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稳量提质,新旧转换!——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作者: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公众号
分享到:

03-14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稳量提质,新旧转换!

——18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海通宏观姜超、于博)

摘 要

 

全国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于35日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信号?与往年有何不同?

保增长为了啥?经济通胀稳字当头18GDP增速目标6.5%CPI增速目标3%,均较17年持平。保增长兼顾三重目标,分别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以及就业吸纳能力。就业目标重要性凸显18年新增就业目标1100万人,登记失业率目标4.5%,均较17年持平,新增调查失业率目标5.5%。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经济仍有下行压力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经济增速部分去掉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高结果,反映政府对经济的预期较为谨慎,而中央政府下调财政赤字率、下调铁路投资,地方政府普遍淡化或下调投资增速目标,也都指向淡化增长、投资冲动不再;通胀可控、强弱逆转17PPI高企、CPI温和,但18年以来,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下滑拖累PPI下滑,食品低基数效应令CPI回升,两者强弱正在逆转,但PPI持续回落叠加猪价大幅走低,意味着CPI整体稳定。

财政还积极吗?财政赤字率目标下调18年财政赤字率目标降至2.6%,财政赤字目标维持在2.38万亿元。下调赤字率目标主要缘于17年名义GDP及财政收入增长超预期。积极财政力度减弱。赤字率下滑、新增赤字归零意味着财政政策力度减弱,但从历史比较来看,18年财政政策依然积极。18年财政政策两大亮点,一是支出结构优化,财政支出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中央财政赤字零增长,而地方专项债大幅跳升至1.35万亿元。二是减税降费力度加大18年将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亿元,总额较17年翻番,覆盖范围也从企业扩大到居民。

货币松还是紧?首次未提货币增速目标18年未提M2和社融增速目标,而是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17年货币政策实际偏紧。虽然17年初货币政策基调仍是稳健中性,但年中去杠杆发力,控总量政策下,M2增速大跌至8.2%18年经济去杠杆,货币政策更灵活18年金融去杠杆进入中后期,经济步入去杠杆阶段,货币政策将由实质偏紧转向松紧适度。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流动性势必面临较大波动,需要央行相机抉择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调控或不仅限于数量型,淡化M2及社融增速目标将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空间。

供给侧加还是减?供给侧改革领衔九大工作目标18年政府工作目标中,供给侧改革仍居首位,其中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对应补短板,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对应去产能;深化放管服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对应降成本。供给侧改革重在补短板、降成本17年供给侧改革重心在去产能和去库存,强调的是给经济中低效而冗余的部分做减法,而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在补短板、降成本,强调的是给经济活力做加法,给企业盈利做加法。

改革向哪深化?改革推向纵深,寻求突破18年将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其中,国企改革的重点在于推进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以及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势必要求打破国企垄断和行政垄断。财税改革的亮点一是健全地方税体系,推进房产税立法,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金融改革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心转为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二是较去年增加了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新旧转换之年。18年兼具了十九大开局之年、“十三五承上启下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三重定位,因而将是淡化增长、注重提升质量的一年。而质量提升的驱动力来自于改革,包括供给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其过程则表现为经济结构的新旧动能转换。

全国两会近期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释放了哪些信号?与往年有何不同?


1.  保增长为了啥?

经济通胀稳字当头。首先来看经济、通胀目标。18GDP增速目标为6.5%左右,CPI增速目标为3%左右,均较17年持平。实际上,GDP增速目标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5%左右,而CPI增速目标更是连续4年保持在3%左右。17年经济增速时隔6年首现反弹、工业品价格涨幅创下多年新高,但18年经济、通胀增速目标依然稳字当头,这是为什么呢?承上启下之年,6.5%“众望所归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目标定在6.5%左右,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2020GDP2010年翻番,意味着未来三年GDP年均增速应不低于6.27%,因而18GDP目标增速应不低于6.3%。二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经济潜在增速缓慢下行,意味着18GDP目标增速易降难升。三是就业吸纳能力,城镇新增就业目标自17年上调至1100万人,登记失业率目标自15年下调至4.5%18年这两个目标均保持在相应水平。三个原因中,前两个与18承上启下之年的定位相符,第三个延续了17保就业的思路。考虑到GDP增速目标调整以0.5%为单位,6.5%实乃众望所归

而就业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更加明确就业与增长的关系,从17年的稳增长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惠民生进一步具体为从经济基本面和就业吸纳能力看,吸纳就业成为经济增速目标持平的原因之一。二是目标设定更具现实意义,18年新覆盖了调查失业率目标,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实际就业情况,其意义不亚于16年将社融余额增速纳入货币政策目标。

18年经济依然存在下行压力。我们注意到,与17年相比,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及经济增速目标时,去掉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高结果。这说明与去年相比,政府对经济的预期更为谨慎。而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财政赤字率下调至2.6%、广义货币及社融增速淡化不提、铁路投资下调至7320亿元、公路水路投资持平在1.8亿元,反映政府淡化增长的意图较为明确,投资冲动已成往事。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也是类似的景象——近半数省份下调GDP增速目标,仅山西上调;投资增速目标也是9省未提,其余省份下调为主、无一上调,这表明地方政府同样对18年经济保持谨慎。我们预测18GDP增速降至6.5%

通胀可控,强弱逆转。18CPI增速目标虽较17年持平,但面对的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17年物价表现是PPI高企、CPI温和,并以PPI大涨收官,全年PPI高达6.3%,而CPI仅为1.6%。而18年以来,虽然国际油价保持高位,但国内钢价、水泥价格均大幅下跌,同时CPI因食品的低基数效应,小幅回升,物价强弱关系正在反转,比如2PPI同比已经降至3.7%,而CPI同比则跳升至2.9%。不过,就整体而言,18年通胀可控,PPI的持续回落叠加猪价大幅走低,意味着通胀预期保持稳定。我们预测18CPI增速2.4%2月即为全年高点,PPI增速降至1.3%


2.  财政还积极吗?

财政赤字率目标下调!其次来看财政政策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而从具体目标看,18年财政赤字率目标为2.6%,较17年下调;财政赤字目标为2.38万亿,中央、地方分别为1.55万亿元、8300亿元,均较17年持平。财政赤字率目标为何下调,财政政策到底是否积极?

经济反弹带动财政收入改善。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调低赤字率,主要因为“经济稳中向好、财政增收有基础”。根据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38万亿财政赤字及3%的赤字率倒推,17GDP名义增速应为6.7%,但实际上17GDP名义增速却高达11.2%,这使得17年实际财政收入明显高于年初政府的预期,也令政府对18年财政收入较为乐观,从而下调财政赤字率目标。事实上,从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看,近半数省份上调了18年财政收入增速目标,这也正是对17年低估财政收入的修正。积极财政力度减弱。实际上,自09年以来,几乎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表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财政赤字率等目标设定上却存在较大差异。比如,11-16年间,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财政赤字率目标也自12年起持续上调。而力度最猛的莫过于16年,不仅新增赤字5600亿元,赤字率目标更是大幅上调至3.0%,创下2011年以来的新高。17年新增赤字降至2000亿元,但赤字率目标仍保持在3.0%的历史高位。因而,历史比较来看,18年财政政策仍较积极,但力度较过去两年有所转弱。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对比近三年政府工作报告,16年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17年是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18年则是积极财政政策取向不变,要聚力增效。这表明,与过去两年相比,18年财政政策更注重支出结构优化,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明确严控一般性支出的同时,提出加大对三大攻坚战的支持,更多向创新驱动、三农、民生等领域倾斜。而去年仅是简单提出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并未明确重点支出领域。二是在中央财政赤字零增长的同时,地方专项债券较去年增加5500亿元至1.35万亿元,在助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同时,更多调动地方财政积极性。

减税降费力度加大。18年财政政策的另一大亮点来自减税降费。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减少企业税负3500亿元、涉企收费2000亿元。而在18年则是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亿元,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也就是说,不仅减税降费总额较去年翻番,覆盖范围也从企业扩大到居民。


3.  货币松还是紧?

首次未提货币增速目标!再看货币政策目标,政府工作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但报告并未给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目标,而只是提出保持广义货币M2、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是近几年来首次未提货币增速目标。淡化M2增速的原因何在,货币政策是否转向?

17年货币政策目标稳健中性,实际偏紧。2011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货币政策的表述均为稳健,而过去5M2增速目标也基本在12%13%之间徘徊,从执行情况看,13-16年间,M2目标增速和实际增速之差也基本保持在1%左右。从17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看,货币政策基调也仍然是稳健中性M2增速目标略下调至12%。但实际上17M2增速却持续回落,从16年底11.3%大跌至17年底的8.2%,远不及年初制定的增速目标。相比之下,社融增速仅从前一年的12.8%微降至12%

17年:当货币稳健中性遭遇去杠杆。变化发生在17年下半年。首先是7月的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这是政府首次把去杠杆、控总量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其次12月初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表示18年要打赢三大攻坚战,其中去杠杆放在首要位置,而央行也明确表示,货币低增速可能成为常态。而降低货币增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抑制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的自我循环,意味着银行理财将向净值型转型,表外业务的发展将受到约束,银行同业资产和负债面临双重收缩的压力。

18年:从金融去杠杆到经济去杠杆。18年以来,M2增速逐步趋稳,意味着金融去杠杆已到了中后期,社融增速持续回落,意味着经济已步入去杠杆阶段。对应到货币政策,则是由实质偏紧转向松紧适度。淡化M2增速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M2的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都在下降,指标意义不断弱化;二是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背景下,流动性势必面临较大波动,需要央行相机抉择维护流动性合理稳定,调控或不仅限于数量型,淡化M2增速目标将为央行货币政策提供更多的操作空间。

18年货币政策同样关注结构。融资层面,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而17年并未提及。投资层面,强调差别化政策,包括差别化准备金和差别化信贷,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而这两方面的结构调整,其目的都是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4.  供给侧加还是减?

供给侧改革领衔九大工作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8年要着重抓好9个方面的工作,与17年相比:1)供给侧改革依然领衔;2)创新居次,顺位较去年大幅提前,反映其重要性明显上升;3)改革从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移步至基础性关键领域,意味着改革正持续进入深水区;4)延续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思路,新增加三大攻坚战,且顺位靠前,环保并入其中;5农业稳定农民增收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6)新增加区域协调发展;7)释放内需的顺位大幅调后,符合淡化增长基调。供给侧改革重在补短板和降成本。18年政府工作目标中,供给侧改革仍居首位,但未像17年那样依次罗列三去一降一补,而是开门见山,着重突出了补短板和降成本两点。其中,发展壮大新动能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对应补短板;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对应去产能;深化放管服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对应降成本。如果说17年供给侧改革的重心是给经济中低效而冗余的部分做减法,那么18年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则是给经济活力做加法,给企业盈利做加法。补短板首当其冲,重在创新发展。17年供给侧改革强调去产能和去库存,补短板重要性居于末位,且只强调精准脱贫,并未涉及创新发展。而18年供给侧改革首当其冲是补短板,且亮点颇多:

一是发展壮大新动能,包括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其核心是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落脚点主要是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17年数字经济如火如荼,网上零售额增速32.2%、远高于10.2%的社会零售额增速,淘宝、京东等移动APP活跃用户数分别增长了50%120%,支付宝等第三方移动支付保持50%以上增长。

二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重点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其落脚点主要是新兴制造业。“创新”的方向一目了然,这与九大任务中的第二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方向一致,后者侧重为创新构建制度保障,包括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等三个方面。

去产能常态化,供给收缩或放缓。“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对应去产能,这一部分的表述与17年相比并无较大变化,反映去产能常态化。从具体指标看,钢铁压减产能3000万吨左右(去年是5000万吨),煤炭退出产能1.5亿吨左右(去年是1.5亿吨以上),力度均不及17年。去产能是1617年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供给大幅收缩并成为影响资本市场走势的主导因素。18年供给侧改革重心转向补短板,去产能常态化,供给收缩力度逐渐放缓,需求回落将取代供给收缩而成为资本市场主线。

降成本力度加大。“深化放管服”、“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和“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分别对应降低企业的制度性成本、税收负担和非税负担。其中“深化放管服”着眼于缩减不必要的环节和流程,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减税8000亿元、降费3000亿元,总额较去年翻番,将直接提升企业经营利润。


5.  改革向哪深化?

改革推向纵深,寻求突破。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化改革的定位与17年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背景不同,今年明确提出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二是程度不同,17年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而18年则是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较去年更进一步。三是追求的效果不同,17年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18年则是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立意明显更高。而从各领域的改革事项看,18年改革将较17年更进一步。

国企改革:管资本,推混改,破垄断。各领域中,国企改革首当其中,重要性较17年大幅上升。17年国企改革重在完成公司制改革,并深化混改、推进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而在17年国企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国企效益明显好转的背景下,国企改革的重心转向深化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以及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顺序大幅提前的还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以及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对应打破国企垄断,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以及打破行政垄断,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

财税改革:推房产税,改革个税。与去年相比,财税改革内容也有很大变化。17年财税改革重心在全面推开营改增政策,以及盘活沉淀资金。而在17年营改增全面推开、财政沉淀资金大幅盘活的背景下,18年财税改革的重心有所调整,一是健全地方税体系,推进房产税立法,二是改革个人所得税。

金融改革:与去年相比,金融改革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变化。一是精简篇幅,17年较着重强调提升金融机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以及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而在17年经济小幅反弹、金融去杠杆持续推进的背景下,18年精简了这两方面的内容。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重心由17年的完善主板制度、积极发展创业板和新三板、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转为推动债券、期货市场发展。三是强调了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


6.  新旧转换之年!

与往年相比,18年《政府工作报告》信息量更大,1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也更为多元化、复杂化。这是因为18年的定位与以往有着很大不同,而定位决定了目标。

其实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对18年的定位进行了很好的概括: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改革开放40周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分别对应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

“十九大开局之年”的定位决定了淡化增长、注重质量,而三大攻坚战、深化改革皆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保证。而“十三五承上启下之年”的定位影响较为复杂,它决定了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底线”,也决定了未来三年供给侧改革、三大攻坚战仍是主线,其中供给侧改革的重心在于补短板、降成本、去杠杆。其中补短板对应新经济的发展壮大,而去产能常态化意味着旧经济的收缩正逐步放缓,这决定了经济的主线由供给收缩重回需求调整;降成本与财政政策、财税改革皆有关联;而去杠杆与防风险则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定位则决定了18年改革将取得新突破。

总结而言,18年将是淡化增长、注重质量的一年,质量提升的驱动力来自改革,包括供给侧改革和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其过程则表现为经济结构的新旧动能转换。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姜超宏观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和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阅读9244
举报0
关注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号:jiangchao8848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关注
声明

1、头条易读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文内容来自“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公众号,文章版权归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公众号所有。

评论
更多

文章来自于公众号: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微信号:jiangchao8848

邮箱qunxueyuan#163.com(将#换成@)
微信编辑器
免责声明
www.weixinyidu.com   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本站收录微信公众号和微信文章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仅供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禁止一切商业用途。其中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头条易读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本站声明:本站与腾讯微信、微信公众平台无任何关联,非腾讯微信官方网站。