一丝神秘的微笑。


众所周知,董明珠有一种不服输的个性。谈及她和雷军的10亿赌约将在今年到期,她淡淡吐出三个字:“肯定赢。”


“企业家精神,就是一种挑战精神,要做别人不能做的和不能实现的事情,一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奉献精神。”董明珠说,中国制造要在智能装备、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将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制造业企业家的使命,企业家就需要有这种激情和执着的追求。


董明珠认为,作为企业家,一定要深刻领会发展、人才、创新三者的内在关联关系。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创新。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引进方面,更应该致力于自主培养,给人才一个好的环境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此基础上保持人才的合理流动。创新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保持不断创新才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格力有着创新基因和创新文化。”董明珠说,格力为整个行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尽管自主培养的人才在不断流失,但格力的行业领导者地位始终没有失去,原因就在于不断保持创新。


四、宝泰隆焦云:用前沿科技保卫碧水蓝天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邵好


“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是我们新材料公司的使命。”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带来数份建议,其中包括“推广石墨烯电热膜供暖,助力污染防治攻坚胜利”。


秉承“实业报国、创新强国”的理念,宝泰隆常年深耕煤化工和碳材料领域,着力打造清洁能源和先进碳材料特色产业。“采用石墨烯电热膜供暖,具有热转换效率高、低碳排放等诸多优点。将石墨烯新型采暖材料应用于‘煤改电’中,是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战略的贯彻实施。”焦云说。


新材料助力清洁供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冬季供暖是引发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洁供暖刻不容缓。”谈到建设“美丽中国”遇到的困难,焦云眉头紧锁,为雾霾而担忧。


政策层面已经有所行动。2017年12月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部等十部委共同发布《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推进“煤改电”“煤改气”供暖方式。其中,电采暖被视为实现清洁供暖的有效途径,电厂具有能效高、污染排放少的优点。再加上电力能源可调节的特性,可以实现供暖电能的错峰分配、梯次搭配,进一步降低电采暖成本。


如何发挥好电采暖的优势?焦云胸有成竹。他告诉记者,为了尽快拓展石墨烯的下游应用,尤其是推进在清洁供暖中的广泛应用,宝泰隆与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众多科研院所积极展开合作,并联合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着力研发石墨烯、高端石墨下游应用。


对科研的大力投入,与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表述不谋而合。


在科技创新方面,宝泰隆已积累多年。据悉,公司先后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09项、科技成果123项,跻身于全国化工企业500强、黑龙江省企业50强、黑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第8位。


行业标准有待完善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突破新材料核心技术。清洁供暖领域,同样需新方案、新技术。石墨烯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前沿新材料之一,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布局。


“推进石墨烯在清洁供暖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电能清洁、环保、高效的优越性,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明显,同时可以提高电力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针对石墨烯在采暖领域的利用,焦云提出多条建议,推动行业发展。


焦云告诉记者,由于过去电采暖技术落后,能耗高,供暖效果差,建筑行业供暖标准严格限制了电采暖的普及应用。“石墨烯电热膜采用远红外辐射供暖,而不是传统的对流供暖,供暖技术今非昔比。建筑行业标准需要与时俱进,适当放宽对电采暖的限制,提倡使用电能清洁供暖。”


目前,石墨烯、电热膜、电热膜铺装施工,或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或标准落后。各厂家却只能采用企业版的或地方性的应用规程。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大部分电热膜厂家不具备地暖系统设计和施工的条件,缺乏统一的施工工艺和日常维护措施,就急于将产品推向地暖工程。


为了遏制恶性竞争,杜绝虚假宣传,焦云建议,应尽快制定行业规范的国家标准,全面提高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能。


焦云还提出,根据工厂、学校、写字楼、居民区用电高峰的不同,因地制宜分区、分时制定不同的电力价格机制,完善售电侧峰谷分时电价,适当扩大峰谷电价差、合理设定低谷时段。


“为节能环保,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在老旧供暖管网改造、煤改电、建筑密度低的城镇供暖的项目中,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优先采用石墨烯电热膜供暖。同时投入专项资金,对原有的电力设施进行扩容升级,使其能够满足电供暖的发展需求。”焦云说。


五、高德红外黄立:甘当军民融合的先行者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绮玥, 覃秘


“强国强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真抓实干,真正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国策落到实处。”全国政协委员、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日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德红外是国内唯一一家取得完整武器系统总体研发资质的民营企业。黄立带领科研团队,经过多年刻苦钻研,打破了该领域西方多年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多项高科技产品国内零突破,被视为军民融合的标杆。


黄立告诉记者,目前“民参军”起步不久,较为弱小,但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大方向是对的,前景是好的。公司甘当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先行者和探路者,立志为国家提供更经济、高效的高科技武器系统。


真抓实干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黄立3月2日抵京报到。同一天,十九届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再次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黄立说,会议强调的内容,正是军民融合相关企业的期盼。他的提案内容就是“鼓励支持优势民企‘参军’,努力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黄立认为,要把战略落到实处,首先要学习党中央的文件,找准定位。“参军”企业要有政治态度、国家情怀,要学习国有军工集团的行业精神、防风险精神,提高企业各方面水平。同时,要有耐心,“民企‘参军’还有很多困难、障碍,但大家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政策调整也需要一定过程。”另外,要明确国有军工力量是主体。坚持军民融合,“把军工的事情做好后,也要关注民用,在民用项目中形成产值,用高科技改善老百姓生活”。


此前,有“民参军”企业的代表提出,民营企业很难获得和国有军工企业同等的地位。对此,黄立表示,就民企“参军”发展现状而言,仍然存在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军地供需对接不匹配、“民参军”面临阶段性困难等问题,但也要看到,“民参军”“军转民”的壁垒正在渐渐地破除,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做了大量前期工作。


黄立表示,在参与军民融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国有军工集团是主导力量,国企、民企不要对立,而是应该融合发展,共同发展。“‘民参军’刚刚起步,较为弱小,需要扶持,要鼓励,应充分发挥民企的‘鲶鱼效应’。”


核心科技深筑“护城河”


在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上,高德红外取得了诸多第一。谈起成功之道,黄立乐呵呵地表示:“我们掌握了核心科技!”


在介入红外事业的初期,高德红外就制定了长期规划: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搭建从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为基础核心器件到以红外热像为核心的综合光电系统。“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科技,才能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黄立说,“国外对我们进行层层封锁,我们的红外产业命脉不能一直捏在别人手里。我记得当时公司内部开会,讲的是‘不惜一切代价’!”


正是凭借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闯劲,高德红外提前完成了十年发展目标:核心器件方面,研制出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红外芯”,打造出高性能非制冷探测器、碲镉汞及二类超晶格制冷红外探测器等三条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批产线,打破了西方长期技术封锁;在武器系统研发方面,公司率先实现了国内第一枚全新体制高科技武器系统的研制,让新一代武器系统能够尽早实现在国防领域的应用。


“企业的长远发展,靠的还是核心竞争力,有护城河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黄立说,公司的打法和许多企业不一样,这有所处行业的因素,也有他个人的原因。面对技术攻关难、研发投入稀释公司短期业绩等困难,公司坚持保证研发投入,在人员配置上,花费重金实现高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在我们公司,研发人员的收入要比销售部门员工高。”


高德红外近几年的财务数据显示,每年投入研发的费用约为营业收入的四分之一。2016年,研发投入2.23亿元,当年营业收入8.1亿元,占比27.51%;2015年,公司研发投入1.68亿元,当年营业收入6.32亿元,占比26.55%。


黄立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最大的变化体现在高科技领域,从仿造、跟随,发展到在许多领域领跑世界。“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这一代企业家要有家国情怀,要有追求,不辜负这个伟大时代。”


“春天已到” 回报周期开启


采访中,记者提到,少数投资者对公司的业绩表现“不太满意”。对此,黄立笑着回应:“春天快要到了。有一句话叫等风口,可以说,公司就站在风口,而且风越来越大。”


据介绍,公司在技术上的“护城河”基本构建完成。自主研发的大批量、低成本、高性能的探测器,将实现红外热像技术民品领域快速普及和推广。“民品产值提高了,企业可以有更多的资金和实力投入到军品方面”。另外,军品技术实力的领先也将使公司在民品市场推广方面保持一流的竞争力。


黄立的信心,首先来源于军品订单的恢复。日前,公司收到与某客户签订的一份军品订货合同,合同金额约1.2亿元,约为公司最近一个经审计会计年度营业总收入的14.6%。


黄立说,2018年公司既有的军品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将全面恢复,各个军兵种新定型军品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将呈逐步增长的态势。


同时,公司在民品领域的探索即将进入收获期。2017年,高德红外宣布开放公司现有的技术平台,拟构造红外生态圈。“平台化的战略将催生一大批新的红外行业应用,这将加快红外热像技术在民品领域的普及和推广。”黄立称,相关平台的搭建将在今年年中完成,这将是公司今年的盈利增长点之一。


六、上海建工徐征:努力成为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雪


当人们对建工类企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地标建筑的工程承包商时,上海建工已悄然转型,发力于新的市场空间。“目前,设计咨询、城市更新、装配式建筑、园林绿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新兴业务的利润占到公司总利润的50%以上。”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建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建工要努力成为广受赞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新兴业务迅猛增长


作为中国建筑行业龙头企业,上海建工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进“三全”战略,即:全国化发展、全产业链协同联动、打造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


“我们希望从传统的建筑土木施工上逐步拓展,在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瞄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大市场需求,让公司再上一个台阶。”徐征说,上海建工拥有颇为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完全可以在生态环保工程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应有的市场空间。


据介绍,在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上海建工承建了目前国内建设标准最高、工程规模最大、全地下式的上海泰和污水处理厂。在土壤修复领域,公司与英国排名第一的专业环境修复企业洛尔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已携手承建了上海桃浦智创城核心区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修复工程。在综合管廊、涉水环保业务、海绵城市等领域,公司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顺利推进了大理洱海、阜阳城区水系、环巢湖生态修复等工程,在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过程中创新除臭技术。


徐征欣喜地告诉记者,几个新兴业务板块的增长与收益目前都非常健康。2017年度,仅园林绿化的新签合同额就突破百亿元,在建的生态保护修复业务合同造价超过250亿元。下一阶段,公司新兴业务重点将指向发挥投资、勘察、设计、建造和运维等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势,继续参与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


据透露,上海建工将加大对节能环保和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发展环保技术装备。上月下旬,上海建工旗下公司与来自美国的卡万塔能源(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在垃圾焚烧发电、固体废弃物处理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其中设想共同开发中国境内市政固体废弃物处理市场,打造出防治环境污染的标杆产业园等。公司还将在国内城市主体功能区配套建设、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占据更多的制高点。与此同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郊野公园、城市湿地、水系治理和土壤修复等诸多领域将成为上海建工着力攻打的战场。


“新兴业务量虽然目前只占公司总业务量的15%到20%,但产生的利润已占到公司总利润的50%以上。”徐征与他的董事会期待着,新兴业务将成为上海建工所有业务板块中增长最快的一极。


建造“智慧建筑”


在建筑施工业务领域,上海建工传统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升级。


第一八佰伴、恒隆广场、东方商厦等一系列上海地标性建筑已进入改建与扩建周期,上海建工通过竞标拿下项目后,便逐一啃下了这些颇有施工难度的工程。徐征举例道,类似锦沧文华大酒店,地下一层改造为地下四层,技术难度非常高,但这正好可发挥上海建工富有核心技术能力的长处,整个更新改造颠覆了过去的施工模式,遵循“不停航、不停业、不封路、不拆迁”的理念,最终在工程的全过程服务、建设现场的管控、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除了对城市原有建筑的更新改造,上海建工的“新作品”同样层出叠现。从世界上最高、最大的迪士尼城堡梦幻世界,到看起来简约但内部构造极端复杂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上海建工依托数字化技术打造的“智慧建筑”,不仅满足个性化设计,而且绿色智能,为上海打造了一张又一张的“城市名片”。


在数字化技术领域,上海建工不断拓展,基本形成了关于数字化技术和管理系统。公司自主研发的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智慧建造平台,使建设过程实现全流程“数字化”。通过这个平台,建设者不仅可以通过三维的BIM模型了解建筑结构,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页、微信远程察看工地情况。整个施工过程进度、质量、安全、技术、商务、工程资料和人员管理,都可以在智慧平台上遥控实现。

徐征表示,在数字化运用的背后,是公司拥有了一支强大的科研团队。在国家发改委新近公布的2017年至2018年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评比中,上海建工名列全国第7位、上海第1位。据悉,上海建工近35000名员工中,有6200多名设计咨询人员,有超过1000名专门从事技术研发的人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话题再次引发热议。徐征认为,“人,一定是第一生产力。”“能够掌握新一代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工人将是未来的主要力量。”


上海建工先后诞生了6位“上海工匠”,这个比例着实不低,可徐征说“还有上升空间”。


深耕“一带一路”

走出去,天地宽。


“‘一带一路’倡议为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空间。”徐征说,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上海建工具备了到国际上参与竞争的能力,目前已在“一带一路”沿线设有6家地区公司,涉及近20个国家。


徐征表示,上海建工的国际业务可以用“一体两翼”来概括,以工程承包为主体,发展对外设计咨询和对外贸易。近年来,公司还在积极探索通过投资带动主业发展。

统计显示,2011年至2017年,上海建工的国际业务累计完成营业额535亿元,新签合同总额337亿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中,上海建工已在柬埔寨、尼泊尔、蒙古、马来西亚、印尼和东帝汶等12个国家开展业务,完成和在建的项目共有25个,完成了108亿元工程营业额,占近7年工程营业总额的35%。


上海建工的综合国际竞争力逐渐提升。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评选的全球250家最大工程承包商排名中,上海建工已连续7年跻身前20强。2017年,上海建工成为全球第九大工程承包商。


尽管海外业务已做大起来,但徐征对此颇为审慎:“在符合国家战略的前提下,我们作为上市公司将本着对全体股东负责任的态度,会选择政局基本稳定的国家或地区。从商业角度分析,保险的完整性、项目融资的可靠性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面向未来,徐征表示,上海建工将继续稳固诸如以柬埔寨为中心的东南亚市场、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为中心的加勒比地区市场、以萨摩亚为中心的南太市场、以美国-加拿大为中心的北美市场,通过属地化运营融入当地市场,以开放性的思维吸引国际化人才加盟,以更为卓越的国际竞争力走好国际化之路。


七、晨光生物卢庆国:要将植物提取物产业做到世界领先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刘武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全、站位高、操作性强,尤其是大篇幅讲科技创新,以及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作为来自科技型民营企业的代表,我听了备受鼓舞。”在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时,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董事长卢庆国表示。

经过多年的科技创新实践,晨光生物积累了自己的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科技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0多项,以及国外PCT专利4项等,并且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


辣椒红色素产销量连续10年世界第一


“现在全世界超过50%的辣椒红是从晨光生物所在的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销售出去的。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冀南小县城,几乎什么市场资源都没有,不创新怎么办?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晨光的今天。”卢庆国以晨光生物为例,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科技创新也不是马上能见成效的,需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折磨。”


20年前,晨光生物依靠从辣椒中提取红色素单一产品起步,每年产量三四吨,年收入上百万元。当时企业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缺市场渠道,就是在这种薄弱的条件下,晨光生物依靠科技创新取得了发展。


“我们的辣椒红色素生产技术,由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目前处于领先水平。辣椒红色素产销量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晨光生物的目标是做10个左右的世界第一或前列的植物提取物品种。”卢庆国说,“我们准备在邯郸市建设世界天然提取物产业基地,把中国的植物提取物产业做到世界领先。这一设想已得到了邯郸市的大力支持,现正在实施过程中。”


当地缺乏足够的资源,晨光生物就走出去,利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优势原料资源。晨光生物已经在印度、赞比亚建有种植基地或原料基地,并且计划在美国、意大利建厂。


如今,晨光生物产品从单一辣椒红做到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系列产品四大类几十个品种,企业年销售收入从100多万元做到30亿元。


搭建科创平台聚集世界专业人才


除了在全世界配置生产资源外,卢庆国还想在全世界配置人力资源。


“我们正在谋划、创建植物提取行业世界最高水平的研发中心、最权威的检测中心、最先进齐全的中试中心。通过这‘三个中心’的建设,打造植物提取行业的制高点。我们还计划每年举办国际植物提取研讨会,把国内、国际上的行业专家吸引到平台上去。”卢庆国说。


按照卢庆国的思路,晨光生物将搭建科创平台,给专家尤其是海归专家提供产品研发中试、产业化、销售等服务。“我们可以帮助行业内全世界的专家申报专利、申请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奖励等。尽可能地使这些顶尖的专业人才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不必为琐事操心。”


依托科创平台,聚集全世界专业人才,晨光生物要将中国的植物提取物产业做到世界领先。


卢庆国切身体会到目前国内的科技创新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我国现阶段的科技人才基础好、勤奋敬业,并且成本相对较低。再加上,我国的工业门类齐全,有利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国家各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卢庆国说。


建议国家支持企业设立中试中心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新产品开发。晨光生物在实践中采用实验室经济模式,摸索出实验室、中试、大生产的“三步走”新产品开发模式。针对工艺链长的产品,晨光生物在“三步走”基础上再细化为实验室小试、小中试、大中试、批量生产、大规模生产的“五步走”模式,确保开发产品的成功率。


在“三步走”“五步走”工艺研发模式中,中试是将研发成果落地转化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成果在中试环节存在一定的障碍,容易形成“卡壳”。卢庆国分析:“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主要的问题出在缺乏中试条件上。现在国内科研院所多数不具备中试的条件和能力,即使有中试车间,也大多沦为摆设。学校缺乏能熟悉工艺、操作设备的熟练工人,一般企业又不重视这些问题。”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因缺乏放大中试而出问题,甚至阻碍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学校说企业消化能力不够,企业说学校的成果不能用,最终形成相互埋怨的普遍现象。”卢庆国说。


卢庆国考察发现,欧美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据他介绍,美国的一些大学都有不同专业的中试车间,除给自己做放大试验外,还给社会提供有偿服务。


卢庆国特别建议:“国家应该重视中试中心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下大力气扶持企业设立一批高水平的中试中心,打通产、学、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断头路。”


八、恒银金融江浩然:抓住22万个银行网点智能升级风口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丹丹


近年来,受移动支付冲击,现金交易频率逐步降低,长远看将对基于现金交易的金融自助设备市场造成较大挑战。作为ATM、非现金类智慧银行设备市场占有率均居国内第二位的公司,恒银金融如何应对?


全国政协委员、恒银金融董事长江浩然向上证报记者和盘托出了他的生意经——一手深耕主业,发扬工匠精神,把产品向农村“下沉”,解决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一手积极创新,抓住银行网点向智慧银行、无人银行转型升级的“风口”,引入人工智能,延伸产业链条,变为引领银行的金融高科技公司。


谈创新:引入人工智能,延伸产业链条


“新型支付工具的发展对基于现金交易的金融自助设备市场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江浩然坦陈。


但恒银金融的战略布局显然没有囿于其中。江浩然说,我国22万个银行网点未来10年面临着升级和巨变的过程,“网点面积肯定会越来越小,人越来越少,机器设备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效率越来越高,布局越来越合理。”


在他看来,银行网点升级会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智能化高端网点;其二,无人或者少人银行进社区。


这并非恒银金融的战略空想,而是公司与一家国有大型银行交流、试点后的成熟思路。江浩然介绍,这家银行有2万余个网点,其中3000个要做成智能网点,急需恒银金融这种智慧银行解决方案提供商,提供包含软硬件在内的整套方案。同时,这家银行还有1万个网点要调整为无人或者少人银行。


据悉,某行已在广东省试点,恒银金融向其提供3000台设备,替换3000名员工。通过这次试点,这家银行降低了可观的人力成本,为网点发展寻找了新的增长点。

“用机器解放人。”这是江浩然常提起的一句话,这句话蕴含了一片蓝海,“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网点的智能设备要投入100万元,22万个网点就是2200亿元的规模。”

他介绍,恒银金融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深入挖掘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设备升级、流程再造、服务创新等各业务价值链,加大非现金智能终端创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完成智慧柜台、超级柜台等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更高的金融设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同时,恒银金融将推广应用智能机器人,助力银行商业模式创新。“从原来跟着银行走,到和银行一起走,再到我们引着银行走,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他表示。


“恒银金融正在探讨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技术应用于银行的智能设备上,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解决对账、头寸、信用卡等方面的问题。”江浩然透露,恒银金融已经成立人工智能团队,积极研究如何让银行设备“有脑子”。


谈坚守:秉持工匠精神,抓住新“金标”机遇


尽管移动支付对于传统的金融机具制造商提出了转型要求,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很多支付场景,现金的地位不可撼动。


江浩然介绍,恒银金融将坚定不移地干好主营业务,练好看家本领,抓住新“金标”(《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金融行业标准)实施后ATM设备升级的市场机遇,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主力产品精益求精,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硬件、产品和服务,投入优质资源打造精品,推出引领市场需求的标杆产品。

目前,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在农村地区突出存在。我国尚有很多自然村没有金融服务,当地的现金业务需求得不到满足。


江浩然透露,恒银金融将大力发展助农金融机具,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深入了解农村市场的需求,助力普惠金融落到实处。


“我们做了一款适用农村的设备,解决农民现金使用和银行网点缺失的问题。银行既不会产生大量的资金沉淀,也不用去押钞、开通安保措施。”他说。


近年来,金融自助设备国产化进程正在提速,国产品牌核心技术是否有竞争性?

对此,江浩然称,在金融自助设备领域,以恒银金融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厂商全面掌握了货币识别、现金存取款、循环机芯等核心技术,在软件和国密算法方面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创新。在智慧柜员机方面,恒银金融的研发制造水平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新“金标”面前,国内外公司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国内厂商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恒银金融是首家实现工、农、中、建、交、邮六大国有行全部入围供货的公司。江浩然透露,下一步恒银金融将争取更大供货量,实现农信、农商系统和全国性股份行全部入围,实现百家城商行入围供货。


谈资本:围绕主业,积极接洽并购标的


恒银金融于去年9月20日登陆上交所,是资本市场上的新兵。


江浩然认为,我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专,必须搞研发、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拥抱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募集资金的最佳途径之一。


上市后,恒银金融通过募投项目已经成立了行业研究院,很快将挂牌并对外宣传。研究院既研发整机、软硬件、核心模块,也研究未来的趋势性产品,以及行业先进技术如何和公司主业相结合。


“重要的是,有上市公司这个平台,金融机构与我们合作的愿望更强。”江浩然表示,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背书”,不是在融资方面,而是在信誉方面。


江浩然还表示,资本市场有利于公司下一步快速扩张,“插上资本的翅膀,可以开展并购重组,做强产业链,做深价值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据悉,恒银金融已有具体的并购标的,目前正在谈判中。“资本市场的平台肯定要充分利用好,同时要对投资者负责,要慎重地进行选择。”江浩然透露,无论是选择合作还是并购标的,肯定会围绕恒银金融的主业进行。


(来源:上海证券报)

声明:本文言论不代表《市值管理俱乐部》观点,也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请读者仅做参考,据此入市,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市值管理俱乐部》致力于中国市值管理等领域深度好文精选、精读。推送文章如有侵权,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联系方式:微信szglclub)

--------------

______________

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szgl-club,微信号szglclub)传递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价值投资最新前沿理论研究,探讨市值管理前沿实践;搭建上市公司、各地国资委、上市公司股东等董事长、总经理、董秘及机构投资人,新三板董事长及核心团队等交流、学习平台,推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提升。

市值管理俱乐部:好的建议、想法欢迎致信微信szglclub,或发邮件至lgm359@163.com。



阅读8676
小康 董事长 
举报0
关注市值管理俱乐部微信号:szgl-club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市值管理俱乐部”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市值管理俱乐部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市值管理俱乐部

微信号:szgl-club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